王祖芳,叶淑惠,肖 华
(富源县林业局,云南 曲靖 655500)
石漠化导致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生态恶化、耕地减少、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方甚至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遏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恢复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目标。一些外来植物品种的引种试验是恢复和优化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引种试验,筛选出速生丰产、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推广、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富源县国有三道箐林场林地相对集中,均为石灰岩岩溶区,地处东经104°10′55″~104°13′3″,北纬25°43′16″~25°47′18″,海拔 2 040~2 340 m,属南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温12.2℃,≥10℃活动积温 3 400℃,无霜期220 d,年均降雨量 1 050 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7%以上,年均蒸发量 1 129 mm,年均相对湿度75%,属半湿润型气候区,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土壤为山原红壤,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多石灰岩裸露,造林难度较大,中国南方石漠化区划体系为滇东、滇东南高原岩溶区,是富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点建设区域。
富源县石漠化在滇东北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建国以来,人工造林树种以两松(云南松、华山松)一杉(杉木)为主,在石漠化严重、土壤瘠薄区域营造云南松、华山松,生长十分缓慢,5年均未成林,郁闭度未达到0.2,治理成效不明显。2013年以来,富源县在三道箐林场率先引种湿地松。为进一步对比3个松类树种在石漠化地区造林成效,对3个松类树种在富源县三道箐林场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富源县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为富源县三道箐林场2013年6月栽植的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2014年6月栽植的华山松(Pinusarmandi)和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Franch),株行距均为2 m×2 m,当年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未采取过除草、施肥等抚育措施,仅进行封山管护,此间未发生过病虫害。
调查采用固定样行的方式,样行长度为50 m,每个树种调查3个样行,逐株调查树高和地径,每个树种调查数量不少于50株。树高精度为0.1 m,地径精度为0.1 cm。
3个松类树种的树高、地径年均生长量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3个松类树种年均生长量调查结果
3.2.1树高年均生长量分析
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3个松类树种树高年均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表2)。
表2 3个松类树种树高年均生长量方差分析
注:“**”为差异极显著,“*”为差异显著。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松类树种年均树高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利用LSD法(最小显著差法)进行多重比较(表3)。
表3 3个松类树种树高年均生长量多重比较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湿地松、云南松、华山松3个松类树种树高间差异极显著。
3.2.2地径年均生长量分析
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3个松类树种地径年均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表4)。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松类树种年均地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利用LSD法(最小显著差法)进行多重比较(表5)。
表4 3个松类树种地径年均生长量方差分析
注:“**”为差异极显著,“*”为差异显著。
表5 3个松类树种地径年均生长量多重比较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湿地松、云南松、华山松3个松类树种地径间差异极显著。
1)通过对湿地松、云南松、华山松的树高和地径生长量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树高年均生长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湿地松>云南松>华山松,地径年均生长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湿地松>云南松>华山松,由此得出,5年生的湿地松在富源县石漠化地区造林成效优于其他2个松类树种。
2)通过对3个松类树种树高和地径生长量指标的分析,湿地松与云南松、华山松有极显著差异,云南松、华山松是富源县石漠化地区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引进种植湿地松作为富源县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为富源县石漠化地区造林提供了先导。
1)尊从石漠化治理生态优先原则,为增加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的生物多样性,采用3个松类树种与旱冬瓜、川滇桤木等速生阔叶树种进行混交方式造林,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的研究方向。
2)研究分析结果仅代表6年生湿地松在富源县石漠化地区造林成效,考虑湿地松适生范围以及近几年富源地区未出现过极端天气等因素,此后湿地松的生长量指标、耐寒性等因子在石漠化地区造林的表现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