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丽
(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将情境式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于纲要课程教学,是优化改善纲要课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实现纲要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行之有效的良策。
情境式教学以情境作为核心展开整个教学,强调环境以及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效率,[1]是针对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纯粹知识性、灌输式教学弊端而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这里所说的情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环境,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特别优化了的典型场景或环境,[2]是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而专门营造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有情之境),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为性”。在课堂巧妙引入情境式教学,通过构建富有吸引力的特定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内在发展要求,对于有效提高纲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纲要课教学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其原因大致如下:(1)学生普遍在中学已修过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重复使学生兴趣不高。(2)纲要课囊括1840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丰富而庞杂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形成很大的矛盾。(3)纲要无用。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东西,距离其现实生活遥远且陌生,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多大实际价值,加之学生不能直接感知、接触历史,自然对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纲要课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4)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性问题,如学生对非专业共同课的轻视与冷漠的消极心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单调乏味的刻板印象、大班额教学的弊端......这些都导致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不够。
情境式教学既有情,又有境,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活动有机统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对纲要课乐学动机的好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如图片、问题探究、语言渲染、角色扮演等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形象感人的典型饱满的历史情境,将陌生、久远、抽象的叙述性历史知识还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消减学生对历史的隔阂和距离,化解学生对纲要课的刻板印象,促进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长征时,可以通过放映《四渡赤水》等电影生动镜头,饱含深情地描述长征故事,学生朗诵《长征组歌》及播唱红歌等等多种方式紧密配合创设情境,不仅深化学生对相关历史的理解与把握,而且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乃至整个人格的塑造都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升华。
传统的思政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满堂灌模式,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情境式教学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课堂的愉快情感体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优化情境,首先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反应,产生对知识的渴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影视剧、纪录片等是颇为丰富的,教师选取对纲要教学有借鉴和再现历史作用的片断播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当时的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情境式教学倡导学生亲自体验,主动学习。通过创设具体场景,把课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场所,使学生在自身体验、操作和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提出学生乐于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组织学生围绕争议历史论题展开讨论或辩论,或者采用历史剧、小品等表演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场景的创设。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取所需,共同完成任务,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其综合归纳、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都得到锻炼。
在纲要课堂创建优化历史情境,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巧妙地寓于恰当情境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独特暗示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对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同感,最终实现纲要课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历史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与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努力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中思想教育的育人因素,并通过多媒体、故事讲述等方法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达到以古为镜,史为今用的目的。例如,青年毛泽东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锻炼体魄,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生历程,就是青年学生汲取人生经验、智慧的非常好的素材。再如,引入历史剧让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历史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设计活动方案、撰写剧本台词、现场表演等等,对于学生自主建构、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和品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思维源于疑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业水平,有意识地巧妙提问设置悬念,以问激趣,改变思政课无趣状况,提升纲要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疑和获得新知,在头脑中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不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加强,而且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有启其智、增其能的作用。
在纲要课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与优化,其操作程序是“启发性问题情景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目标”。操作时要注意:(1)准确把握课程要求及重点难点疑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适时适量地创设目标明确、符合学生逻辑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2)设置问题情境,要有张力和梯度,难易适中,既体现知识学习的重点,又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首先,有一定难度深度和开放性,唤起学生求知、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好奇心,激起学生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其次,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3)教师要控制课堂秩序,大胆尝试讨论式、分组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多思、多想。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敢于正视学生的疑惑,对学生疑惑问题及时进行解答。(4)教师在学生愤、悱之即,要及时点评和排忧解难,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地讲解,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新发展,真正达到“和易以思”的境界,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预期效果。
历史角色扮演,就是结合纲要课程精神将具有戏剧冲突的历史情境剧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演绎某个历史事件,寓教于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感受、思考历史,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教育。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角色扮演体验情境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思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一个才华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表演等综合素质。
历史角色扮演通常包含明确选题、任务设定,学生查阅资料与剧本创作准备,课堂公开展示,同学点评教师总结等环节。要完成任务,学生需要补充相应的历史知识,不仅加深了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感知,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查阅、分析处理史料的能力。在情境角色演绎表演中,学生需要将历史上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这就需要学生置身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自己的体验多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更为深入,有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历史思维的养成,达到情理交融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搜集资料、编纂剧本、导演表演过程中,同学需要通力协作、相互沟通,对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为了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了避免角色情境变成毫无逻辑的娱乐化的荒诞剧,剧本的编纂至关重要。要符合历史真实,不能与历史事实相悖,不能脱离教材和教学主题随意改编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其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有准确的认知和深刻的感悟。同时,在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历史剧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对学生准备出演的作品内容、思想性有所把关,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做到师生共同参与。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伴随网络、电视成长起来的读图一代,对影像、图片更为敏感和亲切。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就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影音资料,创设视听结合的逼真的历史情境,精心复原与再现历史过程,唤起学生对历史的身临其境感,在情感共鸣中引发学生认知的提升,起到理论讲授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充实丰富课堂容量,解决课程学时的有限性与课程内容庞杂的矛盾,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双重最优化。如在讲授上编综述时,通过纪录《圆明园》片段的播放让学生真切感受处于“大变局”的中国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在讲抗日战争时,选择播放《黄河大合唱》等低沉凝重的音乐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在语言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课堂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及影视资料,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在品评历史人物时,选择典型人物的影像辅助教学......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生动、更深刻、更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其次,坚持宁缺毋滥原则。纲要的基础是历史,历史的特征在于求真,所以,选用的多媒体素材除了直观形象有吸引力之外,更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不能给学生误导。最好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取如《百年中国》等经严谨历史考证的可信度较高的历史纪录片来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避免使用艺术性较强的历史影视作品作为情境素材。另外,多媒体应用也要把握适当的尺度,避免喧宾夺主,冲击正常的教学内容,不要让学生误把纲要课当成一种有趣的娱乐活动,偏离纲要课的真正目的。何况,多媒体长时间冲击,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最后,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点评和深化引导,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正迁移,对课堂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
历史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发挥历史学科优势,细说历史,将教学内容故事化,用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的精彩,是纲要课避免说教、吸引学生的不错选择。这种情境形式下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是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学生是易于接受的。譬如,梁启超的一生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其人生经历丰富,有很多奇闻轶事。所以,在涉及戊戌运动时,可以故事形式完整生动地展示梁启超的人生际遇,既可以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真切把握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其人其事之成败得失又可以给学生以借鉴和参照,使学生受到较好的启发与触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毛泽东成长、求学的奋斗人生,鲁迅的弃医从文,孙中山为共和愈挫愈奋的经历等都是不错的故事素材。
营造故事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故事化是通过故事还原历史的精彩,必须真实,具有公信力。其次,要善于取舍。选材符合纲要课思想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避免选择纲要教学目的之外的轶闻趣事来哗众取宠。同时,历史故事要有意义,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思想的启迪性,围绕教学内容说全说透,力求达到“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的效果。再次,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既听得懂,也易于接受。语言表述要注意准确、到位,要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憎,通过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产生移情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创设实际情境中,纲要课教师提高情境教学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
纲要课本质是说理,落脚点是讲思想、讲理论。全部情境的创设和营造都要与这一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为其服务。即,教师要精心选择设计能够启发大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典型教学案例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
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围绕四个选择来选取思想性与感染性兼具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杜绝脱离教学目的、冗长空泛的教学情境。其次,在优化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以史带论地对学生加以正确而有力的历史观引导。通过有理有据地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内在机理,客观公正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促使学生价值体系与观念的变化,有效地实现纲要课资政育人的功能。
情境教学只是优化、辅助教学的手段,是实现纲要教学目标的途径。要不要创设情境,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必须紧紧围绕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背离纲要课的真正目的和教育价值。
研究显示,轻松愉悦、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师生互动过程,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情境创设的成败。教师尊重、关怀和爱护学生,转变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平等关系,这样才能使情境创设真正达到既定的为教学优化服务的目的。在基本知识传授之余,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对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或讨论;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制作特定教学内容的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讲解;师生共建qq群、微信群、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以便师生、生生之间即时而自由地交互交流与合作,这样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展示自我,又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互相切磋,激发学习动力和热情,取得最优化的纲要教学效果。
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尽量穿插些能让学生自主参与、愿意参与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能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的机会,引导全班学生都平等而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使“纲要”这门课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研究、关注学生,应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情境教学,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教学,使纲要课教学在入耳的同时真正入心、入脑。
教师要依据自己所面对的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来开展教学。情境的设计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兴趣,也要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知识储备相适应,同时,还要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及学生的具体要求。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惑,深入探求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立足社会,联系国内外热难点问题及学生敏感或困惑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收集或制作情境素材,或让学生亲自建立、设计教学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来,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情境教学融思想知识性、情境直观性、互动体验性、故事趣味性于一体,[3]在纲要课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摆脱传统习惯性教学思维的束缚,灵活适当地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理论和单调的历史知识情境化,就能增加纲要课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的富有启发性的优化情境氛围中,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体认”,从而有效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建构历史认识的能力,最终促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