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琰芸,于慧敏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更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课程。习总书记回答了如何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和如何对课程改革创新的问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论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他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这句话发人深思,既对思政理论课的地位和意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又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信仰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高目标,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说明了有崇高信仰的人理想信念往往坚如磐石,能以身服众、一呼百应。让这样有信仰的教师讲信仰,可以使信仰更具思想性与亲和力,学生会在不断的学习中自觉自愿认同信仰、坚定信仰[2]。
一方面,“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厘清了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信仰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支柱,必须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最关键、最直接的一课。因此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的重要保障,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然而,理想信念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慢慢形成的,决不是光靠几门思政课就能轻易改变的。因此,其他课程也应与其同向同行、内外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另一方面,“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厘清了思政理论课老师的选拔和任用标准。好的思政课程需要一支可亲可敬、敢作敢为、善思善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集体支撑作用。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讲课讲得好,体现思政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还要求思政课教师人品好,具有充分的人格魅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教育和影响学生。此外,思政课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跟新时代步伐,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和号召青年。
从思政理论课的性质来看,“信仰”体现了它的主题和灵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与其他国家均不相同,必然会鲜明地打上社会主义的烙印。以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为例,主要分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门。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思政教师传授的内容也逐步深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体现着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思政课的这种鲜明的政治性和服务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也不能取代的[4]。
从思政理论课的“双主体”来看,思政课教师成为“有信仰的人”是当务之急。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这种“平等”决定了双方都要提高主体性才能使思政教育活动有效展开。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传递“信仰”,也要自我改造、自我提升,在对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审视、反思基础上坚守“有信仰”这一基本品质。而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捍卫者、实践者。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良性互动中,让思想品德得到升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从思政理论课的规律来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说服人的最充分理由。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思政课占座率、抬头率不高”“思政课的内容枯燥、创新性不够”“思政课是副课、不重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提升思政理论学科价值的必然选择。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207“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可以有效抓住本质。一方面,思政教师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知识体系逻辑和规律的彻底贯通,不做“半截子”的“理论说教者”;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言行一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彻底贯通,不做知行不一的“两面派”,让信仰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始终。
思政理论课鲜明的政治性使它与其他课程有别,教材编写的内容也独树一帜,必须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向,其教学话语也必然带有政治性。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适应和接受一定的政治话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尤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讲好思政理论课,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转换教学话语,善于用学术话语讲政治,把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转换。但与此同时,学术和政治话语难免比较抽象空洞、不切实际,因此善用平易近人的生活语言去讲述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学术兴趣、方便加深理解。当然,前提是要教师做到“理论彻底”,掌握好学科语言转化的“度”,既通俗又不庸俗,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并时刻反省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路人。首先,“有信仰的人”必须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中汲取力量,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厦的基础,又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总结经验,尤其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其次,“有信仰的人”必须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又要始终引导学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递信仰的主体得到提升,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我们已迈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受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之广、更新之快、立场之坚定,增加了学习和讲授的难度。而思政理论课的受教者又是一批“00后”学生,思政教师必须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的新需求,必须改变单一的“灌输”模式,要学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教学、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比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性教学、互动式教学、慕课、微课堂、文艺汇报等,调动学生积极性[6]。这些创新既为思政课程注入新鲜血液,换一种方式方法传递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升了教学的交互性,利于思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受到不良、腐朽文化的侵袭。我们坚信,经过不断努力和完善,很多老师一定能摸索找到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
一言蔽之,“信仰”是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讲清楚为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打造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