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题与叙事结构的审美特征

2020-03-21 15:05陈海贝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陈海贝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与发展,在美国文学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对西方传统文学的重大挑战。用西方的艺术思想进行分析,艺术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后现代作家打破传统的理念,对于以前艺术中重视的自然、理性、社会表示反对。“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现代派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同样运用。并且把现实与虚构结合,以虚实交错手法推动故事情节。整体情节相对分散,形成叙事比较开放的小说结构。

一、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荒诞、零散表达

后现代艺术,以荒诞离奇为主要特点。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看不到凸显的主体,作风肤浅真实,也不再刻意迎合历史。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总结了后现代艺术四个基本的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后现代文学作品,颠覆了西方传统价值观念,打破了长久的等级制度。人们看不到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的人物个性,突出的行事风格,主体成为逆反现实生活的小人物。

2.深度消失。乌托邦式美好现实,一直是现代艺术追求的完美世界,现代派作家追求终极真理,试图唤醒人们内心对于真善美追求的积极性。后现代艺术没有这种深度模式,甚至放弃这种美化的思想。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不再解释,也不再讨论什么哲理意义,只是让人体验到情节与语言的快感。

后现代主义小说,摒弃了“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于社会、道德、美学、政治等重大问题,淡薄对待,表现出的是无奈,但也是一种超脱。[1]忽视掉那些问题本身,以及对它们的关注,不再解读它们的意义。

3.历史感消失。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以前事物的记忆,并且表现这些记忆主体的感受、体验。现代主义艺术狂热地追求艺术深度,所以带有深深的历史意识。可是后现代意识仅仅把历史当成一种怀旧形式,并不过分追求历史内涵,展现出了迎合商业的艺术形象。

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表现与批判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因此,对于小说的客体,比如社会、人等只是做言语描述,轻视根本因素,也不做任何评价。把这种对社会与人的思考,放在读者的思想中,反而能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关注。没有描写历史与社会,缺乏历史感,但是读者可以通过认识,知道真相并进行解读。

后现代主义小说,突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明显靠向了大众文学与“亚文学”。部分作品出于商业需求,甚至直接成为文化消费品,轻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2]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们可能感觉不到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矛盾、交替、不连贯、任意性、短路等手段,淡化了叙事的正常进程,虽然增加了读者解读的困难,但是却描述了多重时代与多个人物,拓宽了小说的叙事视野。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认为,在后现代艺术作品中,主体、深度、历史感、距离的消失,从而让作品变得不再像现代主义艺术那样严肃正经,具有浓重的精神教育意味。[3]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比较通俗,启发功能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比较注重刺激人的感官,强调普通小市民的欲望。因此,表现出很强的反传统反英雄的艺术特点。

在后现代艺术作家看来,文学与艺术是对现有社会艺术的解构与解析,对于真实的生活与精神现状进行描述。因此,后现代艺术不需要传统或者存在的理论。不论是体裁还是题材,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现代主义的小说、诗歌、戏剧等许多传统体裁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叙述”本身进行改革性创新。后现代主义文学,破坏了传统文学,形成一定意义的“反文学”。

后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对幻觉、暴力、颓废、死亡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了上面的主题,实则蕴藏着渊博的哲理。表现出来的,不是小市民遥不可及的风雅文明、庄重严肃与精英意识,而是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无政府主义、绝望世界观。

叙事手法上,后现代主义小说以虚构性与荒诞性为主要特征,注重艺术形式与技术创新。这种叙事无中心的结构,尽管表现得过于随意和不确定,通过这种叙事手段,把无价值东西,暴露出来给世人看,在写作与阅读中,都能获得瞬间快感。

二、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品的审美特征

《万有引力之虹》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品钦的作品。通过美国黑色幽默思想与幻想,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在混乱交错的社会中,表现出的层层隔阂与冷漠。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结构,大多是零散插曲,或者作者本人似是而非的议论。[4]

然而这部作品是最好的代表,它表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众多特征:故事情节,不是小说主要因素,而只起陪衬作用;作品中到处都充塞一些无逻辑、无理性的叙述,段落与段落之间跳跃性很大,甚至句与句之间的连接也缺乏必要的生活逻辑基础,等等。

通过这些特征,读者轻易地明白文章包含的道理:生存,是混乱痛苦的,人物生存最终的出路,是走向死亡与崩溃。这个主题,几乎贯穿所有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品,成为了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共同主题。

另外,这部作品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另外一个明显特点:描绘场景、人物,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即使不得不下一个结论,也总是含蓄隐藏,刻意制造了矛盾意识。在叙事手段上,《万有引力之虹》采用许多物理与数学公式,并进行随意解说,使文学文体过度到科学文体。

综上,低管电压(80 kVp)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及IMR新型迭代重建技术,在显著降低射线剂量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大血管、心腔及静脉桥的影像质量,对于动脉桥血管的影像质量不劣于常规方案。因此,本研究为冠脉搭桥术后CTA复查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扫描方案。

《梅森和狄克逊》是托马斯·品钦的后期小说,展现出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梅森和测量员狄克逊在美国测量两个州分界线的历史。在拥有上面的写作特点的同时,托马斯·品钦也较少对历史、时政进行犀利的分析和解读。一方面展现出人类生存的现状,以及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向现代人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使得主体消失,如纳塔丽·萨洛特所说:“当代小说的人物只剩下一个影子。”如此人物世界才制造了混乱。这也成为后现代小说重要的叙事原则:对人物的消解、确认世界的混乱无序。[5]

《第五号屠宰场》便将这种混乱表现到极致。作者特·冯纳格特曾说过:“别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主人公比利身患精神分裂症,表现得玩世不恭、疯癫。他既活在现实,又活在幻觉。比勒觉得,现实与幻觉已经成为一体。他的世界时空颠倒,故事情节被作者分化,成为破碎细节、场面。[6]《第五号屠宰场》不但突出展现了后现代小说的主题,融入了科学题材,并且创造出的时空观念,成为后现代文学混乱表现的典型代表。

冯纳格特既巧妙地展示了时间的倒流与重叠,又成功地表现了空间的错位与分解,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第五号屠宰场》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征莫过于它既使人悲哀,又令人捧腹的“黑色幽默”感。在为纪念这部小说出版25年的一篇序言中,冯纳格特声称《第五号屠宰场》描述的是“人类的诸多发明对人类的野蛮行为。这是我过去大约45年间所写的基本主题。”[7]

冯纳格特通过自身的经历,认为历史是人类自身玩弄自己的荒唐玩笑。残酷的战争发起者是人类,受害者还是人类,人把自己推进了战争与死亡的可怜可笑的境地。而且所谓的正义方也残酷杀害无辜百姓。作者通过拼贴,把故事片段与零散意识,写进叙事文本中。因此,《第五号屠宰场》在叙事结构上,不但继承了《万有引力之虹》比喻引申、虚实结合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手法,更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拼贴手段进行了创新。作者没有把分解的结构拼成完整的整体。

《临时保姆》与《约翰的妻子》也是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在主题与叙事结构上比较有个性的作品。罗伯特·古佛吸收了二战后作家解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观念。艺术家个人,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人。他用自身特殊天赋,把意识中幻想的事物、思想,构建成一种新的现实。[8]毕竟在现实生存中,艺术家不能像开始那样放弃掉屈服于本能满足的需求。之后,作家通过虚幻的生活,纵情发挥自身的性欲,表达热切愿望。可是艺术家们逐渐发现,在构建的虚幻生活中,存在一种返回现实的途径。人们开始对生活与幻想的愿望做出判断,承认幻想生活有效反映了现实。受到以上观念影响,罗伯特·古佛从而使零散拼贴的叙事结构变得清晰,让读者领会到不同的效果。

三、以托妮·莫瑞森作品为例看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之所以以托妮·莫瑞森作品作为具体例子,对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赏析,以笔者个人角度来看,托妮·莫瑞森个人身份、经历与后现代文学在美国盛行有众多契合之处。另外托妮·莫瑞森的文学作品后现代特征的综合性也比较强。在对后现代文学的审美上,可以用来做很好的示范。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对黑人的权利呐喊出高调的伸张,对于当时美国后现代思潮下人权运动,发挥出很好的社会作用,对白人的文化殖民进行有力的控诉。在这篇小说当中,托妮·莫瑞森还制造了一个布鲁斯文学文体,大力宣扬在美国传统重压下的黑人文化。同样在《秀拉》与《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瑞森也利用了后现代文学的表达手法,呼喊出作者的诉求。

托妮·莫瑞森的作品,为全世界人们展现出了美国黑人的艰难历史,被人们当作是美国黑人历史的百科全书。托妮·莫瑞森本人也在美国诸多高校中,讲授黑人文学,长期撰写高质量的书评,并创作大量优秀的小说。以《蓝色的眼睛》为代表,《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的孩子》等众多作品获得美国文学各种荣誉、奖项。托妮·莫瑞森本人,也获得一九九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后现代文学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之一。

后现代文学中心消解,反对权威和深度等众多特点,都在托妮·莫瑞森作品中得到体现。首先,托妮·莫瑞森的创作生涯,恰逢美国后现代文学兴盛时期,托妮·莫瑞森运用灵活的创作技巧,生动地展现出美国社会黑人的各种坎坷遭遇。

整体上看来,托妮·莫瑞森的作品,可以追溯到非洲黑人所崇尚的魔幻主义色彩,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作品中,通常使用的隐喻、拼贴等手法,进行荒诞的表达。她对黑人神话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思考,同时又冷静审视了美国基督教文化,因此在叙事结构上,托妮·莫瑞森作品多重合一的碎片化特点十分明显。

另外就是区别于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托妮·莫瑞森创作小说的叙事技巧十分丰富,甚至借助美国黑人布鲁斯音乐融于作品叙事当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审美艺术。

帮助托妮·莫瑞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重要作品,是她的长篇小说《宠儿》。这部作品,依然体现出托妮·莫瑞森独特的黑人叙事方式,在节奏上呈现出布鲁斯零碎化的音乐感觉,可以称得上是对美国传统文学、黑人艺术、民间文化等综合表达。当然,在《宠儿》中我们轻而易举地能够看到众多的后现代色彩。凌乱的空间交换,零碎的叙事方法、分裂式的叙事主体,以及抽象的内心独白等,使托妮·莫瑞森将黑人艺术,通过后现代文学特点,进行了有力的表达与伸张。宠儿的人物形象,传达的就是浓烈的非洲宗教思想中的生死意识,鬼魂重返,生者召唤死者等,都是明显的后现代素材。另外托妮·莫瑞森对于人物的叙事转换,也掌控得十分灵巧,多变而不脱离主题。

其实这种叙事技巧,可以追溯到托妮·莫瑞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在小说中,黑人女孩佩拉每一日祈祷自己能有一双好看的蓝眼睛,最后如愿以偿却并不开心。托妮·莫瑞森本人其实是想借这部作品,反讽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黑人是美的”口号,以小女孩的悲剧揭露美国白人对黑人进行文化殖民的罪恶。在主题上还是以黑人权利为基础,但是作者考虑得更深入,黑人权利不仅仅在物质上受到迫害,在精神上亦然。更重要的是,作为黑人文化的代表,布鲁斯音乐在叙事技巧上被作者大力运用,提升了小说的主题与审美特征。

在托妮·莫瑞森后来的作品中,《秀拉》《所罗门之歌》等都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争取黑人权利的主题进行大肆表达。尽管展现出的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的民族强烈反抗意识,但是在叙事结构上,托妮·莫瑞森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后现代文学的表达特点,并进行创新。

事实上,对于在民族权力的争取上,托妮·莫瑞森只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品读她的作品,可以透视到后现代思潮高峰时期,作家们是如何处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审美表现的。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完成得非常出色。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特殊复杂的体系。通过对后现代小说主题、叙事结构的整体审美,与典型作品典型剖析,可以看到西方世界的重大发展。也可以领悟到后现代艺术的真正思想。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