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的策略

2020-03-21 15:05:07王林宋晓璐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法英语教学英语

王林,宋晓璐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 教学部,安徽亳州236800)

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课程,其他各门课程都是价值教育,立德树人的载体。开展课堂思政,大学英语大有可为: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学习伴随着人文熏陶;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受众广。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需要深入挖掘。

目前虽然有英语教育者意识到了英语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但是还停留在讨论课程思政的意义、目标。涉及具体落实方面,只是就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的泛泛而谈[1]。英语教学具有语言工具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中国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邓炎昌、刘润清先生说:“了解英语的社会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地掌握英语。熟悉有关语言文化知识才能保证外语使用得当。”[2]交际能力与文化认知密不可分。所以,高校英语教学应该把文化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并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教学研究领域的泰斗胡文仲先生的影响下,不少教师认识到了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重语言技能轻文化教学的问题,开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的介绍。这一阶段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英美文化的传递。胡文仲先生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一文中通过实例首次阐释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他认为英语教学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外语教学与各学科的关系。[3]胡文仲和高一虹先生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为英语教学列出了文化教学的辅助书单。从整体上看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4]

一、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但是,仅仅有西方文化的介绍是不够的。因为实际交流是两种文化间产生的汇集与碰撞,是双向的。学生对外交流中仍然存在中国文化知识匮乏和不知道如何介绍中国文化的现象。陆魁秋先生在《主体文化与交际能力》一文中指出,在英美文化铺天盖地的势头下,学生的主体文化(母语文化)意识愈加微弱。[5]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兼顾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和传授本族语文化的精华。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教学是消除语用失误和文化失误的有效方法。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外语教学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素材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突显西方文化的特质,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二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和语言学习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异域文化和语言的接纳度,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迫切性

(一)高校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知识

原有教育体制下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少,师资力量薄弱。据陈永福先生开展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不容乐观。有近七成的参与调查者认为传承状况一般;逾两成认为传承不好。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学校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教育活动出现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6]

(二)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欠缺

教材是授课内容的关键载体,即使在信息化时代,任意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取代教材。目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读物为素材,语言纯正地道,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表达地道的英语。但是,其中难觅中华传统文化的身影。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英语教材出版问世,但偏重阅读材料,中国文化英语的学习需要图文声并茂,学生感官得到的刺激越多,学习兴趣和效率才越高。

(三)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要求

上世纪乃至本世纪初的外语教学或研究方向主要是“英译中”。中国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上却出现了断层,世界对中国仍然比较陌生。现在的主要方向应该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及其悠久灿烂的文化。外语研究和任务应是我们外语教学的方向——即学习语言要为中外交流服务,在新形势下,尤其要为传播中华文化服务。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让13亿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7]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国民文化意识相对薄弱,同时又容易被西方误解的矛盾,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仍然存在。所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英语应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功能,首先应该让中华文化知识在英语的载体上活起来。

二、英语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的基本策略

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重要而迫切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编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

当前以及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教材依旧是决定教学目的、过程、内容和手段的主要因素。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我国,因为缺乏英语应用环境,英语教材毫无疑问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信息载体,所以教材里中国文化的匮乏必然会造成学生无法获得对等的文化积累。离开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还是单向吸收西方文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8]

编写英语教材应该根据专业,确定所对应的中国文化领域。比如给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讲解中医疗法的基本原理,描述腧穴和脉络等;为中药类专业学生介绍著名的中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等,知道中医常用语的英文名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还有一些主要中药材的英文名称等。向护理专业学生介绍中国饮食的科学性;中医专业学生会示范并讲解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气功中的经典动作,以及药膳制作的配料和步骤。除了医药类专业,还要兼顾建筑类专业学生思考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大雁塔,布达拉宫,苏州园林,亳州花戏楼等建筑的独特精髓所在;让导游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有哪些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胜;能给外国友人、游客描述某些中国景点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从授课主题的英美文化中寻找相关的中国文化元素,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各种媒介,如网站、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报刊杂志上寻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中国文化素材。平时多搜集、积累有关本民族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这样,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得到提高,更能客观认识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偏见。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除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把学习的时间扩展到课外或线上学习。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让学生了解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无法传授的信息[9]。设计更为灵活多样的英语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多渠道、多方位接触其他语言材料以提高学习效率。英语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和场地受限的缺点。依托英语爱好者协会举办电影欣赏,例如,《刮痧》、《东风破》影片从侧面反映了中医药文化在美国的传播;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和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也贴上了中华传统文化标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活动的模式也可多样化,譬如,英语角话题讨论、主题演讲、朗诵、词语大赛等等。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平台上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动力;教师举办“中西文化对比”或“如何与外国人聊中国”的讲座,能够扩大该活动的受众面。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重视文化因素对于英语教学重要性的前提下,在授课中有计划地融入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文化知识匮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单一的讲授教学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文化作为新的、独特的教学内容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项目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实践中,可以预见项目教学法的独特优势。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项目的策划、信息的收集、项目实施及最终展示汇报,都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监督并作出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推进,了解并把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操作中,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发学习新内容,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的传授。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每个学生作为团队成员会为项目的实施贡献力量。这一过程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英语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实践水平的过程中锻炼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因此,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是文化学习中最通用、最基础的一种教学策略。例如,在餐厅就餐、问候陌生人或熟人、节日、姓氏等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或相似的过程中,也是探究能力无形中提升的过程;通过理性全面地比较不同文化各自的优势,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多元、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树立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强化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学生在熟悉母语文化中的价值观、传统、习俗等的前提下,更有可能理性看待与本民族文化存在诸多差异的英美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膜拜盲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化多维角度去解读主题。在提升学生本土文化修养、培养本土文化精神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客观地评价不同文化,真正做到“和而不同”。

文秋芳教授(2016)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交际的动态性和策略性,同时鼓励他们学习多元文化,即本国文化和其他异国文化。运用英语向外界阐释中国思想、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同时也让他们熟悉对手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10]

(四)教学评价的改变

考试是任何教学改革都要考虑的范畴。目前的英语考试中已经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容。2015年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的比重由5%变成15%,考题的形式不再是补充句子,而是相对长篇的汉译英段落翻译。2015—2019年的四六级考试中段落翻译题充满着中国风格,譬如,介绍中国农业种植、待客之道、饮食风俗、特色古镇、江山河川等。段落中遍布典型中国文化信息的词汇,如功夫,风筝,乌镇,筷子,故宫等,甚至还出现了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达红白黄三种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的不同意义。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对于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提示我们可以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师生课上表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环节的实施效果。首先,在期中、期末的卷面考试中添加中国文化词语与对应英语单词的连线题,根据图片给出英语名称的填空题,与专业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段落翻译题。在任务模块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考核,学生在每节课的表现和完成任务情况都影响最终分数,从而激发个人的积极表现。

三、结语

语言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这也响应国家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战略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知识层面的训练,而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学习能力作为最终目标。所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语言学习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内容具有“中国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度,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者的道德水准,符合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教学法英语教学英语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