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成鱼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忻州034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他各门课程也负有责无旁贷的重要义务。这彰显了职业院校中通识课和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功能。因而,立足学校实际,打破其他课程与思政课之间的学科壁垒,“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相互融通,做到教学与育人并重、理论与实践同行,从而形成有效“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就成为高职院校贯彻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上海市教育界在2014年就开启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试点推广,但笔者近几年观察、调研,发现仍有许多非思政课教师不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作用,甚至在思想上还存在很大的认识偏差与误区。所以,笔者深入思考后,认为有必要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其他课程如何与思政课程融合来实现思政化等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对非思政老师有所帮助,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实现教学育人之目标。
从汉语语法上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短语。“思政课程”,中心词是课程,思政是其定语,用来形容或界定这门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是主谓结构,中心词或主语是课程,思政是谓语,它更完整更明确地表述应该是“其他各门课程思政化”,即其他课程要像思政课那样体现政治立场、价值目标,达到思想道德育人功能。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是与其他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并列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其课程性质是政治德育课,体现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学目标是让同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如何建设等理论问题,理解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概念、法律基本知识等,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对美丑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与高度自信。思政课具有思想灌输功能、能力培养功能、人文教育功能、政治导向功能,是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属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课程思政”是“其他课程思政化”的简称。“其他课程”指除思政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包括其他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重在强调其他课程除完成传授专业知识技术的基本职能外,还要承载其思想政治道德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渗透本学科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引领,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所以,“课程思政”是立足本课程而挖掘育人要素、贯穿德育理念,属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主要任务,就是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内在地包括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就笔者所在的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一天教学课时为6学时,一周为30学时。大一年级学生开设两门思政必修课,按照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课程学分标准,一周有4学时的思政课程,其余26个课时为其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可见,学校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要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仅靠一周4个课时的思政课堂时间是远远达不到育人效果的。因此,实现“课程思政”,让同学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感受德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非常必要。
工作中经常听有些老师表示,思政课进行政治宣传和道德教育,专业老师只负责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就足矣,何必还要渗透德育因素?存在这种想法的老师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之所以存在这种偏差和误区,我认为,一是没有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二是没有理解三全育人格局,仅认为自己是单纯的“知识搬运工”,忽视了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主体引领和人格塑造[2],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服务意识,而后者才是教育的真正旨归。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涵不同,但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因此,其他课程实现思政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要求其他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基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挖掘与本课程、本专业相关的思政和德育元素,倡导价值引领,侧重精神培养,在学会运用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明确如何使用技术、为谁提供技术服务、技术为谁做贡献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确保有正确政治立场和服务意识。
高职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高职院校在完成专业知识讲授、培养扎实职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传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立场坚定、技术过硬的专业技能型领军人物。
“思政课程”重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面解释,概括其中的鲜明主题,阐明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主要内容,提升理论说服力、思想感染力和逻辑的震撼力。[3]而“课程思政”则因其学科类别、课程性质、教材体系、专业知识的特殊性,老师们应该以高度的育人使命感,强化特殊的意识形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本专业本技能相结合,点面结合、拓展辐射[3],把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道德素养、价值观养成等因素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作者以所在的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对相关课程如何有效开展“思政课程”进行尝试和探索,希望给同行老师们以启发。
高职英语作为基础性人文学科,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语言文化表面上是一个交流工具,但其语言文化体系中“镶嵌的是一整套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文主题讲授中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引领。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制度、习俗、价值观的评价与甄别,在中西方文化的讨论、交流和比较中,帮助青年学生擦亮眼睛,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发展大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体育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体育课教学中,老师可根据体育项目内容,介绍这个项目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相关运动员的从业经历等,增强同学们对体育精神的认同与崇尚。如,姚明的篮球职业生涯和他对我国篮球事业的贡献,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历次比赛以及形成的女排精神,我国的百年奥运梦想以及我国历届领导人及全国人民对在我国举办一次奥运会所做的不懈努力等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传播体育人文精神,不仅可增强同学们的锻炼意识,还可提升艰苦训练、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和爱国热情,切实体会到体育课带给我们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锻造。
医护专业教师,在导课环节可运用该专业的杰出人物引出本节课。例如,一名老师用我们熟知的“白求恩的故事”引出“感染”这一教学内容。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也对“感染”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欲望,完美地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效果。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最美护士”、“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中的医护代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同学们热爱本专业,在将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服务患者、奉献祖国,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价值关怀。
助产专业教师,一定知道林巧稚的故事。她是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 家,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虽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老师们可在课堂上介绍她的求学经历、专业才能,及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体现出的敬业奉献精神,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提高职业荣誉感,从而以更加积极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同学们心中塑造一位学习的楷模,将会大大提升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发展动力。
计算机专业类教师,在软件设计、信息维护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更要强化同学们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明确我们的技术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不能做任何有损于人民、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情。
机电类各专业,可通过介绍新时代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工人院士”等模范人物,学习他们身上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对工作任务尽忠职守的敬业精神,对质量要求的高度负责精神等。
老师们在平时课堂考勤、布置作业过程中,要教导同学们或个人独立完成作业,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但不能抄袭,不能弄虚作假,要勤于思考,以培养同学们的诚信勤奋意识;遇到困难,不能懈怠,不能一遇拦路虎就打退堂鼓,要勇于寻求解决办法,以培养同学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通与运用要求所有教师加强思政意识,提高德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有力推动高职院校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