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廉亭
段国升教授是我国我军神经外科老前辈,对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尤其是建国初期治疗抗美援朝时期颅脑战伤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前主编的《实用神经外科学》、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等著作,对培养全国、全军神经外科医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段教授在世时,曾多次教导我们,重视临床实践、学习掌握新技术造福病人,学好外语,便于与国外交流。2019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第24届全军神经外科学术年会暨段国升学术思想研讨会,应全军神经外科主任委员余新光教授之邀请,在会议上发言,学习段国升教授开拓、创新与奉献精神,为发展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做贡献,可以告慰段国升教授等老前辈,全国、全军神经外科年轻一代正在继承发扬老前辈的开拓、创新与奉献精神,发展中国神经外科,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了病人。现将我们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所做的工作汇报如下。
我1962年6月从地方大学(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华业,应征入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至2012年退休。1965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
在部队这个神经外科革命大熔炉中、在段国升、朱诚、刘明铎,易声禹、涂通今、刘承基等前辈老师的关怀、培养、教育指导下成长为一名为人民服务、为军队医疗卫勤保障的神经外科医生,并为发展中国和解放军的神经外科事业做了一些工作。
1978年,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双C臂带影像增强与快速换片的血管造影机(Siemens-GegentosE,图1)。
1978年,我院神经外科开展了《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与《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并在中华外科杂志表发论著(图2)。
1978年我院神经外科开展了“放风筝”法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获得成功,1979年3月,将复合手术“放风筝法”用于治疗战伤所致颅底高位颈内动静脉瘘与颈外动脉假性动脉瘤(图3)。
1983年9月16日,我院神经外科实施了国内第一例介入神经放射治疗,经皮穿刺股动脉送入国产5F造影导管到右侧颈外动脉分支颌内动脉,用COOK公司带毛弹簧圈(Sprilin coil)栓塞了已破裂的右侧颌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当即止血并治愈,国内最先开展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图4;见:李立,宋家仁.中国神经外科50年发展简史[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 ,20(2):176-185)。
1985年,开展复合手术,介入加双侧横窦孤立术治疗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表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5(2):122-124)。见图5。
1981年在苏州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受段国升教授报告《枕颈部动静脉畸形》启发,初步认识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畸形)是一个新的疾病,并对其进行治疗。
1985年,我院投入34万美元,引进的日本东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ohy,DSA),另两台为解放军总医院与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购买。为我们开展神经介入如虎添翼,推动了我院介入神经放射学工作的发展。
1987年,开创复合手术(血管内止血带辅助外科手术)治愈面临截去右上肢保全生命的右腋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马凡氏综合征并发),一名年仅22岁的大学生,既保住了右上肢,又保全了生命。此后,应用此种技术(血管内止血带辅助外科手术)共救治34例邻近躯干、颈部复杂大血管损伤合并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病人,全部治愈,无残疾与死亡,发表论著4篇。
1995年,开展复合手术,不可脱球囊预置颈内动脉辅助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图6)。
血管内止血带相关论文见图7。
2.41 出版相关专著9部,其中2部再版(图8)
1999年5月,《微侵袭神经外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马廉亭,副主编朱贤立、谭启富、刘宗惠、胡威夷、张光霁、陈信康、易声禹(国内第一本微创神经外科书)。
2002年10月,《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马廉亭、郑玉明、楚宪襄,为国内第一本专著。
2016年4月,《神经系统疾病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及图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马廉亭,副主编向伟楚(国内第一本全媒体出版科技书)。
2.4.2 参编专著共25部 其中参加中国权威连续出版外科巨著《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第36章《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第七版第39章《介入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及第八版(待出版)有关章节主编。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图9),为全国神经外科学界第一个获得的国家级奖《复杂血管病的导管诊断与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一研究者马廉亭。(见李立,宋家仁,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2):176-185.)
1995年,国产可脱性球囊充填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5-2-43-1。此栓塞材料(国产球囊充填剂HEMA),1995年获国家医药局批文,为国内神经外科界第一个获批材料(图10)。
1992年5月,由我发起在武汉举办全国首届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专题研讨会,与中华外科杂志合办100人参加,王忠诚院士、朱诚教授、丁育基教授、凌锋、焦德让、吴忠学、李铁林等参加(图11)。
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而脊髓DSA造影阴性的病人,要做与脊髓供血管无关的动静脉造影的新见解。
提出了避免误诊检查的4项技术。开创四类诊断新手段方法,其中经股静脉插管选择性奇、半奇、副奇、腰横静脉造影为国内外首创。
1964年为解决当时国内无法明确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难题,在老主任夏彭春、凌清漳的指导下,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嗜鉻细胞瘤的生物学诊断方法。通过动物实验测定病人尿内24小时儿茶酚胺排出总量。本研究论文刊于《中华实外科杂志》1984,1〔(3):117.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图13),并被国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熊旭林教授收录入主编《泌尿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