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础教育阅读的根本规律

2020-03-20 10:04段双全付煜
语文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赏月语言学课标

段双全 付煜

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语言学、阐释学和文学批评”是其理论基础[1],也即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是一种从范畴到范畴、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不直接指导实践。基本理论要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还需要通过理论之间的推演与整合,向应用理论转化,应用理论才是一种面向实践的理论。我们认为阅读基本理论向应用理论转化的成果就是阅读的根本规律。这种规律可以到语文课程标准(本文所指为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和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中去寻找,并能从理论基础和规律实践两方面去证明。

一、基础教育阅读的根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等语文专业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是指导语文实践的纲领性文件。阅读当然也受课标指导。换言之,课标中肯定有关于阅读本质和规律的话语。

1. 课标关于阅读本质的话语

本质指事物或现象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或现象内部要素间的固有联系,由事物或现象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阅读,特别是专业阅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全面性和深刻性;其内部要素间的固有联系,指文本内外结构要素间的联系和文本不同学科文化要素间的联系。文本内外结构要素指“言象志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形式与内容”“从外到内”的多层次的联系;文本学科文化要素指“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多视角的联系,从逻辑上看属于并列关系。阅读本质可以由阅读本身的固有联系来表达,这固有联系就是多层次、多视角。因此,在课标中可以找到如下关于阅读本质的话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2]这里强调的是“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阅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3]这两处都强调的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

2. 课标揭示的阅读规律

规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必然联系的概括。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决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既然已经知晓了专业阅读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性和深刻性,而课标中也已經有了关于阅读内在必然联系的表述,那么,总结阅读规律的任务,将这些必然联系的表述综合起来予以概括就可以了。但在揭示阅读规律之前,我们还要看一下:义务教育课标和普通高中课标中,关于阅读本质,也即阅读要素内在关系的表述是否一致?两大课标都提到了多角度阅读,且多角度具体是指多学科视角,或曰多文化视角,这点是一致的。但在多层次表述上呢?我们认为“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阅读,即紧扣文本的阅读,其实也是多层次阅读的意思,因为紧扣文本就意味着根据文本结构进行阅读,而文本结构就是由表及里的“言象志情”结构(刘勰“披文入情”),从言到象到志到情,显然是立足文本的,也是多层次的,所以说在多层次阅读规律上,二者也是高度一致的。因此,综合两大课标中的阅读要素必然联系表述,得出的阅读根本规律是:所谓文本阅读(规律),就是立足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和立足学科(或文化)的多视角解读。[4]

二、阅读根本规律的理论证明

基本理论是应用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应用理论或曰根本规律,是从基本理论中推导而来的。因此,阅读的理论基础应该能指导或规范阅读的根本规律。换言之,哪些理论基础指导着多层次解读,哪些理论基础指导着多视角也即多学科解读呢?下面予以证明。

1. 语言学、语言批评与阅读的多层次

(1)语言学与阅读的多层次

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语言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并有效促进言语应用的科学。我国以表意文字为基础的语言学和西方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语言学虽各有发展轨迹和民族特色,但从语言学的科学性讲,还是要遵从西方语言学的规则,因为我国语言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科学救国”形势下,由一批留洋的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王力等)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工具逐渐构建起来的。从不同视角看,语言学有很多的分类,如西方语言学有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我国语言学有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语言学等。我国文本解读的多层次,主要受到如下语言理论的影响。

一是“小学”与阅读的音形义层次。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音韵学研究古书的字音,也即声、韵、调;文字学研究古书的字形;训诂学研究古书的词义。实际上,在文本解读中,不仅字有“音形义”解读层次,字的所有上位概念,如词、句、段、篇等均有“音形义”的解读层次。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月下荷塘”,朗读时就存在“音”的问题;赏析其中的“高低”顺序、“比拟”“通感”等修辞和“动静结合”等手法,就是“形”的研究;而对该段景的特点分析和“热爱自然”情怀的总结,就是“义”的分析。

二是“言象意论”与阅读的言象志情层次。“言象意论”本为曹魏王弼在解读《易经》时提出的观点。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其中的言指“卦和爻辞”,象指“卦象”,意指“卦义”。王弼揭示的卦爻、卦象和卦义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文本从外到内的结构关系,也即“言象意”的关系。文本结构及其关系属于形式研究范畴,因此也属于语言学。“言象意论”给阅读的启示是:文本阅读,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言象意(志),还要读出其背后的“情”,也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披文入情”。

三是西方现代语言学与阅读的层次。我国的文本多层次阅读,理所当然要受本土的语言学指导。但实际上,西方语言学对我国文本多层次阅读也极具指导意义。比如,波兰美学家英伽登就曾提出文本阅读的“四个异质层次”,即“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英伽登的说法与我国的“言象意”论类似,但更突出“语音”和“图式化观相的个性解读意义”。另外,在西方现当代语言学中,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语言(语识)—言语(语用)”二元解析层次,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普通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的不同语法解析层次,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以语篇分析为中心的“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分析层次等,对我国的文本多层次解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语言批评与阅读的多层次

西方立足語言的文学批评包括文体批评和文本批评。这两种语言批评都是侧重语言与结构的形式主义批评。它们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阅读实践中,均重视语言、结构、风格及其意义分析。

先来看文体批评与阅读的多层次。文体批评,是偏于文章风格的批评。我国古代的印象批评就属于侧重文体风格的批评,南宋李淦在《文章精义》中说的“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即是。但在20 世纪初的哲学语言学转向中,古代文体批评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文体批评。现代文体批评不仅要揭示文本的语言、结构、风格及其与文体的联系,也要揭示这些文体要素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王少鹏说:“从表层到深层,即从研究文体的表层现象,如语言等入手,进而深入研究其深层意义,是文体批评突破自我,达到升华的通途。”[5]在文体批评实践中,是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书写及其变异分析”[6],也即通过诸多文体要素及其深刻意义分析,来证实文本的语言风格和特征的。

再来看文本批评与阅读的多层次。文本批评是西方20 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统称,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欧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等。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学文本本体,解读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其特点是从文本出发,将文学文本解读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关注作者、读者转向关注文学文本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效应”[7]。文本批评指导下的阅读也是多层次的。例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与文学性”“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故事和情节”等批评层次;欧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强调“语词及语义分析”“结构及语义分析”等批评层次;而法国结构主义,包括叙事学,强调韵律结构、对话结构、叙述结构、形象结构、情节结构、文体修辞结构和主题结构等层次。此外,文本阅读的这些多层次不仅指形式方面,还指内容方面,譬如从语词义向修辞义向语篇义逐步推进,从表层意义走向深层意义,等等。总之,文本批评重在揭示语言的独特形式与结构并兼,以及形式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文本批评有自己的特色术语,如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新批评的“张力”“隐喻”,结构主义的“代码”“系统”,等等。

2. 阐释学、文化批评与阅读的多视角

(1)阐释学与阅读的多视角

阐释是人类观察、表现世界的一种文化精神行为,无论中西,有人类就有阐释。一般认为,西方从古典阐释学到现代阐释学再到后现代阐释学,其阐释理论和实践范式齐备,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阐释学,而我国的阐释历史虽比西方悠久,但阐释学理论体系和操作范式直到近现代才得以依赖西方阐释学建立。当然,这里既不否认中西阐释学的相似性,更不否认中国阐释学的本土特色。

中西阐释学的相似性凸显的是不同主体解读的多视角意义,也即作者主体阐释的文本原意、文本主体衍生的文本意义和读者主体创造的读者意义。西方强调突出“上帝旨意或经典原意”,我国古典阐释也有“法先王”“我注六经”的传统;西方现代阐释强调“立足文本的普世意义”,我国也有“寻言观象”“披文入情”这样重视“文本意义”的说法;西方后现代阐释学强调“碎片化、非通约性、不在场的读者意见”,我国也有“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六经注我”的主张。

(2)文化批评与阅读的多视角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8]。广义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所有文化角度来看待文学的批评,包括立足语言的批评和立足其他学科的批评。狭义文化批评指语言批评以外的其他文化批评,包括哲学批评、政治批评、经济批评、心理批评、生态批评等。从阅读多视角讲,狭义文化批评有多少独立的学科领域,就应该有多少视角。

关于文本阅读的学科多视角,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我国也有“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但在文本解读的多视角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文本解读中。例如,那时只从政治视角解读《硕鼠》,得出“奴隶主不劳而获,贪婪、凶残;奴隶有朴素反抗精神,要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主题。其实这篇作品还可以从经济等视角进行解读,比如,“奴隶被奴隶主盘剥得厉害,谷熟、麦熟和黍熟,都要被剥削”,也即体现了“刺重敛”的主题。实际上,不管是对古代经典的解读,还是对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的解读,都存在阅读视角偏狭,不能多视角解读文本的问题,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文本阅读实践中加以修正。

三、阅读根本规律的实践证明

既然阅读的根本规律是“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解读”,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来指导古今文本的解读实践。下面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来证明阅读根本规律的指导作用。

先来看本文的形式层次,包括字词句、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体裁风格等内容。字词句方面:字有“解”“为”“横”等多音字,“荇”等生难字;“与”“遂”“盖”等多义词,“但”“耳”“户”等古今异义词;“相与步于中庭”等倒装句,“念无与为乐者”等省略句,“盖竹柏影也”等判断句,“何夜无月”等反问句。表达方式方面:写“自己赏月和去邀张怀民一起赏月”是叙述,写“庭下的月光和月影”是描写,最后关于“月、竹柏和闲人的话语”是议论,而抒情融于叙述、描写和议论之中。表现技巧方面:在叙述中,“夜晚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观月”是第一次陡转,“从自己观月到去承天寺与张怀民一起观月”是第二次陡转;在描写中用了“直接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技巧,即既直接描写了“月色入户”,又间接描写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而议论中用“反问句式和调侃语气”表达了“竹柏到处是,但缺少苏张这样的赏月人”的观点。体裁和风格方面:本文是记游小品文,语言自然晓畅,内容真实闲适,结构错落有致,具有自然、闲雅、隽永的风格特点。

再来看本文的内容层次,也即事实、事实的意义和事实中蕴含的情感。文中的事实,主要有物、景、事、人。物为“户”“承天寺”“庭院”:“户”,苏轼的黄州贬所;“承天寺”,黄州城南的一个寺庙;“庭院”,寺庙里的一个院子。景为“月”“竹”“柏”:“月”,高空朗照,皎洁明亮,在庭院洒落一片银光;“竹”,枝繁叶茂,在夜风中婆娑;“柏”,蓊郁苍翠,在月夜傲然默立。事,按自然顺序梳理有:苏轼夜不能寐,月光洒进居室,月下独赏月光,月下寻友,与友赏月,赏月感喟。人,有“我”、张怀民。

文中事实的意義,即文中景和物的特征及象征意义、事的基本意义和社会意义、人的性格和社会意义,还有就是文章的主旨。

从景看,“月”具有明亮皎洁、圆缺变化的特点,月的皎洁象征着人的高洁,月的圆缺象征着人有悲欢离合;“竹”具有的笔直、心空、青翠、凌寒不凋等特点,象征着人的正直、谦虚、清雅、顽强等品质;“柏”具有常青、傲霜斗雪、挺拔的特点,象征着人富有活力、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等品质;“竹柏”往往是品质高洁的君子的象征。从物看,“户”,代指苏轼的贬所,具有破旧、简陋等特点,暗示苏轼贬谪生活的凄凉;“承天寺”,具有幽僻、庄严、肃穆的特点,暗示着在这里可以修身养性、参禅悟道,以至超凡脱俗;“庭院”,有参天的古树、青色花木、佛教香炉等,具有古朴、清幽、神秘的特点,说明人们来到这里可以礼佛,也可以观景休闲并暂时避开尘世纷扰。从事看,苏轼夜不能寐,说明他被贬黄州还是满怀思亲忧国的心事;月光洒进居室,他起床行到月下独赏月光,说明他钟情自然,想借景抒怀;月下寻友,与友赏月,说明他重视友情和情感交流;而赏月的感喟,不仅有对俗人无雅趣的嘲弄,更有对自己高雅行为的自诩。从人看,“我”和张怀民都是被贬黄州的官吏,人生经历和旨趣类似,现在虽然遭贬谪而成了“闲人”,但都具有乐观、顽强的品质和热爱自然以及不甘落寞的情怀。

从文本整体看,苏轼通过叙述自己被贬黄州闲居和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塑造了自己乐观、顽强、高雅的形象,说明了在落魄中不可自弃,而应端正心态、战胜困难、热爱自然的道理。

事实中蕴含的情感,指读者对文本的景、物、事、人的基本意义和社会象征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后所生发的情感。文中的景:月明亮、有圆缺,往往是人品质高洁和人生悲欢离合的象征,因此生发的情感是喜悦、赞叹或悲哀的;竹和柏都是常绿植物,象征着正直、谦虚、顽强等好的品质,因此对其情感往往是喜爱、赞赏甚至是敬仰的。文中的物:苏轼的贬所破旧、简陋,一代文学大师落魄如此,令人感伤、叹息;承天寺庄严、肃穆,令人敬畏和膜拜,而寺庙庭院古朴、清幽,若是白日,还香烟袅袅,这种格调和神秘感是令人敬慕和神往的。文中的事:苏轼因为被贬,忧于家事和国事,夜不能寐,令人感伤;深夜不眠,月下独赏月光,进而到承天寺寻友共同赏月,这是骚客雅士才有的行为,令人惊讶和赞叹;而赏月之后关于“少闲人如吾两人”的感叹,把常人和闲人明确区分,且保持闲人的自信,令人佩服。文中的人:不管是“我”还是张怀民,都是所谓的闲人,他们“闲”,不是懒散,而是由于被贬,实际上,他们的心还是火热的,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因此,对这样的乐观豁达之士,我们只能表示喜爱和敬佩。

除以上多层次解读外,要全面、深刻地解读好文本,还需要立足学科的多视角解读。例如本文,从政治视角,可以解读出“苏轼深夜难眠,要靠赏月来缓解自己的忧愁,是因难以放下‘兼济天下之心”;从宗教视角,可以解读出“苏轼深夜还有情趣独赏和与人共赏月色,是因具有亲近自然,皈依道佛的宗教情怀”;从心理学视角,可以解读出“苏轼虽遭受乌台诗案的大难,但由于自身素质高,能通过独自赏月来自我调适,通过与友谈心和共同赏月来进行同伴调适,最终平复了心情,走向了乐观、自信”等观点。

猜你喜欢
赏月语言学课标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赏月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动物赏月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独自一个人赏月
月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