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珍志
主持人语:
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一段”刊登在《文学战线》(《鸭绿江》前身之一)1948年9月第一卷第三期,是第37章《果树园闹腾起来了》。整部书,这一章文字最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完成于1948年6月,虽得到萧三、胡乔木、艾思奇等人称赞,也有人提出批评,一时难在华北出版。丁玲接受陈企霞建议,趁即将跟随蔡畅赴匈牙利参加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之际,把书稿带到了东北。丁玲7月底到哈尔滨,9月的《文学战线》就登出来了,刊载速度堪比今日。同月,全书由光华书店的大连东北分部出版,版权页有“哈尔滨印造5000册”字样。10月29日,丁玲参加《文学战线》组织召开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专题座谈会。据马加回忆,座谈会上的发言,并没有对这部作品有足够的认识。
《文学战线》并不是第一家发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选章的刊物。1947年5月在誉抄这部书稿时,丁玲曾把第24章《果园》(后改为《果树园》)委托萧也牧,交给华北的《时代青年》,刊发在同年5月15日出版的第四卷第一期上。1949年5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被列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编者说书名长,用“桑干河上”蛮可以,丁玲点头。这部书便有了名为《桑干河上》的版本。1950年11月,丁玲在北京重新校订,恢复了八个字书名。1953年3月,丁玲在旧纸型上做了有限挖掘修改,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为这一年的2月26日,丁玲在给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班同学的信中说,在书店看见满架子都是《桑干河上》,“心情又沉重起来,首先就看了第三十七章《果树园闹腾起来了》,边读边发现里面有很多不通的句子,不恰当的字,太文,文得不好的字。”经丁玲修改后的第37章,又重新在文学研究所的油印内刊《学员通报》第四号上登了一遍。可见丁玲对这一章的认真和重视,也足以说明当初为什么要选这一章发表在《文学战线》上。
1948年的初版有《写在前边》,丁玲袒露过自己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心迹:“我当时的希望很小,只是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同时还像一个村子,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1981年10月31日,丁玲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中国周末”活动中发言,她说:“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框,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也不考虑文章的后果是受到欢迎或招来物议。我认为这都是写作完了之后,发表之后,由别人去说去做,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作家创作有矛盾,尤其是著名作家与伟大作家。对于一部七十年前的“名著”,应该顾及它的历史环境与历史局限,这也是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品读的“局外”意义。
主持人簡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