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灵
2014年1月,福建燕山黄氏家庙正式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名黄氏子孙前往丰州参加了正式揭牌仪式,清朝时期移居海内外的笔者宗亲也特地返乡认祖归宗。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遥远家族的力量。据族谱记载,笔者的父系家族开基祖忠勇公答剌真(生于1246年),为元朝进士,1281年自燕山元大都(现北京)赴福建泉州为官,因“尊立法,德惠于民”,深受士民爱戴,后来便“以官为家,入籍南安,复故氏黄”。忠勇公生有十个儿子,除了长子和次子回归燕山(现北京)原籍外,其余八子均留在南安。2015年,本人第一次来到老家泉州,尽管不会讲闽南话,却能依稀地从家族亲人的对话中,感受到曾经熟悉的浓浓乡音。经查询,自己找到了燕山黄氏昭穆:仁原体乾、允希应有、甫淑用元、台鼎世守、怡和衍卿(贞)、胤哲孙秀……家父告知,本人为卿字辈成员。后据家庙长者介绍,明、清两朝,本族累计进士十人,文科举人三十八人,武举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县、教谕、训导达五十多人;任总兵、都督、诰命将军的七人。至于不满时弊飘然不仕者,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者,亦不在少数。十三世黄纬公,奉命北上抗击沙俄入侵,以睿智与奋战打败犯敌,康熙帝亲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姑父,官至五军都督,率舟师入援南京,战场上被执,不屈殉节……
家人是自己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正如哲学上的三大著名设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中学时代起,自己便开始好奇和挖掘家族记忆中的往事。记忆中,家里最珍贵的物件,便是已故曾祖父和祖父的遺物。家中的相册里,曾祖父黄怡霸已是白须老者,面目慈祥,双目有神。曾祖父一生在南洋经商,乐善好施,曾资助多名老乡同赴南洋打拼……祖父黄俊龙继承父业,生前大部分时间与家人两地分居,在菲律宾经商期间因遭日军侵犯,不幸感染肺病,回国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在父亲儿时的记忆中,祖父生前留给他最珍贵的遗物便是一方他初学时收到的砚台和一本由其亲笔撰写的诗集——透过祖父一手娟秀的小楷字,一名华侨在南洋打拼中反日寇、反压迫的满腔义愤和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在祖父和祖母结婚的喜庆流程单里,笔者发现其当年选用的伴奏已是传达革命情怀的“义勇军进行曲”。
自幼丧父的父亲从小在曾祖父的教育下,以读书为要务,虽简衣素食依旧勤勉学习,一路读到大学毕业,继而成为一名教授。业余时间,父亲除了照顾瘫痪的祖母和久病的母亲,他最珍惜的便是时间。作为较早由物理专业转向计算机研究的学者,除了俄语他还自学了英语和日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父亲一直致力于科技研发:1966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工控机研制(四机部项目)、应用试验(国家“三五”自动化样板项目),并执笔现场试验总结报告;1977年他创造了国产民用机可靠性5800小时全国最高纪录;1984年他研发了“微机可控渗氮软件”(填补国内空白,属获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的中科院资助项目的单列项目);1993年他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计算机网络高层软件设计实验并编写指导书……
回望人生,每当自己遇到挫折时,家人便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己打气;每当自己坠入迷茫时,家人便会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诫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正如《说文解字》里释义的“家”字,从象形到象意,几千年来“家”便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休憩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