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新彩意境营造散谈

2020-03-20 09:59范丽青
江苏陶瓷 2020年1期

摘  要  寓意于景,情景交融,达到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关注的核心,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学概念。瓷上绘画新彩作品具有浓郁的传统美学,其意境是借陶瓷“器”这一载体达无形之“道”,陶瓷新彩从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从虚缈、空灵的禅境,从独具肌理的自然之境最终达到传统审美意境的营造。

关键词  文人意境;禅境;自然之境

0  引  言

中国陶瓷艺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各时期的装饰风格迥然不同,宋瓷素雅洁净、元青花的青白相映、明清的浓艳多姿都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瓷上绘画代表形式——新彩,在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在一百年的历史中迎合中国的审美,吸收浓郁的传统美学而不断地发扬光大。陶瓷的装饰艺术表达同样源自于客观万物,结合实的形象、虚的联想,让人见其物想其意,营造能寄情的“意境”。

“意境”在《辞海》中语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王昌龄的《诗格》有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艺术与文学相通,画与诗相近,可见“意境”在诗中、画中的重要地位。寓意于景,情景交融,达到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关注的核心,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学概念。

陶瓷新彩作为陶瓷艺术品最为广泛的装饰媒介,其色彩、风格、表现丰富畅达。陶瓷新彩意境创作正是借陶瓷“器”这一载体呈现独特的文化品格而达无形之“道”,充分营造陶艺作品的艺术意境,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也正合语本《易·繫辞上》所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借陶瓷这一有形之器达无形之道是陶瓷艺术的高层次境界。

陶瓷新彩风格多变,既可绘传统国画之风格,也可作油画之韵味,亦可画现代装饰画,色彩丰富,宜浓宜淡。因新彩的易于把握,表现方式又极为丰富,其成为当下很多画家走近陶瓷艺术最便捷的一种表现形式。陶瓷新彩虽然能表现出厚重、富丽的油画效果,但国画特质更为浓郁。因此在现代陶瓷新彩创作中,更多的艺术家都在追求营造具有国画意境、具有文人心境、具有一定装饰韵味的画面意境。

现代陶瓷新彩在中国本土的人文、审美滋养下,其意境的营造与中国传统美学、儒道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1  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

新彩以瓷作底、以色作画、以油调色,材料看似与纸、墨相去甚远。但油色的流动、晕化却极似水墨的晕化,此特点恰恰如同中国画一般。陶瓷新彩作品结合人文意境的用色,单纯、简素,或清新如蓝,或淡墨如空,很容易营造出如诗如画的素静、平淡的中国画般的人文意境。

实用与装饰于一体的陶瓷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在生活中扮演营造生活氛围的角色,它是体现主人品位的工艺品。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浮燥、功利的当下,人们向往“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的静谧生活。苏东坡云:“凡字少,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而至极的陶瓷新彩作品能更好地、更符合如今“詩和远方”的期盼。在陶瓷新彩装饰作品中基于个体生命之美,表现有无相生、虚实相济、去繁就简的美,营造出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使之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的新彩作品“海棠春晓”(见图1)用柔和的色调、温润的粉色表现春花繁茂的晓春时节,素洁、雅逸。画面单纯但不简单,星星点点的墨叶点缀于恬淡的海棠花簇中,休憩于树枝上回望的一对鸟儿似在等待同伴的到来,又似在享受春风拂面的惬意,营造出了使观者如置身与其中的意境。以无我之风表达出了春的恬静自然,正如苏东坡云“乃造平淡,绚烂之极也”,这正是艺术表现的顶峰之象。

荷花天生丽质,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历代画家也对荷花情有独钟。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瓷板画“莲漪”(见图2)用笔工整细致,敷色淡雅清新,层层渲染,细节明澈入微,营造出了脱俗的意境美。张教授以写境、造境相融,绘画出了和谐的静态美,用单纯、纯粹,追求静的美感和意境展现了无我之境。她的作品常常通过月朗风清、典淡雅致的画风传达出一种自然之美,在悠然静美、和谐统一的风格中抒发出生活之趣与人生之理。

陶瓷为用而生、为美而活,具有素净、平淡的人文意境的陶瓷艺术作品入室如兰,能很好地为我们营造出雅静的生活环境。

2  虚缈、空灵之禅境

清代画论家华琳在其论著《南宗抉秘》中提到:“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亦即画外之画也……”。这道出了“白”在画面中的作用,对意境“生趣”营造的作用。

景德镇制作的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称。在如玉的白瓷上作画,过满将盖其美,如何运用其白营造美境?我们从禅宗 “心”与“悟”中为陶瓷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寻求空白意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留白给人“悟”的留处,将观画者引向通往内心、精神境界的路,以达“象外之象”。

在瓷上作画,充分留白,一为展示瓷自身的净白之美,二可凸现空灵禅境之美。绘画构图中借“白”表现天空、云霞、雾气、水色等实景的若有若无,更能营造出虚无缥缈的空灵的禅境。在无画之处也能表现出烟云飘动、水流潺潺的美妙之境,展现对自然向往,对田园回归,对宁静寻觅的一种心境;更能引出观者对“白”处的无限遐想,这与西画的写实风的“一览无余”正好完全相反。陶瓷新彩绘画中的“白”使不同观者因“心”的不同而赏到不同的景,“画外之音”的妙用也正在于此。

绘画艺术是对人生态度、审美取向的一种展示,借空白之处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来表达内心对美的一种神往,这也是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空白意境因其简约、雅致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陶瓷绘画中的留白亦是如此。陶瓷的玉白之色,因虚渺的淡色之绘显得更具内容、更具神韵。瓷盘作品“听风”(见图3)画面下方留空,但因有水波相引,知其是水。而上空则采用的是留“白”处理,留给观者自由的空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可以是空无一物的天空,任风吹过;可以是云雾遮处的山间,期待风吹后的景致;也可以是静水无痕,唯一屋、一桥、一山、一水、一树相伴。

绘者借空白营造出虚缈、空灵的禅境,更借空灵让观者用自我的心境与画境去连接,使绘者借画这一媒介与观者有了不同的对话方式,这也是现代陶瓷新彩意境的一种营造之妙。

3  独具肌理的自然之境

陶瓷新彩颜料用樟脑油调制,在光洁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其肌理的丰富性表现独特而富有魅力,利用此特点能营造出质朴、灵动、独具肌理感的自然之境,也是现代新彩意境营造的一种绝妙途径。

庄子曰: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道家欣赏事物与生俱来,不加人为的本然状态,以自然为美,以悟得自然之道为人生至高追求。在现代美学中,反对单纯地再现物象,倡导借“象”抒“心”。要借“象”需先取之自然,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都有内在规律。正如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取之自然融于内心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很多艺术家的追求。

陶瓷新彩绘画中常借山水、草木入画,珍惜生活、自然中最容易忽略的自然美,表达心性,从而达到追求美好的意境画面。陶瓷新彩中利用其特有的肌理来表现朦胧飘渺的山水、树木,借“大象无形”使对象在抽象、隨意中产生真实感,产生意会感。同时借肌理和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视觉的丰富性使作品传情达意,犹如雨后淋漓的黛山,犹如雾中的美景。更借这种特殊的视觉肌理,立于真实山水,却又强调精神世界的物化,在象征与联想中寻找内心深处的共情,从而达到特有的“似真似幻、亦真亦假”的画面效果。景德镇陶瓷大学郭文连教授的陶瓷彩绘作品“小伙伴”(见图4)背景中的树木用了肌理制作的方法,树木表皮的那种浑厚、粗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同时更呈现出了雾霭树林的空间,更展现出了如梦如幻,又不失苍劲自然的画面气势。

本人的瓷盘作品“悠”(见图5)借陶瓷新彩无穷多变的肌理与自然界的肌理美感相绘、相融,产生似是而非的意象山水之镜。看山神静,观海心阔。自然中的一切是美的、无穷无尽的源泉,是创作用之不竭的素材。借自然融内心而营造新彩绘画的意境,正是面对生活与大千世界的一种艺术观,更是对平淡、素雅、空灵的传统美学的一种崇敬。

借自然之景,用“自然”之法,结合偶得的肌理效果表现出的自然之境,为陶瓷新彩的营造提供了一种极美的形式。

4  结  语

陶瓷新彩的绘画意境营造形式多样,如何融瓷之美而更好地起到装饰、提升瓷的美,而不是毁瓷的美,意境的营造作用其功不可没。“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境”生于“象”,但高于“象”,是对“象”在多维度的一种延伸,充分地营造好陶瓷新彩的意境,将为陶瓷新彩艺术增色添辉。

抒胸中之情思、在景中倾注境,借景达情,充满“意境”的陶瓷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作者心灵深处的“境”通过现代新彩的表现引发欣赏者的思绪和遐想,自然界、生活、绘画者心境交织,绘画者与观画者达成各自心中的“意境”。如是的陶瓷艺术作品才能到达“人心彼岸”,走出更好的陶瓷艺术之路。

参 考 文 献

[1]范丽青.传统与现代的碰撞[J].中国陶瓷,2015(6):90-93.

[2]唐玉玲.中国画“留白”浅析[J].民族艺术,2014(3):160-161,150.

[3]雷子人.中国画表现、图式及笔墨结构中的文化情态[J].美术研究,2003(1):76-80.

[4]贾佳,杨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虚空“意境”及美学意义[J].北方美术,2013(4):62-63.

[5]范丽青.浅谈陶瓷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美化作用[J].江苏陶瓷,2012(2):5-7.

[6]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5-18.

[7]傅军.冰心散文绘景艺术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0-31.

[8]郑笠.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