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悦童
摘 要 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表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手工业商业发达,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在唐代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本文就唐代仕女俑为研究对象,从仕女俑的起源与发展、艺术形象与特征来浅析唐人开放包容的艺术审美情趣。
关键词 唐代;雕塑;仕女俑
1 俑的起源與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是古代殉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早在远古社会,人类就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烧制成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殉制度的衰落,陶俑陪葬兴起,陶俑造型简洁生动。秦代时期的陶俑写实艺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以秦朝兵马俑最为著名,兵马俑造型生动,艺术手法崇尚写实,从秦俑的身形、五官、神态、服饰、造型等入手,将各个秦俑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身临其境、肃然起敬。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都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看,汉代陶俑擅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神情刻画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陶俑的艺术造诣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官、仕女、骑射俑、胡俑等都成了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作品。由于唐代继周隋厚葬风气,在前代彩绘陶俑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三彩俑。初唐时期,造型简洁生动、釉色朴素,及至盛唐,随着丰腴饱满的审美情趣的发展,陶俑的风格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它们丰肌秀骨、腆腹颔首,体态含蓄而优雅,雍容华贵之中又见飘逸之感。这些女俑造型洗练、语言含蓄,代表着盛唐时期的陶俑典型风格。到了宋、辽、金、元、明时代,俑的殉葬日渐衰落,到了清代已经绝迹。陶俑的艺术形象是当时社会生产与人类日常生活面貌的体现,反应了特定时代的丧葬制度和礼仪,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讯息,对研究古代的面容服饰、世俗风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陶俑在历朝历代中的造型变迁也为我们勾勒出了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历代审美情趣的改变,俑的发展也成为了了解我国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材料。
2 唐代仕女俑艺术特性的形成原因
(1)物质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
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表现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政治上,唐朝主要沿用隋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中央集权制为唐代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使得唐代的手工业商业发达。唐代非常重视发展与边疆各民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不仅与日本、朝鲜、印度等亚洲国家关系密切,而且与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来往。在唐王朝不断向周边国家施加影响的过程中,中国的美术传播到了邻近国家,同时也大量吸引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因素,丰富了唐代美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由此,唐王朝也发展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最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
(2)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随着中国封建思想的逐渐渗入,封建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女性地位不断低下,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困住了女子的手脚,封建思想桎梏着女子的身心。但由于唐朝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使得唐朝的民族风气都带有人性的光辉。女性的地位也截然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唐朝法律规定唐朝女子享有法律所保障的继承权,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婚嫁上,唐朝女子可决定自己的婚姻,实现婚姻自由,妻子和丈夫是可以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女子可休夫也可改嫁,真正实现了平等与自由。在唐朝,女子也可是一个潇洒独立、无拘无束的存在。衣着暴露也不会有人指指点点,大部分都是习以为常,抱以欣赏的角度,这就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大国给当时女性特有的社会地位,正是由于整个社会阶层的包容开放,唐代的仕女俑形象才得以如此体态丰腴、热烈奔放,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自信。
3 唐代仕女俑的形象特征
(1)面貌妆容特征
唐代仕女俑的人物面部特征大都以饱满圆润为主,采用绘塑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仕女俑的面部绘上叶眉、抹上胭脂、点上朱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感染力的彩绘妆容让人过目难忘。虽然唐代仕俑也有少女、少妇的区别,但是她们大都面如满月、丰颊秀眉、秀色可餐。以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和小土门村出土的三彩女士俑为例,它们体态丰满、额发簪花、细目柳眉、樱口微启,动态含蓄而优雅。
(2)身形动态特征
唐代历时三百年的艺术审美也是由一个清秀到丰肥的过程。初唐时期,由于受魏晋南北朝的审美影响,唐代仕女形象还是以“清秀”为主,西安出土的执失奉节墓的舞蹈仕女人物,形象清秀,用笔简约奔放。如“仕女乐舞屏风”中体现了初唐仕女的特色,整体形态纤长,头身比例和谐,大约七头身,腰部纤细,亭亭玉立,令人怜惜。进入盛唐时期,开始出现了一批卓越的画家,如张萱、周昉,陶俑的风格开始慢慢发生转变,与当时在绘画上广为流传的周昉画风相靠近。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和小土门村出土的三彩仕女俑,体态造型珠圆玉润、头盘高髻、柳眉杏眼、樱桃小口、杏脸桃红,整体动态含蓄而优雅,体态丰腴饱满,雍容华贵之中透着飘逸优雅之感。
(3)服饰特征
唐代的女性服饰在封建社会中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热烈奔放、大胆创新,先后出现过胡装、大袖袒胸裙等组合变化。短襦长裙是唐代女性服饰的最基本形式,唐代长短襦裙款式多样,有在腋下的束胸长裙,也有在乳房以下的束腰长裙,都能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这在唐代仕女俑中都可以体现。中唐时期的襦裙较初唐时期较宽一些,直至晚唐至五代开始流行大袖衫,唐三彩仕女俑的着装着色大都明艳动人,服饰纹样花团锦簇,从服饰的明丽动人也可看出当时盛唐时期的奔放包容和它的民族自信。
4 唐代的艺术审美特性
(1)交融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时期,胡汉通婚等民俗因素的影响,使得习俗也发生改变,也正因为胡汉文化的艺术碰撞交融才使得中国封建时代走到了顶峰。唐代审美的形成也受到了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影响,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唐代的外交政策非常开放,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这使得唐代催生出一种具有民族大交融的艺术美感,同时它的文学、史学、教育、宗教、艺术,由于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迸发出了新的文化力量,使得唐代的艺术审美越发包容兼并,吸收外来文化使得中外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融,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使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息。
(2)自信美
盛唐时期,唐人的审美大都以丰腴明艳为主。从宗教美术明显走向世俗化可以看出,根据经典创造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腴、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姿态。在唐代,穆斯林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中原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些仕女俑的装束有着明显的波斯风格。然而,中亚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穿着风格也深深影响了唐代女子的审美情趣,当时的女性除了传统的穿着打扮之外,也非常喜欢胡装,甚至还会女扮男装,从陕西唐太宗昭陵墓中出土的彩绘红陶女立俑就可以看到女扮男装的形象,她窄袖长袍配腰带,一副干练洒脱之感。女扮男装在古代封建社会是尤为少见的,中国封建女子女扮男装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而唐代女权主义的唤醒产生了这种着装形式,这是唐朝社会世风开放的结果,它促进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唤醒了古代女性的自信美。女性可以不必顾忌穿着不便、手脚施展不开等束缚,女扮男装参加马球等古代体育项目,这一社会现象也正侧面反映出唐代女子的自信独立和唐代世风的包容开放。
(3)奔放美
自信奔放是唐人的审美特征,从盛唐开始人们把女性以胖為美的欣赏推到极致,对丰腴肥美体态的欣赏,促使贵族妇女服装充分吸收初唐时期窄袖襦裙的特点产生了新式服装:大袖袒胸裙。它由大袖长衫和高束腰的裙子构成,袒胸贯头式,衣领开得比较低下,不着内衣,胸乳半露于外,若隐若现。面料多选以轻薄质感的丝绸并绣以团花,使得女子有花团锦簇之感,锁骨和肩部裸露在外,从披纱中透出细腻光洁的皮肤,这是古代女装中最大胆奔放的尝试,可见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因此,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女性,唐朝女性更追求个性的奔放张扬,自由开放的社会坏境给了唐代女子追求审美的自由,也让唐代奔放包容的审美情趣得以延展。
5 结 语
唐代仕女俑的艺术效果是美的,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不管从仕女俑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是从仕女俑的艺术效果都可以看出唐人开放交融、自信奔放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性,这对本人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启发。艺术创作离不开时代背景,在创作的同时需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历史的河流中找寻根源。同时,作品又能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磨练。
参 考 文 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4.
[3]兰宇.唐代服饰文化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