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叙事着眼,人物细处着手

2020-03-20 03:48马丽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马丽

摘    要: 如何进行宏大革命史叙事语境下的历史教学,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以陈独秀为教学线索,从人物的微观细处和历史温度着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陈独秀    国民革命

一、教学思路

2017年版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①面对如此宏大的革命史叙事,如何在一课时容量中完整地、重难点突出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真切感受这段波澜诡谲的历史风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尝试以一个中心人物——陈独秀为主线,用人物史教学设计切入。

为什么选择陈独秀?一方面,陈独秀几乎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到破裂,其本人亦从早期的思想领袖逐渐转变为政治领袖。另一方面,现代史学研究成果对陈独秀的评价与教科书评价出入较大。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术界对陈独秀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作用,有一个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的历程②。因此,以陈独秀为教学线索的设计运用得当,能很好地服务于本课的宏观叙事。

综上,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五四运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受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2.了解中共“一大”,探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意义。3.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认识共产党和国民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和发展前景,理解国共合作及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陈独秀照片)

师:照片上的人物大家认识吗?

生:陈独秀。

师:你了解陈独秀的哪些事迹呢?

生:《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师:没错,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極传播者,还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我们今天就跟随着陈独秀的脚步一起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五四运动背景

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直接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所以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保留了用法文所写的“青年”一词。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宣传对青年学生如“清夜闻钟”“当头一棒”,极大地促进了青年的思想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不断推进,逐渐引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

过渡:然而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

(军阀们)经过哪里,就靠哪里的老百姓供应,以苛捐杂税把他们管辖的省敲诈得精光。……大河堤坝不维修,听任黄河泛滥;鸦片恢复生产,因为贩运或者走私可以勒索重税;经济生活支离破碎……此外还有滥发钞票,通货膨胀。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结合材料和教材,可以知道当时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民不聊生。特别是1915年,袁世凯为争取日本政府支持而私下签订的《二十一条》,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政治基础。

师:陈独秀多次发文号召人民反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这个恶政府,确是亡国的政府;这个自称是国家的恶国家,的确甚于无国家……为什么要忍受它的高压统治呢”?

过渡:放眼全球,1914年一战爆发,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巨大影响。

1872年—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厂175家,注册资本共计4890万元;1895年—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厂685家,注册资本共计22340万元;1912年—1919年中国境内新增厂矿600多家,超过了过去50年总和。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1912年—1919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彭泽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949)》,三联书店,1957年

师:这组数据直观反映了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什么基础?

生:经济基础。

师:另一方面,产业工人运动的数量大幅增加,说明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阶级基础逐渐具备。

【设计意图】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在教材中点墨较少,但缺乏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对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就不能形成感性认知,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会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不仅能增加课堂的厚重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历史视野。

师:在巴黎和会召开前,陈独秀曾满怀希望地评价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第一好人”,因为他提出要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然而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了列强的无理拒绝。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发表时评文章,满怀愤怒与失望地写下:“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到底提出了什么要求被无理拒绝?

生:①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②取消“二十一条”;③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师:我们的要求无理吗?

生:不无理。

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人民的强烈愤慨,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二)摇撼霹雳震山河——五四风雷

(展示学生运动的历史照片)

师:他们与你们一样青春年少,与你们一样热血澎湃,与你们一样胸怀天下,我相信,如果身处五四风雷中,你们的身影也一定会出现在青年队伍中,你们会喊出什么样的口号?

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师:这些标语反映了中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北洋政府,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回溯1919年中国的外交屈辱,激发学生对五四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历史,感受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师: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为声援学生运动,面对北洋政府的压力,愤而辞职,学生们发起了挽留蔡校长的运动。陈独秀也多次发文声援学生运动,甚至因散发传单被逮捕入狱98天,如此“以身试法”,在五四学者中绝无仅有。他们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师:随着学生运动的不断高涨,群情激愤的学生甚至冲入曹汝霖家,火烧赵家楼胡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学生。为了声援北京学生,五四运动从6月5日起进入第二阶段。(提问学生运动中心、主力、斗争形式的变化)

6月5日,上海日资纱厂的工人首先举行罢工。

6日至9日,工人罢工规模不断扩大。铜铁机器业万余罢工工人表示:“非达到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

5000海员的大罢工,使上海水上交通陷入瘫痪。2000多汽车司机的大罢工,使汽车行停止营业。10日,沪宁、沪杭、淞沪铁路工人全体罢工,上海与外地水陆交通完全断绝。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27页

【探究1】至此,一个强有力的阶级——工人阶级加入了运动。工人阶级为什么要支援学生?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教师课堂上易忽略,但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通过设置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答出工人与学生一样具有拳拳爱国心等答案,感受到五四运动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选择。

师:由于罢工,上海几乎成为一座孤岛,给帝国主义和军阀以沉重压力。而工人阶级“非达到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反映了他们的绝不妥协,也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师:正是由于五四爱国运动的绝不妥协,北洋政府不得不怎样?

生:释放学生、罢免职务、拒绝签字。

师:这标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无论是作为先锋的学生,还是作为主力军的工人,他们不畏强权、绝不妥协的精神恰恰反映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探究2】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问题。

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凡是以反封建为任务的革命就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革命的领导阶级出现了变化,由资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希望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设计意图】革命性质问题是本课的易错易混点,明确告知学生“凡是以反封建为任务的革命就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以表格形式对革命的不同阶级和阶段进行区分,帮助学生了解革命任务与革命性质的关系。

师:所以,五四以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陈独秀等人在思想上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三)中共诞生开新宇

师:如果说《新青年》创办之初关注法国的启蒙思想,那么到了1920年八卷一号《新青年》的封面图片已变为象征工农联盟握手的图片,说明开始关注苏俄的无产阶级革命。陈独秀也在《谈政治》等文中主张创办布尔什维克政党。

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内外成立了非常多共产主义小组。伴随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的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被提上議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参与一大的13名代表中年龄最大的是长沙代表何叔衡(45岁),年龄最小的是北大学生刘仁静(19岁),平均年龄26岁,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外地进行思想宣传和筹措资金,并未出席会议。有意思的是这13人以后的命运各不相同。

【探究3】为什么中共一大代表中,有的坚持革命甚至为革命牺牲,有的则半途而废,叛党叛国?

【设计意图】13名代表的各自选择是很有意思的对比内容,也是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主观上一个人政治立场的变化,是一些人的革命意志不够坚定,客观上,也反映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曲折性。

师: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定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什么力量呢?

生:工人、农民。

师:中共一大将中心工作确定为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这时还没有重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作用。但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会逐渐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从一味学习苏俄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设计意图】中共一大的内容是学生难以记忆的内容,适当加入对中国社会阶级和革命道路的探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逐渐成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看待历史的眼光。

(四)国民革命掀高潮

师: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中共更加脚踏实地,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纲领。新的革命纲领更符合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也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这恰恰是孙中山一直追求的。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党内合作的决定。1924年,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召开国民党一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拉开帷幕。

第一次国共合作很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大革命)。“打倒军阀,除列强”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号,为此,我们进行了哪些准备呢?

【设计意图】国民大革命史实多、事件复杂,采用时间轴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断对其进行丰满、填充。

师:在国民革命期间,中国的国民政府三易其地,北伐也从珠江流域发展至长江流域。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张作霖并未被攻克。在蒋介石1927年4月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前,已经对中共举起了屠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探究4】列强为何支持蒋介石?

从《辛丑条约》开始,列强在中国采取“以华制华”的控制方式,不断更换代理人。从慈禧到袁世凯,再到各派军阀,在此战过程中,吴、孙势力被消灭,所以列强转而支持蒋介石。说明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政府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需要寻求新代理人。

在国民革命过程中,中共和人民的力量不断壮大,这是列强和蒋介石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他们都有镇压中国革命的意图,反过来说明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列强扶持蒋介石的讨论探究,自然过渡到总结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功绩,联系前面学习的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探究5】有人说,是陈独秀的个人原因导致国民革命失败,是这样吗?

1927年1月20日到25日,蒋介石等人在庐山密谈数日,决定“离俄清党”,在外交上“弃俄联日”。我在广州时,对共产党的行动,时刻留心……我所抱打倒共产党主张,在广州即欲实行,不是今日始有此决心,唯在广州苦于说不出口,故忍痛至今。

——蒋介石1927年2月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政策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

中共认为,国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过渡……共产党先帮助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完成国民革命,然后再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他们的目标则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的政治理想和革命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一个在政治、经济上比西方更平等的改良社会。他不同意在中国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的做法固然不妥,但两党在本质、革命目标上截然不同,两党合作的破裂就成为一种必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则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国共合作破裂的必然,引導学生化解学习难点,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新课:总结陈独秀的一生。

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胡绳玉《中共党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学术月刊》1991(1)

本节课教学中贯穿陈独秀的人生历程,以陈独秀的重要行动和思想转变作为材料支撑起本课的骨肉,使学生既有历史学习的厚重感,又能感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波澜。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②周建超,魏吉华.新世纪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