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影响 及文化宣传与革命运动的关系

2020-03-20 03:48严哲文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3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

严哲文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次革命。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在于中共的革命有着一套全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话语体系。这样一套话语体系要切实有力地影响到革命,就需要借助文化宣传的力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文化宣传实践,影响了当时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影响了中共革命的发展。回顾左翼文化运动,考察其在文化宣传方面对中共革命实践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文化宣传与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对当前的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左翼文化运动;文化宣传;革命运动;革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3-0032-06

一、中共革命史进程中的左翼文化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动了多次工人暴动、武装起义,但这些斗争都先后失败了。然而,在文化战线上,有了新的转机。1927—1928年,一批左翼知识分子或从实际斗争的前线撤回,或从日本等国归来,汇聚到上海,开辟出一个文化战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运动,将五四运动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史的新篇章。

(一)左翼文化运动的产生。1928年初,创造社、太阳社在上海率先打出“革命文学”旗帜,一时间形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无产阶级新文学的浩大声势。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江苏等地的领导者们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新动向,“意识到文化战场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战场,而创造社是一个重要的争取对象”[1]。1928年5月,郑超麟受瞿秋白之托,代表中共中央跟创造社联系,并参与了该社的一些工作。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又于7月中旬专门召开常委会讨论发展文化团体问题,在听取了郑超麟的汇报后,明确表示对创造社应采取积极态度。1928年9月,创造社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铁声被吸收入党,创造社成为党在文化战线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创造社等左翼文化团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了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与推动,1929年10月,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文委)成立,统一负责左翼文化团体的工作。在中共中央的重视和中央文委的积极领导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正式成立,鲁迅任联盟主席。左联成立之时,虽然“正当立三路线时期”,但它“停止了文艺论争,组成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包括党员和非党同路人在内的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这件事应该说是做得正确的”。[2]在左联成立以前,各左翼文化团体大多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攻击。左联的成立,实现了左翼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第一次大团结,对左翼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组织机构不断壮大、不断完善。左联的成立,带动了左翼文化界的团结。就在左联成立同月,1930年3月,在艺术剧社、南国社等团体的基础上,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成立,8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即剧联;同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成立;同年7月,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成立;次年12月,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语联)成立;1932年3月、4月,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记联)、左翼教育家联盟(教联)也相继成立。以上各个左翼文化团体,再加上电影音乐小组等团体,统称为左翼“八大联”,形成了完整的左翼文化阵线。

为统一领导这些团体、把进步力量集中于党的影响之下,1930年10月,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成立,并与中央文委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个班子的组织形式。

(三)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早期的左翼文化运动注重诗歌小说等传统纯文学领域的宣传創新。1931年9月中国诗歌会成立后,左翼诗歌创作逐渐走出了一条革命现实主义的大众化诗歌道路,“诗形方面也亟求普遍、通俗大众化而成为大众的诗歌”[3]。同时,杂文、报告文学等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产生的新文体,在左翼文化运动期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鲁迅杂文的许多经典著作就都是在那时候产生的,我国第一部报告文学专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也产生于那一时期。[4]

左联成立以后,经历了多次重要论战,内部有鲁迅与创造社等人的“革命文学”“两个口号”之争,外部有对资产阶级和反动文艺思想的批判、对新月派文人的讨伐、对民族主义文学派的批判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等的讨伐。通过各种批判和论战,左翼文化团体击破了国民党政府炮制的“民族主义文学”“三民主义文学”的假面具,排除了论语派、新月派、性灵文学派等的干扰,保证了左翼文化运动的顺利发展,并逐渐在文学创作、戏剧电影、音乐美术与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取得全面丰收。

(四)文化内容贴近民众、切合时代。在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强调文艺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提倡文艺要走大众化的路线,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将主要内容侧重在对国民党当局反动统治的揭露与批判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左联通过一系列新决议,确立了“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文总”更发起成立了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简称“文反”)等团体,开展反帝文化宣传,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以后,左翼文化人士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抗日救亡的战争中。“文反”的成立标志着左翼文化运动内容侧重点的转变,即从揭露、批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转向抗日救亡。

随着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的发生,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推进文化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将中心内容转到抗战动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上,左翼“八大联”的领导者们也纷纷向抗日文化全面转型,提出“国防文学”“国难文学”“民族自卫文学”等创作口号,使文艺服务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根本任务。1936年初,左联自行解散,左翼文化运动的浪潮也逐渐褪去。但左翼文化运动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融入了时代,实践着更伟大的使命。

左翼文化運动前期的革命工作,侧重在揭露、批判国民党当局的反动统治;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变化,其革命工作重心转向抗战动员和抗日文学创作。准确把握时代命脉,及时调整宣传文化方针和革命工作战略,是左翼文化运动能在早期中共革命史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左翼文化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次革命,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在于有着一套全新的话语。这套话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旨在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这样一套话语要切实影响到革命运动及其中的每个个人,就需要发挥文化宣传系统的力量。

(一)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宣传的传播革命。“文总”与左翼“八大联”等革命文化团体的相继成立,使得诞生不过十年左右的中国共产党,能直接领导指挥文学、新闻、教育、戏剧、美术、电影、音乐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宣传活动。左翼文化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文化战线第一次最全面、最成功的宣传活动,直接促进了中共文化宣传系统的建立。

左翼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宣传系统的组织架构和队伍建设。1924年,中共中央成立宣传部,专门领导宣传工作。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宣传工作决议案》,鼓励党员加入先进文化团体,以扩大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1929年10月之后,中央文委、“文总”与左翼“八大联”的相继成立,更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组织方面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宣传系统的队伍建设,其最主要成就,就是通过左翼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支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队伍,如瞿秋白、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周扬等。他们在负责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管理工作的同时,直接投身到先进文化事业的建设实践中,成为了中共文化宣传队伍的干将,并使集体整合出较个人更强的战斗力。

左翼文化运动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宣传系统的舆论阵地和传播渠道。首先,左翼文化运动期间,诞生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据统计,左联及其盟员创办的刊物有《拓荒者》等12种,文总、社联机关刊物有《文化月报》等15种。[5]这些刊物登载了大量的先进理论文章和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舆论阵地。其次,左翼文化团体和进步出版机构,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坚持文化反“围剿”斗争,保障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的持续出版和发行。例如,1930年由华兴书局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发行时特意改成《宣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等书名,从而灵活、有效地避开了国民党的书报检查制度。此外,左翼文化人士还利用其他刊物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战线,甚至国民党党报党刊及其他各大报的电影副刊,都曾一度被左翼人士用作自己的宣传武器,通过发表杂文、影评等方式来宣传进步思想。

左翼文化运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在传播内容方面,左翼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也是该运动最杰出、最显著的历史功绩。它向国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化事业中的运用及其中国化。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提出的。同时,左翼文化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译介工作的发展,《反杜林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巨著得以翻译出版。

在传播形式方面,左翼文化人士掀起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并以此为契机,以贴近民众的文艺作品为载体,强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学大众化、戏剧大众化、版画大众化等活动都深受民众欢迎。在这样的形势下,左翼文化运动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美术等众多文艺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左翼电影为例,田汉、夏衍、阳翰笙等优秀电影人的贡献尤为巨大,《毕业生》《风云儿女》《青年进行曲》等左翼电影作品,在当时的国内电影界乃至社会各界,均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重要形式。

(二)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大革命的失败,尤其是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剧,使得民族危亡的紧迫形势摆在了国人面前,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个人出路问题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整体性的阶级革命和国家道路选择问题。以左翼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先进革命文化,昭示并宣扬了一条可行的革命道路。这就使得当时国统区的许多左翼人士和知识青年逐渐疏离国民党,而转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

左翼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战争和局部抗战时期,左翼文化运动在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左翼人士不仅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结合民众生活实际,通过撰写通俗作品、设立补习班、讲课办学,扩大了理论宣传的辐射人群,巩固了舆论阵地,拓宽了群众基础。左翼人士的这些文化活动,颇受当时国统区中追求真理、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的进步人士的欢迎,一大批进步学生、进步青年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团结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左右。

左翼文化运动客观上奠定了认识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理论基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所走的依附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的道路,并不能使中国人民得到真正解放。因此,当时社会各界和各种政治势力都在重新思考、探索中国的出路问题,陶希圣、汪精卫、胡适与严灵峰等人向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对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了不同界定。在论战中,以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和左翼文化人士组成的“新思潮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论述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然性。[7]这次论战的成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苏区进行革命实践的毛泽东。他结合自己早年革命历程中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吸收这次论战的成果,并加以补充、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左翼文化运动对苏区革命的正面宣传,影响了国统区的人心和中国的未来。“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的左翼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红色的三十年代在东方的突出现象,就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左翼话语已经改变了一部分知识青年的意识……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延安的生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8]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开始疏远国民党,亲近共产党。[9]九一八事变以后,左翼文化人士对国民党妥协退让政策的批判,对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抗日主张的赞誉,促进了国统区民众的觉醒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同。

(三)开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另一翼。左翼文化运动作为广义上中共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部分,自觉地将自己的使命与中共革命的任务及路线联系在一起,对中共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实际工作中,“八大联”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当时中共的路线和要求开展的,甚至直接遵从共产国际的风向标行事。因此,左翼文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翼。

在文化上,左翼文化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基石。一是主导了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革命文艺运动,左翼文化可以说是“为民族解放、中华崛起而抗争、奋斗,唤起民众,为社会底层大众服务,宣扬社会风气,建设刚健质朴、健康向上的新文化”[10],在创作翻译、文化遗产整理、文艺大众化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引导了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方向,创作、翻译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几乎包括所有的文艺样式,比五四时期更系统、更有深度,并初步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框架,成为时代文化的风向标。三是打破了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用文艺创作和文化宣传,以笔代枪,批判和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连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左翼文艺浪潮汹涌难挡。

在思想上,左翼文化成为了社会进步思潮的旗帜。一是在反对封建愚昧、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凝聚了一批进步力量,主导了社会文化思潮,甚至开创了“左翼文化时期”这样一个新时期。二是以左翼文化为基本导向的时代文化力量,在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发展。毛泽东更将之评价为“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11],并大大拓展了中国与国际文化界的交流与互动。三是排除了各种思想理论和流派的干扰,把当时中国社会各种不满国民党统治、要求抗日进步的文化力量吸引到左翼文化运动中来,团结在左翼文化团体周围,率先形成了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

在政治上,左翼文化成为了中共扎进白区的利刃。一是左翼文化运动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与腐败,在文化教育、工商企业等社会各界中传播了革命文化,使全国许多青年都同情甚至向往革命,打击了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二是左翼文化人士旗帜鲜明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国民党统治的暴政,大力倡言并推进统一战线,使中共在国统区的影响大增,为中共在白区取得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三是左翼文化团体直接参与罢工罢课、飞行集会、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实际斗争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骨干和革命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左翼各联的骨干都成为新中国文化部门的领导者”[12],鲁迅当年给左联提出的任务之一——“造成大群的新的战士”,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的。

三、文化宣传与中共革命的关系

(一)左翼文化运动与中共革命的思想宣传和组织动员。思想宣传与组织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两项重要活动,左翼文化运动围绕着具体革命任务,将这两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

一方面,左翼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开拓了宣传阵地,加强了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锻炼了革命文化界团结和斗争的本领。左翼文化运动兴起之时,恰逢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人士积极开拓宣传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话语权,在哲学社科、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革命走出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石。

另一方面,左翼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了完整的文化组织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指挥和领导文化宣传工作。以左联为例,在行政系统方面,执委会和常委会是最高领导层,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等,还设有大众文艺、创作批判、国际联系等专业工作委员会;在党组织系统方面,中央文委代表中央掌管左联,在左联内设党团,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左联下面的党组织和上海地方党组织一样,分为四个区并设区委书记。[13]周扬指出:“党在‘五四时期对文艺战线还只有思想的影响,到了‘左联时期才进行组织领导,并以自己的成员为核心成立组织,这是党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组织上领导文艺的开始。从此,革命文艺事业就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必不可少的可以依靠的一个方面军。”[14]

(二)文化宣传的革命作用。首先,左翼文化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宣传,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谷时期,重新肯定了革命的价值,接续了革命的火种。左翼文化不仅在思想上肯定革命,而且在行动上用革命思想武装广大群众,并通过积极参与各类论争,阐明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這些文化宣传,有助于参与者和受众“摆脱革命实践中的许多迷茫和困惑”[15],为党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左翼文化运动用文艺创作和实际革命行动,宣扬了反帝爱国的无产阶级思想,传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如左联成立时的决议所指出的,左联不应“是单纯的作家同业组合,而应该是领导文学斗争的广大群众的组织”[16]。

其次,左翼文化运动还为中共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骨干,探索出了可供参考的不同形式下革命活动领导团体的组建方式[17],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对各行各业的领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左翼文化运动更是通过唤醒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与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感,为日后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思想保障、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文化宣传与中共革命的双向关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革命,并不单单是政治革命。而政治与文化本来就是内在统一的,政治必然影响文化,文化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孤立存在。文化宣传与革命运动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双向关系。

一方面,作为整体的中共革命,为包括左翼文化运动在内的文化宣传工作制定了整体性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发展方向上进行指挥与领导。“八大联”等左翼联盟,是党直接领导下的左翼革命文化团体,政治斗争一直作为其发展方向和首要任务被放在首要位置。它们的成立纲领、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政党化的特征;它们所从事的文化工作,也都带有政治诉求。虽然工作范围和活动方式有所不同,但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是它们共同的宗旨,这是由作为整体性的中共革命实践所决定的,并且归根结底是由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中共革命也从来离不开左翼文化运动及整个文化宣传作为“革命的一翼”的巨大推动作用。正如上文所述,左翼文化运动作为中共革命史上一次出色的文化宣传运动,不仅创造性地完成了思想宣传工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的深度,更直接、间接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进步,拓宽了中国共产党吸引进步青年、影响社会民众的广度。左翼文化运动作为“革命的一翼”,明确了革命事业的性质、路径、目标和理想,开拓了革命实践的理论、队伍、领域和方法,为中共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量。

参考文献

[1]乔丽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上海左翼文化界的统战工作[C]//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共赴时艰:1920—1949年上海统战历史专题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0—93.

[2]夏衍.“左联”成立前后[M]//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8.

[3][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06.30.

[4][13][15]陈彩琴.从左翼文化运动看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与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7):67—73.

[5]陶柏康,谭力.中国共产党和左翼文化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7.

[6]龚娜.论左翼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D].长春:吉林大学,2014:23—37.

[7]崔凤梅,毛自鵬.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79—180.

[8]高华.革命年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64.

[9]卢毅.试析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左翼化倾向及其成因[J].中共党史研究,2010(6):54—62.

[10][12]王锡荣.“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63.

[1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16]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会.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G]//马良春,张大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51.

[17]霍广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21—26.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沈  洁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
作为党内政治文化源头和“集体记忆”的革命文化
别让恶搞毁了红色经典
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
中华三大文化关系研究
文化自信时代再谈高职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党员深化党内政治文化认知的路径探究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