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李霖,吴立新
(1.山东地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阿合栏杆银铅矿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县210°方向约180km处,行政区划隶属和田县郎如乡。该区受喜玛拉雅板块活动影响,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岩石普遍变质,内生矿产丰富。为了查明矿区内矿床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资源量等,对其进行了详查地质工作,该次工作系统控制了区内的浅部矿体,新增银铅矿矿石资源量146.6万t。通过对主矿体施工验证钻孔,证实了深部仍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有望发现新的工业矿体。该文在研究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控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对今后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矿床地处昆仑山脉东端,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公格尔-柳什塔格地块与塔什库尔干-唐古拉地块之间(图1)[1],康西瓦结合带南部的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盆地的西端,属巴颜喀拉地层区,大红柳滩地层分区。出露地层有古元古代布仑阔勒岩群、二叠纪黄羊岭群和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2]。矿床位于康西瓦-苏巴什晚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北部边缘,断裂发育,区域上构造总体呈NW—SE向,略向南凸出展布。主要断层有三十里营房-康西瓦断裂、麻扎-郭扎错断裂、康西瓦东-大红柳滩-泉水沟断裂、三十里营房-哈巴克达坂断裂等[3-4]。区内岩浆岩广泛分布,以侵入岩为主,多为中酸性,有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主)两期,沿康西瓦结合带南侧呈近NW向带状展布。区内变质岩发育,具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晚古生代—中生代盖层的二元结构,韧牲剪切变形强烈。复杂的构造环境,强烈的岩浆活动,对该区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5]。
1—第四纪堆积物;2—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上组;3—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中组;4—黑云二长花岗岩;5—围岩接触变质带;6—矿体;7—红山湖-乔尔天山缝合带;8—麻扎-康西瓦缝合 带;9—乌依塔克-库地-苏巴什缝合带;10—矿区位置图1 新疆和田县阿合栏杆银铅矿区域地质图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上组及第四系。其中,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上组分布广泛,为一套灰色—深灰色变质细粒石英粉砂岩,主要由石英粉砂屑(22%)、石英(48%)及少量的方解石组成。岩石呈变余砂状结构、显微粒状变晶结构,呈薄层状构造、带状构造。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矿区东侧,喀拉喀什河支流的冲沟低洼里,为各种冲洪积物、风积物及坡积物。岩性为砂、砾石、黏土等。
矿区内主要构造类型为断裂构造,断层总体向南西收拢,向北东撒开,组成一个较密集的“断层束”[6]。按展布方向分为NE—SW向和NNE—SSW向2组。控制矿体的为NE—SW向断裂F1,F2,F3。
F1断裂为区内的主要断层,出露长度约1.1km,由4条分支—复合的断裂交会组成。断层形态复杂,呈多支状,产状不稳定,总体较陡,300°~340°∠30°~75°。属张性正断层。断层上、下盘均为黑云二长花岗岩。断裂带宽0.5~3.0m,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少量石英脉组成,半胶结—胶结。并伴有方解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铅锌矿化,地表具褐铁矿化、铁染现象。沿破碎带有银铅矿(体)产出,连续性较好,为区内赋存Ⅰ号银铅矿带的控矿、容矿构造[7]。
F2断裂长度大于1km,总体倾向NW,倾角36°~73°。断层面波状起伏,大角度切割区内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巴颜喀拉山群地层。破碎带宽约0.5~4.0m,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组成,并伴有石英脉、方解石脉和银铅矿脉产出,为Ⅱ号银铅矿带的控矿、容矿构造。
F3断裂位于矿区中南部,出露长度约600m,总体走向30°,倾向NW,倾角48°~83°,断裂带宽约0.4~4.0m。带内方解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较明显,并可见银铅矿化,为Ⅲ号银铅矿带赋矿构造。
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主要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岩体广泛分布于喀拉喀什河西侧及大红柳滩两侧,呈岩基状,沿巴颜喀拉山群上组地层侵位,岩体与围岩接触面较陡,局部岩体边缘含有很多形状不一的围岩捕虏体[8]。岩体与矿体关系密切,并伴有矿化蚀变,蚀变带赋存在断裂构造或裂隙之中,是区内的成矿母岩[9]。
矿区内圈出3个矿带,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图2)。
1—第四纪冲积物;2—第四纪风积物;3—黑云二长花岗岩;4—矿体及编号;5—褐铁矿化蚀变带;6—实测、推测断层及编号图2 新疆阿合栏杆银铅矿矿带分布图
3.1.1 Ⅰ矿带矿体特征
Ⅰ矿带位于矿区北部,带内共圈定7条银铅矿体,编号为Ⅰ1~Ⅰ7,地表出露长度900m左右,宽0.5~3.0m,局部矿化较强,可见铅锌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Ⅰ矿带总体走向近50°,倾向NW,倾角50°~70°,主矿体为Ⅰ3号矿体。
Ⅰ3号矿体严格受断裂F1的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于断裂破碎带之中,总体走向45°~68°,倾向NW,倾角55°~65°。地表由14条探槽及1个采坑控制,控制长度约900m,矿体真厚度一般在0.7~6.57m之间,平均真厚度为1.87m,厚度变化系数94.95%,厚度沿倾向变化较稳定,沿走向形态多变,呈“S”字型,具有中间膨大,两端收拢的特征。矿体顶、底板均为黑云二长花岗岩,铅品位一般在1.36%~22.1%之间,平均品位4.13%;银品位为(38.3~339.44)×10-6,平均品位125.77×10-6,矿石品位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变化系数75.79%。矿体地表出露标高+4870m~+5020m;赋存标高+4810m~+4870m。
3.1.2 Ⅱ矿带矿体特征
Ⅱ矿带位于矿区中部,共圈定5条矿体,编号为Ⅱ1~Ⅱ5,受F2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出露长度约700m,宽1.0~2.8m,可见铅锌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矿带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50°~68°。其中Ⅱ5号矿体为主矿体。
Ⅱ5号矿体赋于F2断层破碎带中,有6个探矿工程(包括3个探槽、2个坑道、1采坑)控制。矿体地表形态简单,呈脉状、透镜状,局部有膨大,狭缩,分支复合现象(图3)。出露长度约410m,最宽处2.8m,真厚度在0.68~2.01m之间,平均为1.51m,厚度变化系数38.1%。矿体走向NE,产状与F2断层产状基本一致,300°~320°∠53°~70°,平均313°∠63°。铅品位一般在1.31%~16.45%之间,平均品位7.53%;银品位为(26.4~659.22)×10-6,平均品位247.89×10-6,变化系数70.23%。赋存标高+5110m~+4880m。
1—二长花岗岩;2—矿体及编号;3—褐铁矿化;4—已施工探 槽;5—矿体产状;6—已施工平硐图3 新疆阿合栏杆银铅矿P00-P00'勘探线剖面图
各矿带其他主要矿体特征见表1。
3.2.1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较为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白铅矿、铅钒、自然银、辉银矿、褐铁矿、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玉髓、方解石等。
(1)金属矿物
方铅矿:铅灰色,呈他形晶粒状及晶粒状集合体产出,内部三角形陷穴较为发育。粒径为0.1~10mm,一般1~3mm。大部分呈团粒状(照片1)、细脉状、块状(照片2),部分呈骸晶状分布于褐铁矿物集合体中,沿裂隙被白铅矿、铅矾、铅黄、褐铁矿交代。
照片1 方铅矿(Ga)被铅黄(mas)交代成残留的团粒状
表1 各矿带主要矿体特征
照片2 以块状形成出现的方铅矿(Ga)沿解理具裂化现象
白铅矿和铅矾:二者分布广泛,矿物含量比约为65∶35,研究认为方铅矿氧化时首先形成的产物是铅矾,再经碳酸水溶液作用而生成白铅矿。二者形态变化大,粒度不均匀,与褐铁矿的嵌连极为密切。
铅硬锰矿:白色,隐晶质,局部呈胶状。产出形式有2种:一是呈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集合体,粒度大多在0.02~0.15mm之间;二是呈微细的乳滴状、蠕虫状不均匀嵌布在褐铁矿中,局部为云雾状的胶状环带或不规则的斑块状集合体,粒度一般为0.005~0.08mm。
银矿物:包括自然银和辉银矿。粒度较为细小,0.002~0.015mm不等。部分交代方铅矿、白铅矿、铅矾等,构成集合体沿裂隙充填,部分呈微粒状沿方铅矿边缘散布在铅矾中,少数自然银呈树枝状嵌布在脉石中,但方铅矿晶粒内部并未发现银矿物(照片3、照片4)。
褐铁矿:由隐晶质微晶质针铁矿、纤铁矿共生集合体组成。集合体常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产出(比例为30∶50∶20),粒度极不均匀。大部分与铅、锌氧化矿密切镶嵌,少部分沿方铅矿边缘及裂隙充填交代。
G—脉石,反光 照片3 微细的银矿物(白色)被白铅矿(Ce)交代
L—褐铁矿;黑色—孔洞,反光;G—脉石,反光 照片4 微细的银矿物(白色)零星分布在脉石中
黄铁矿:呈半自形及他形粒状。大部分呈粒径为0.02~0.25mm的碎粒分布其他矿物粒间或孔洞中,部分与方铅矿形成连生体。沿其周边多被纤铁矿、针铁矿交代。
(2)非金属矿物
石英:与长石、云母等混杂交生构成嵌布基底。早期石英自形程度高,呈粒状、柱状产出,晚期多呈脉状、团粒状集合体充填于方铅矿粒间。
长石:主要是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片状,常见简单聚片双晶,环带不发育。
玉髓:分布不均匀,主要呈团块状见褐铁矿含量较高的矿块中,可能是晚期热液活动阶段形成的产物。
方解石:白色、灰白色,为晚期的矿物,多呈脉状、团粒状充填于金属矿物中。
3.2.2 矿石化学组分
矿石品位Pb一般在1.03%~49.50%,Zn 0.05%~1.97%,Ag (6.39~2114)×10-6。矿石为富铅银贫锌的铅银锌矿石,有用组分为Pb,Ag,共生Zn,Fe,其他伴生有益组分除Sn能够达综合回收利用标准外,其余伴生有益、有害组分均较低。各主要矿体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见表2。
表2 矿区各主要矿体化学成分含量统计
3.2.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有2个类型,一是以方铅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呈团块(粒)状、细脉状、块状构造及部分浸染状、细脉或网脉浸染状构造。二是在矿体上、下部边缘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稀疏、中等,局部稠密)浸染状和团块状、细脉浸染状、网脉浸染状(蛇曲状)构造。
矿石自然类型以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和团粒(块)状矿石为主,其次为细脉状矿石、稀疏浸染状矿石、网脉状浸染状矿石。矿石工业类型按矿石氧化程度划属为氧化矿石;按矿石中有用组份划属为铅银矿石。
矿体顶、底板均为燕山期侵入岩,以破碎带为容矿部位,矿石多呈团块(粒)状、细脉状及浸染状,近矿围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等和褪色蚀变,地表浅部具较强的褐铁矿化。
(1)岩浆岩条件。区内发育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10]和后期派生的石英脉、花岗伟晶岩脉和中酸性岩脉等,为铅银成矿提供了丰富物质来源和热源基础。
(2)构造条件。矿床位于区域性NW—SE向深大断裂旁侧,N(N)E—S(S)E向次级断裂及派生的张性裂隙发育,为成矿溶液的运移和就位提供了通道和场所。
(3)变质作用。区内热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强烈,沿断层破碎带岩石具有强烈硅化、方解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等,对铅银矿(化)体进行叠加改造。
(4)矿体特征。矿体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形态为脉状、透镜状,多分支复合;原生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绿帘石,属一套中温热液矿物组合[11];矿石具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角砾状,细脉状、块状及浸染状构造;矿物特征、矿物组构以及矿物共生关系表明矿床具热液期和表生期2个成矿阶段[12]。
综上所述,区内铅银矿属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脉状银铅矿床[13]。
(1)铁帽蚀变带和碳酸盐化带,是找矿的重要标志[14]。
(2)中酸性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的断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和构造裂隙分布区。
(3)中大比例尺化探Pb,Ag,Zn,Cu,Mn,Au异常分布区,具有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清晰,多异常重合的特点,可指示矿化蚀变带的存在[15]。
矿区位于康西瓦南-大红柳滩银铅多金属及稀有金属成矿带的南段,区域性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和大红柳滩-郭扎错深大断裂旁侧,NE—SE向次级断裂密集平行束状分布,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就位其中,NE—SW向次级断裂是铅锌银多金属矿的容矿构造。区内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和后期派生的石英脉、花岗伟晶岩脉和中酸性岩脉等广泛分布,银铅多金属矿床分布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中酸性岩浆是含矿热液的矿源岩,故在接触带附近及内、外带寻找银铅多金属矿是该矿区找矿的主要线索[16-20]。
因此,区内矿床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构造控制,通过地表探槽平硐揭露及深部个别钻孔验证,发现深部矿体Pb品位为2.09%,Ag 181.35×10-6,且深部矿体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表明区内深部和外围仍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1)新疆阿合栏杆银铅矿属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脉状银铅矿床。
(2)矿床基本成矿规律:区域性深大断裂为成岩、成矿提供良好的构造环境,燕山期岩浆活动为铅锌银多金属矿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NE—SW向次级断裂为铅锌银多金属矿就位提供了场所,矿床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构造控制。
(3)研究认为,通过进一步深部工程揭露控制,在该区外围及深部有望发现新的工业矿体,对该区今后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