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云,魏书艳,纪莲莲,王桂峰,魏学文,秦都林,张洪卫,单尚东,牛娜*,蔡瑞孝,苏爱国
(1.滨州市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山东滨州256600;2.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滨州256600;3.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0;4.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济南250013;5.无棣县埕口镇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山东无棣251909;6.无棣县棉花生产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无棣251900)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是世界性的经济作物,是关系我国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1]。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属同翅目蚜科,是我国各棉区主要害虫之一[2-3],根据发生时期主要分为苗蚜和伏蚜。 棉蚜的危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其中黄河流域棉区棉蚜危害十分严重[4]。
山东省一直是我国棉花种植大省,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 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1.33 万hm2以上,已被列入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全国产棉大县[5]。棉花已成为该县的优势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当地棉蚜的发生与危害不断加重。 传统化学防治虽能控制该害虫的危害,但棉农一般仅凭借用药经验和经销商推荐用药,加之蚜虫发生严重,导致出现用药频繁、量大、混乱等问题,不仅增加用药成本,污染环境,增强了棉蚜的抗性,还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传统人工及机械喷雾技术不仅费时费力,还易受天气条件等因素制约,对病虫害防治带来一定局限性。
无人机喷雾防治(简称“无人机飞防”),是利用无人驾驶飞机装载农药喷雾设备进行农药喷洒,与人工背负喷雾器相比,具有易操作、高效率、省时省工、节约用水等优点。我国无人机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均有用于农业生产[6]。
本研究以前期市场调研为依据, 选择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氟啶虫酰胺等8 种药剂进行室内生物测定,并与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对无人机飞防效果及助剂对农药减量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
供试靶标:棉蚜;室内毒力试验用棉蚜采自山东无棣县柳堡镇绿丰合作社棉田。采回的棉蚜在温度(24±1)℃、相对湿度(50±10)%、光周期L∶D=14∶10 的人工气候箱(型号:GXZ-500B,光照强度15 000 lx;生产厂家:宁波江南实验仪器有限公司)内棉花植株上繁殖备用。
生物测定试验药剂:97%(质量分数,下同)吡虫啉原药, 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98%噻虫嗪原药,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8%吡蚜酮原药, 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8.5%氟啶虫酰胺原药,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97%联苯菊酯原药, 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8%呋虫胺原药,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7%虫螨腈原药, 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7%螺虫乙酯原药,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田间药效试验药剂: 对照药剂50%噻虫嗪·吡蚜酮水分散粒剂(WDG),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氟啶虫酰胺干悬浮剂(DF)、1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SC),江苏擎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30%联苯菊酯·呋虫胺SC、20%噻虫嗪SC、20%呋虫胺SC、20%螺虫乙酯SC,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助剂为75%无水快T,潍坊市埃里特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1.2.1室内生物测定试验。采用浸叶法测定[7]:将8种供试药剂根据理化性质选择用二氯甲烷、丙酮或水溶解, 再按一定比例用清水稀释成系列浓度,若药剂溶解性不好,加入适量乳化剂,直至药剂完全溶解。 挑选从田间采回并室内繁殖的棉蚜,剔除有翅蚜及初孵若蚜, 选择个体大小均匀一致的3~4龄蚜虫进行试验,每重复保留20 头蚜虫。查完蚜虫基数后,将棉叶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取出自然风干后,将叶柄用湿棉球包住放入培养皿内,定时给棉球加水保湿。每浓度设4 次重复,设清水为对照。24 h 后分别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死亡判断标准为轻轻触动蚜虫无反应。
1.2.2田间试验。根据室内生物测定(简称“生测”)结果,选择7 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药剂对伏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试验在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绿丰合作社棉花试验田进行,棉花品种为鲁棉532。 试验地为滨海潮土,水肥条件较好,宽窄行种植,试验区棉花长势均匀、良好。试验于2019 年7 月3 日田间伏蚜大发生期间进行。 试验设计(表1)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8],设清水为对照,每处理重复4 次。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电动喷雾每小区长8 m、无人机飞防每小区长20 m,宽均为5 m,面积约40 m2(人工)、100 m2(无人机飞防)。 按试验设计,在各小区选中间2 行5 点取样,每点固定2 株,每株固定上部有蚜叶片3 片调查。试验采用电动喷雾器及大疆T16 植保无人机施药(飞行高度2.0 m、速率4 m·s-1,喷幅5.5 m), 施药浓度参照室内生测结果确定,电动喷雾器用药液量为每666.7 m230 L,植保无人机飞防用药液量为666.7 m21 L,药前及药后1 d、3 d、5 d、10 d 调查存活虫数。
表1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
1.2.3数据处理方法。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防效(%)=(处理组减退率-对照组减退率)/(1-对照组减退率)×100。
用MS Excel 2007 与DPS 7.05 等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由表2 结果可见:8 种杀虫剂对3~4 龄棉蚜药后24 h 毒力大小顺序分别为噻虫嗪>呋虫胺>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吡虫啉>螺虫乙酯>虫螨腈>吡蚜酮。与噻虫嗪、呋虫胺相比,烟碱类药剂吡虫啉的毒力较差,虫螨腈毒力也差,这与当地吡虫啉、虫螨腈的使用频次较高有直接关系。
表2 各药剂对棉伏蚜的室内毒力生测结果
2 种施药方式下,10%氟啶虫酰胺DF+20%噻虫嗪SC、10%氟啶虫酰胺DF+20%呋虫胺SC、10%氟啶虫酰胺DF 对棉花伏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表3),手动喷雾条件下防效均在90%以上,无人机飞防施药,在用量减少5%条件下防效也均在85%以上, 其中以10%氟啶虫酰胺DF+20%噻虫嗪SC、10%氟啶虫酰胺DF+20%呋虫胺SC略优。 其次是30%联苯菊酯·呋虫胺SC、10%氟啶虫酰胺SC、10%氟啶虫酰胺DF+20%螺虫乙酯SC,防效均在83%以上。 对照药剂50%噻虫嗪·吡蚜酮WDG 防效略差。
将试验药剂用量降低20%,然后每666.7 m2添加“无水快T”30 g,防效均优于无助剂处理组或与其基本相当。 其中该助剂对对照药剂50%噻虫嗪·吡蚜酮WDG 增效作用最明显,尤以速效性提升效果好,防效较无助剂正常用量处理组提升5%以上,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试验期间各药剂处理组棉花叶片均未发现明显的变色、坏死等药害症状。
蚜虫寄主多样,食性广,繁殖能力超强,且世代重叠严重、生活史复杂。 棉蚜从棉花出苗至吐絮成熟期均可危害,有较长的危害期。 传统化学杀虫剂主要是触杀剂和内吸杀虫剂,而一些新型化学农药具有靶向性强、无公害的特点。 氟啶虫酰胺是一种新型低毒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除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很好的神经毒剂和快速拒食作用,并对环境安全性较高[9]。 有研究表明,系统性杀虫剂氟啶虫酰胺表现出较好的防治蚜虫效果[3]。 本研究表明,在棉花伏蚜发生盛期,选用10%氟啶虫酰胺DF 及其与20%噻虫嗪SC 等药剂混配进行无人机飞防, 对棉伏蚜均具有较好的防效; 此外,30%联苯菊酯·呋虫胺SC 亦有优异的防效。 呋虫胺为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在结构与性能上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都有所不同, 杀虫谱更广,但安全性较氟啶虫酰胺低[10-12]。 生产中考虑对有益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呋虫胺。
表3 7 种杀虫剂及其与助剂混用防治棉伏蚜的田间药效
无人机飞防技术作为一项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植保需求的新型技术,因其具有减少成本、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防效优异、操作灵活、易于普及等优点,为植保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3]。 本研究亦表明, 在试验药剂用量减少5%条件下对棉花伏蚜防效与传统方式施药防效基本相当。
无人机飞防因喷洒药液量少,雾滴细小,在高温、炎热、蒸发量大的条件下施药易影响药液的沉降量及药效[14]。 因此,在使用无人机飞防时应考虑天气情况及制剂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此时气温相对较低,风力较小,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雾滴的沉降附着[15]。 此外,在无人机飞防药液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蒸腾抑制剂、沉降剂等,也可有效提高实际应用效果[14-17]。 本研究表明,添加“无水快T”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用量减少20%的处理对棉伏蚜防效与无助剂正常用量处理相当或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