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光 秀
(延边大学工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笔者使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等关键词,通过知网及其他检索系统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出上千份相关文献资料,经筛选阅读了70篇。其中,国内外文献为58篇、硕博士论文为12篇。通过上述文献的汇总整理,发现发表时间主要在2003年—2019年。这说明近些年对此领域的重视和研究逐步加大,关注度明显增强。据研究方法的范畴,有文献综述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综合法等五种方法,归根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只有16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出分析,其余大多数采用的是文献综述分析法。从现有论文研究方向的统计数据来看,最多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其次是“经济与管理”“艺术与设计”“科学哲学”等专业领域,真正研究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的只有9篇,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的就有2篇。虽然当前在创新模式和创业模式方面的文献很多,但基于“互联网+双创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的研究甚少。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民族地区高校要注重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民族地区政策融为一体的同时,研究构建科学完善的促进机制,以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大学生[1],促使其步入社会后,充当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的引领者,为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石、铺平道路。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且重要研究价值。
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考察,了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促进机制的现状,并设计问卷调查;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并访谈(专家、学者、教师、学生),采用Excel图表分析,创新创业课与促进机制方面的外在与内在因素;最后,研究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促进机制方案。
1)文献检索法:收集文献资料,掌握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促进机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汇总分析。
2)访谈法:对指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和参加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访谈,收集第一线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制订完整而实用的调查问卷,随机向民族地区高校涉及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搜集、调研、分析第一手资料。
4)图表分析法:采用Excel图表分析各项数据,增加其理论准确度和可视化性。
以延边大学为研究对象,对象选择的特征:一是典型性,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并对其感兴趣;二是涉及或经历创新创业课程和教育;三是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具有较为精准的敏锐力和判断力。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60份,收集了58份,访谈共5次。问卷调查内容与Excel分析如下:
在需要的学校创新创业项目资金大约多少中,回答A 1万元~2万元的占6.9%;B 3万元~4万元的占15.5%;C 5万元的占17.2%;D 6万元~7万元的占3.5%;E 8万元~9万元的占6.9%;F 10万元的占13.8%;G 10万元以上的占29.3%;H其他的占6.9%,如图1所示。
在希望毕业后的去向中,回答A继续深造的占31.3%;B到企业(公司)工作的占34.4%;C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8.8%;D考取公务员的占4.7%;E自主创业的占9.4%;F其他的占1.4%,如图2所示。
在是否符合以下描述:5为非常符合,1为完全不符合,请选择符合程度1,2,3,4,5中,回答A是否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促进机制。B是否知道所在学院、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C是否认为学校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应包含学生休学创业。D是否认为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应包含学生创业学分。E是否认为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应鼓励学生创业,并给毕业年限的照顾政策。F是否认为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应设置创业基金,或创业银行。其符合程度分别如图3~图8所示。
在是否符合以下描述:5为非常符合,1为完全不符合,请选择符合程度1,2,3,4,5中,回答A是否需要创新创业的经济、金融知识。B是否需要创新创业的项目管理知识。C是否感兴趣学校创新创业的项目。D如学校有好的创新创业指导导师,是否参加创新创业的项目。E是否满意当地与学校周边的创新创业环境。F是否满意学校创新创业的促进机制。其符合程度分别如图9~图14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金需求倾向档次为5万元、10万元、10万元以上;希望毕业后的去向依次为到企业(公司)工作、继续深造、到事业单位工作;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和所在学院、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等不理想;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应包含学生休学创业持有折中倾向;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应包含创业学分、鼓励学生创业、并给毕业年限的照顾政策、设置创业基金或银行等大多数持有赞成意见;大学生普遍渴望需要创新创业的经济、金融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并且非常感兴趣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表示,学校如有好的创新创业指导导师,乐意参加项目;但对当地与学校周边的创新创业环境、学校的创新创业促进机制持有折中倾向。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培养方案如图15所示。
开设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学分。分四步走:大一阶段通过创新创业课程Ⅰ和公共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大二阶段通过创新创业课程Ⅱ和专业模块,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和确定专业方向以及讲授专业知识;大三阶段,通过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对有潜力的大学生实行专业创新创业导师指导,编制创新创业计划;大四阶段,结合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素质,可为创新创业投入。
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提供方便大学生接触可实际操作的机会,重点支持“互联网+、大健康、民族工业、民族食品、民族服饰、银饰等特色领域”的创新创业发展。“互联网+”实践平台规划与设计如图16所示。
营造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和提供校内校外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和贷款援助的配套机制如图17所示。全校按照不同的年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推广实施,为大学生根据自身资历合理创业[3],提高创业效率与成功率的服务。通过N次的反馈和调整,使促进机制持续地改进,逐渐趋于完善。
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促进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与Excel图表,分析现状与原因,并研究提出了本科培养方案中融入与贯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规划设计、创新创业促进配套机制等,为类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促进机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