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梦 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城镇化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的就业岗位类型变得更为多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与社会结构的转型[1],产业结构、就业体制、社会资产分配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下,导致了新一轮的地域分工和职业分层,使得阶层关系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进行了重建,由此产生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现象。于是,多样化的人群在同一居住社区中聚集,社区中居民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已有学者对我国城市群体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划分,意味着我国社会向着阶层化发展,对应着也带来了新的居住空间问题[2,3]。
居住空间分异主要是指具有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4]。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发展的速度快过于资金投入城市建设的速度。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快于外缘城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的速度。根据空间圈层的发展理论,城市的综合建设水平会由内核向外缘呈现出梯度下降的趋势。城市中的居民根据自身住宅支付能力的差异进行居住地域的选择,而综合建设水平较高的地域必然会被激烈争抢。高收入阶层的居民将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观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捷的城市优势地段,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则汇聚在基础设施匮乏的地段,从而造成城市中居住空间的分异与极化现象。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管子·大匡》就对居住分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体现出封建社会官、商、工、耕者在居住地域上的分化现象。宫廷贵族阶层宅第一般靠近宫府街门,环境幽雅,建筑宽敞,往往辟建私家园林,形成高级居住街坊区[5]。
现今,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动变得更为灵活,住宅商品化现象显著,随之而来的社会的快速分化。一方面是居民在种族、民族、语言、文化、宗教、职业等领域的特征差异的横向分化,另一方面是居民在收入、财富、教育等资源占有上差异的纵向分化[6]。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能力成为居民对居住地选择的依据,也直接导致了不同住房支付水平的居民的居住地域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同质社区。以成都市为例,根据2018年的CRIC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范围内商业房地产均价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位居榜首,城西、城东以及天府新区次之,其余区域递减的趋势(如图1所示)。
这种以价格门槛作为社区划分标准的同质化背后,其实出现了一种新的异质化倾向。社区虽然将收入水平位于同一层级的居民在不同的空间范围集聚起来,但这种社区内部居民除了具有相近的住房支付能力外,在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上却很难一致,在这种社区中居民的交往模式会呈现一种畸形发展的态势,最终导致邻里冷漠、关系失衡、管理失控等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完全同质的社区容易导致与城市空间的隔离和与社会功能的割裂,另外,由于人们的趋同性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区生活的单调性。而异质性过高的社区如若不恰当地进行规划管理,则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从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区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不能将单一的社区规划模式一概而论,新一轮对社区模式探索中应综合考虑社区同质化与社区异质化两方面的优劣性,从而提出更为科学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规划模式。
同质意味着类似,一定程度上有着维持稳定性的功效,能促使符合大众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与法律制度的形成,从而构建出稳定的主导生活形态。同质社区具有特定地段的地域特征,能激发起当地居民的地域情感,产生自我约束的心理,同时对外界危害的防御意识增强。而对于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来说,同质社区内居民之间可以形成互帮互助的人际交往模式。
异质意味着差异,差异导致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存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方式,而不同的阶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频率更高,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生活,但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社会冲突的可能。
因此,同质社区与异质社区各有优劣,只有当“同质”与“异质”相互融合时,社区才会呈现出和谐美丽、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社区规划中“留同存异”的规划模式,即在社区大范围内实行异质居民的多元化混合,而在社区小单元范围内保证同质居民的聚集,形成互不干扰又相互联系的人群交往模式。一方面,社区规划应该考虑到大范围领域内的社区进行异质混合,并将其合理化。另一方面,在此范围之下,小范围的社区组团应该是同质主导的。
“留同存异”的社区混合模式绝非毫无章法地混杂布置。需要通过在社区规划时,根据住区本身的情况安排好各组团的分区位置,解决好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居住领域,在公共服务的设施层面,尽可能的同时考虑不同阶层人群的需求,而道路系统的规划也要求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
通过对社区规划模式的探讨,本文提出用“留同存异”的混合社区规划模式来进行社区规划,结合大量案例的查找与思考,得出以下几点实施的策略:
1)选择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段推行“留同存异”的混合社区规划。在推行“留同存异”的混合社区模式时,区位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能吸引高收入阶层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地段,首先确保社区整体的活力与发展前景,同时也应考虑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在“留同存异”社区规划时,应该考虑渐进式更新。在推行“留同存异”社区的住宅布局规划上,首先分析现状社区范围内不同阶层住宅的分布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与社区发展的需求,前期可以将中等阶层的住宅作为高收入阶层的住宅与低收入阶层的住宅进行过渡的区域,最大程度减少社区中阶层矛盾产生的可能,后期更新过程中将高阶层住宅、中等阶层住宅与低阶层住宅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合布置,渐进式地将低收入阶层散点分布到整个社区中去(如图2所示)。
3)在住宅类型的选择上需要有足够的商品住宅数量,同时也需要有企业单位住房、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类型。同时,在不同的住宅类型需要避免在小范围内进行过度的区分,防止社区整体意象显得突兀与隔离。
4)保证社区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留同存异”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需要考虑本身的布置规模规范,同时要考虑其共享的功能。教育设施可稍微倾向低收入住宅布置,提供给低收入阶层更多学习的机会;休闲娱乐设施应相对集中布置,促进不同阶层交流的机会;商业服务设施偏向高收入阶层布置,满足高收入阶层享受的需求且拉动社区经济的增长(如图3所示)。
5)在推行“留同存异”社区模式时,应选择合适的居民结构,对该模式的社区内的居民进行一定的筛选,居民之间的差异不能过大,避免不合适的居民类型的混杂居住导致的冲突。
城市是具有多元属性的有机生命体,居住是作为其最基本职能至关重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结构越趋多元化,实现多元居民的融合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根据现状城市居民多元化现象,分析了社区同质化和异质化问题,提出“留同存异”的混合社会规划模式策略,以期为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