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庆,徐光耀,魏建美,卢 慧,聂园英,陈学军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近年来,江西作为农业大省,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种植蔬菜的历史传统以及国家、省、市、县多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全省各县市纷纷布局蔬菜生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18年,江西省蔬菜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播种面积、总产量还是单产均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蔬菜总播种面积63.29万hm2,同比增长1.96%;蔬菜总产量1537万t,同比增长3.1%;蔬菜单产24283 kg/hm2,同比增长1%。从区域生产情况看,赣州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且正在积极打造“赣南蔬菜”品牌,力争把赣南蔬菜打造成为富民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043.89万hm2,同比增长2.3%。2018年蔬菜产量70346.72万t,同比增长1.2%,但与2008~2017年年均增长3%的速度相比,增速明显放缓。2018年全国蔬菜消费量69271万t,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1.7%,2014~2018年全国蔬菜消费量复合增长率2%,蔬菜消费稳中略降。蔬菜价格波动有所扩大,2018年,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3.92元/kg,与上年相比增长了5.1%,比近5年平均水平高2.3%[1]。
目前,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和黄淮海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占比分别是20%和7%[2]。山东设施蔬菜占全国总面积的1/5以上,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3]。近些年我国设施蔬菜面积、产量持续扩张。据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设施蔬菜面积370.13万hm2,设施蔬菜产量达2亿多t。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计,2017~2021年设施蔬菜平均增长率为1.25%,2021年预计将达到413.33万hm2(图1)。展望我国设施园艺的未来,预计2025年前,以满足人民对园艺产品量和质量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面完成设施园艺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4],实现设施园艺产业2.0。
设施蔬菜不但能大大提升操作效率、减少人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与商品性。此外,设施蔬菜一个颠覆性的影响是区域之间气候条件差异因素大幅弱化。蔬菜设施栽培可以通过人工干预不同程度地减弱当地气候条件对蔬菜的影响,如北方地区以前冬季种植的蔬菜,通过设施的改善可以随时种植。
我国“菜篮子工程”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攻坚战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蔬菜生产供应量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201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累计增加近333.33万hm2,年均增速1.9%;生产量年均增长3%。预计未来10年我国蔬菜面积趋于稳定,产量增长逐步趋缓,蔬菜生产在一段时期趋于饱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需求正在整体向质量型转变,安全和优质成为消费者选择购买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此背景下,“三品一标”、名特优新等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三品一标”获证单位总数为58422家,产品总数为121743个。其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37778个,比2017年底增长了18.1%,2018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超过3亿t[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安全无公害的蔬菜产品或者有机蔬菜,日渐成为当今人们生活和保护自身健康的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实施,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因此,现在的蔬菜生产正由过去的重视单产、总产和品种多样,转向重视品质、专用营养价值和无公害生产。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信息,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3季度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3%(按照2018年同口径统计,总体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从监测品种来看,抽检的64种蔬菜中食用菌、瓜类和甘蓝类蔬菜监测合格率较高,分别为99.5%、99.4%和99.3%,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蔬菜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蔬菜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为整个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内在需求,给蔬菜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一系列产业兴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部分地区蔬菜产业升级发展。由于蔬菜种植成本利润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别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对蔬菜种植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蔬菜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一系列产业兴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地区蔬菜产业升级发展。江西省提出了以“推动全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蔬菜播种面积、产量、进出口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江西蔬菜种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2011~2018年,江西蔬菜播种面积从53.55万hm2增加到63.29万hm2(图2),年复合增长率2.41%。产量由1165.75万t增加到1537万t(图3)。蔬菜产量占全国比重从2011年的1.72%上升到2018年的2.18%,占比略有提升。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2 2011~2018年江西蔬菜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3 2011~2018年江西蔬菜产量
江西是全国蔬菜重要产区,拥有10个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的蔬菜重点县。江西也是供港蔬菜优势区,供港叶类蔬菜全国排名第2。江西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主要集中在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上饶5市,上述5市的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全省的70%左右。目前,全省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区,即城郊蔬菜产区、供港蔬菜产区、供沿海及“一带一路”蔬菜产区、特色蔬菜产区和水生蔬菜产区[6]。
在打造蔬菜产业亮点方面,“赣州蔬菜”成为江西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缩影。通过依托良好的气候水土优势,围绕“打造中国中部地区蔬菜发展中心、南方重要蔬菜集散中心、江西省蔬菜产业发展样板区”的发展定位,赣州市把蔬菜产业作为富民支柱产业来重点建设,有效推动了产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提档、效益提升。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江西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约9.6万hm2,占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的3.9%左右。近年来,江西各地积极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设施蔬菜产业有加快发展趋势,全省蔬菜产业避雨、保温、防灾能力明显提升。如2018年赣州市累计建成规模蔬菜基地面积1.2万hm2,其中钢架大棚0.69万hm2。2018年新启动建设蔬菜基地372个,新增钢架大棚0.42万hm2,是2017年的2倍。赣州蔬菜产业已成为全省标杆,并在全国有了一定影响。赣州市设施春提早、秋延后和越冬栽培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地方名优特蔬菜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极大丰富了蔬菜品种和市场供应。与设施栽培配套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江西积极培育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特色农产品逐步向特色产业、名特优产业化发展。根据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截止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94个(根据网站数据整理),其中蔬菜地理标志22个(表1),全国排名第13位。
为提高农民、初加工企业、流通服务企业的利益及积极性,避免以往蔬菜产品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的不利局面,实现蔬菜行业整体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江西省加强了蔬菜标准化建设,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赣州市把蔬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扶持,蔬菜生产稳步增长,每年仅供港澳的蔬菜就达1.1万t,“赣州蔬菜”已成为港澳2地名副其实的优质“菜篮子”供应基地。2019年3月,《“赣南蔬菜”品牌认定与评价》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这是赣州市继“赣南脐橙”品牌之后建立的又一个提升地方农产品品牌的地方标准,提高了赣州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省蔬菜产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表1 江西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单(蔬菜类22个)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
近些年,江西蔬菜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据《江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2017年,江西省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蔬菜出口值从2011年的13741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41857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15%,其中2017年39578万元,2018年35287万元,蔬菜出口稳中略降(表2)。为推动全省蔬菜对外贸易发展,2017年11月1日开通了首列中欧蔬菜班列,该班列经满洲里口岸出境,预计约12 d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欧蔬菜班列开通后,已经实现了赣南黄瓜、番茄、葫芦、全南高山蔬菜等直销俄罗斯、迪拜等地。如赣县铭宸蔬菜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规划了86.67 hm2科技核心区、3.33 hm2冷链物流区、666.67 hm2联产联销区、2666.67 hm2辐射带动区。目前,已建成了6万m2科技智能温控大棚、35万hm2高标准连体种植大棚,能繁育蔬菜种苗5000万株。公司与俄罗斯方面签订了3亿人民币的蔬菜出口合同,与匈牙利签订4亿人民币的出口合同,未来会有更多江西蔬菜走出国门。
表2 2011~2017年江西蔬菜进出口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西的蔬菜生产在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蔬菜品种改良及其产业化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此外,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7]。科技支撑的作用带来了蔬菜产量的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依托国家和地方的蔬菜科技创新主体,江西已初步建立与蔬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现代蔬菜科技支撑体系。包括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江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及省、市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公司等,为江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根据2019年工商注册登记信息,全省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983家,农贸市场近万家,覆盖城乡的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在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蔬菜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如宁都中国供销·赣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探索形成了“市场+批发经销商+基地农户”的紧密结构链,实时与产地政府、经营主体等保持密切的信息沟通,确保产销调运信息畅通,提高了农产品保障供应能力和流通效率。
近年来,江西省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引领作用,在政策、金融等方面支持“竞争能力强、带动农户面广、经济效益好”的具备“农业产业化”优势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优先发展。2019年前3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867家、同比增加26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近4200亿元、可比增长4.5%。根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整理,截至2018年,江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71家,其中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70余家。蔬菜企业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蔬菜种植、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就业的增加,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冷链、包装、酒店、餐饮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全省蔬菜产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人工成本比重逐步增加。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土地成本在蔬菜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人工成本在蔬菜生产成本中盘踞高位,茎叶类蔬菜人工成本占蔬菜生产成本的65%左右[8],如何在农村劳动力日趋紧缺的情况下,降低蔬菜生产成本,解放劳动力,是当前蔬菜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全省蔬菜初加工商品化处理设施及技术落后,蔬菜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缺乏。另一方面蔬菜保温、冷藏运输等设施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的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也严重不足。蔬菜的腐损比例较高,蔬菜产后损耗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自损率约23.5%,据估计,2018年全省蔬菜损耗约361.2万t。全省蔬菜加工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不足,2018年全省蔬菜加工率仅为4%,不到全国蔬菜加工率平均水平9%的一半,蔬菜产量的96%用于新鲜销售。蔬菜废弃物较多,循环利用不高,缺乏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从而导致蔬菜废弃物处理难、利用率低,蔬菜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全省名特优新特色蔬菜品种生产开发不足,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全省蔬菜总产量虽逐年递增,但大宗蔬菜品种居多,蔬菜生产主要以茄果类蔬菜、瓜类和豆类蔬菜为主,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种植规模小、产量低。虽然江西地方蔬菜品种丰富,当前蔬菜地理标志产品有22个,但整体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虽然全省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总体上设施种植面积仍然较少,2018年全省设施蔬菜面积只有3.20万hm2,设施蔬菜产量88.66万t,分别占全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5.0%和5.8%,与江苏、山东等农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5%,只高于西藏、广西、海南,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产业机械化程度低,轻简化水平不高。全国蔬菜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20%,劳动强度大。蔬菜产业是江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但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铺膜、撒肥、播种、移栽、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1)加大南方蔬菜生产机械化研发投入。蔬菜生产机械化是产业提升的关键,科研单位要加快开展节约劳动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蔬菜生产设备的研发,提高装备的轻简性、通用性[9],不断推进全省蔬菜生产机械化。(2)加大蔬菜推进蔬菜种植生产科技创新除草技术的研发、推广与运用。加大蔬菜除草科技创新研发与推广,减轻菜农的劳动强度,降低蔬菜人工生产成本。(3)进一步普及蔬菜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进一步在生产基地推广滴灌设施,做到精准灌溉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蔬菜产量品质,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江西蔬菜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4)加大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依托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加大优异蔬菜种质的创新与推广应用,培育优质多抗丰产蔬菜品种,挖掘利用江西特色蔬菜种质资源。
(1)加大蔬菜产地采后加工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全省蔬菜采后加工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升蔬菜采后加工处理水平,提升蔬菜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蔬菜采后加工处理生产标准等。(2)加大蔬菜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研发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以肥料化为主的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在蔬菜主产区建立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点,进一步加大对种植区域集中、废弃物量大的蔬菜品种的资源化处理力度。(3)提升江西蔬菜加工能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蔬菜加工业,提升蔬菜综合利用价值。加大对蔬菜加工企业的奖补力度,扩大现有加工规模,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努力加大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进一步加强蔬菜加工新产品的开发。
(1)加大对江西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和注册,并积极组织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申报。加强地方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推动地方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10],从而加大推动全省蔬菜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2)培育、引进江西蔬菜产业的领头人。重点培育、引进和扶持蔬菜育苗、蔬菜加工等龙头企业,开发全省地方蔬菜品种,提升特色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水平,缓解蔬菜生产对优质种苗需求的状况。(3)整合江西特色蔬菜力量。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品牌,积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品牌蔬菜。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由“普通化”向“高精尖”提升,不断提高蔬菜品牌化水平,加快推进江西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的注册、宣传和运作,真正提高江西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
(1)完善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产中的耕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技术服务以及产后的销售、运输、加工等服务。(2)构建畅通的蔬菜流通服务平台。优化传统蔬菜物流体系,积极探索“互联网+蔬菜”创新销售模式,进一步开发蔬菜的网上营销模式,同时促进蔬菜营销主体多元化,继续探索“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市场”“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农消对接”等新型流通模式,缩短蔬菜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使蔬菜更好地进入市场、走上消费者餐桌。(3)建立蔬菜生产的监测评价平台。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建立蔬菜生产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充分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产成本核算机制,建设“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引导蔬菜生产者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和生产规模,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