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人文 彰显自主

2020-03-19 08:46刘洁
教育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科人文实验

刘洁

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二附中”)是个赫赫有名的存在。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二附中人锐意进取,连续多年创造“低进高出”的喜人成绩,每年30%的学生能够升入国内顶尖大学,70%的学生能够升入国内一流名校。在高质量的教学之外,学校大胆探索革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名校之“名”何以成就?刚刚退休的二附中校长曹保义将学校发展的内核归结为“人文”和“自主”的文化特色。

改革先锋 : 以探索实验为使命

回顾二附中的历史,自1953年建校以来,学校的发展一直与“改革”“实验”相随:1959年,进行“九年一贯制”教材改革实验;1963年,办文科实验班,进行高中文科改革实验;1965年,办理科班,进行高中文理分科改革实验;1983年,承担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五四”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改革实验;2007年,成为“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实验样本校”……

“这是二附中与生俱来的使命。”曹保义说。二附中的前身是北京市第四十六中学,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校”。建校之初,只有教职工18人,学生160余人。命运在1960年发生转折——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城区教委双重领导和管理。

伴随着校名的更改,学校的职责发生了变化。从变成“二附中”的那天起,学校就被寄希望于成为三个基地:一是教育改革研究的实验基地,即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田和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二是教育实习基地,即为北师大的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三是子弟入学基地。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由此,二附中有了新的办学追求:一是出经验——作为教育改革研究基地,不断进行探索、实验,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二是出人才——作为教育实习基地,在培养优秀中学毕业生的同时,也要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一个指向经验,一个指向结果。一句话,二附中既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要总结出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对于二附中的追求,曹保义这样阐释。

高中文科改革实验,是更名后的二附中最早迈出的改革步伐。1963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二附中创办文科实验班:学制由三年变为两年;进行课程重构,压缩理论课程,增加社会实践……这次改革培养了两届学生,在高考中均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虽然因为“文革”的到来而中断了实验,但改革依然为二附中赢得了不小的名气,也给予了二附中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的底气。

“二附中这些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在探索改革,没有停步。”在曹保义的心中,这是二附中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学校建校26年,就被评为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与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名校并列。之后,又一步步成为北京市首批“普通高中示范校建设学校”,名扬京城内外。

人文教育 : 以健全人格为追求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教育呈现“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的现象,二附中传统上相对也更强调理科。转变发生在1993年,学校成立40周年之际。

毫无疑问,在过往的40年中,二附中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失败”学生,暴露出教育的某些弊病。在建校40周年的节点上,学校决定认真反省过往,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文科生往往更阳光,更关注社会,更有亲社会的情感;而理科生则比较自我,相对封闭,人格往往不那么健全。”曹保义认为,这显示出学校教育在人格培养上的缺陷。

这一发现为二附中敲响了警钟。学校决定着手改变过去“重理轻文”的倾向,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并于1998年明确提出“三兼优一发展”的培养目标: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高中优秀毕业生。用曹保义的话来概括,就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以健全人格为追求,二附中从三个方面推进人文教育:一是人文教化,在原有课程之外增加一部分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校本内容,其中多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争以文化人;二是人文修养,开展“读《论语》、讲修养”等活动,着重提高师生道德修养;三是人文情怀,要求师生求真、崇善、爱美、理解、包容、合作。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在各学科教学中全面挖掘、渗透人文因素;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社团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给予和付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同时,学校特别重视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人格要健康,首先得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曹保义说。腾空而起的“三色帆”、祖沖之凉亭等标志性建筑以及散布在教学楼楼道里的名人名言等,让二附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在物质环境之外,二附中也特别重视精神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直倡导构建和谐、理解、包容的人际关系。为此,学校坚持“人文管理”,主张管理要“目中有人”,重视观念的定向和指导作用,发挥情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努力营造博爱思想的高品位文化氛围,核心是“人本”与“和谐”。

具体而言,人文管理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淡化个体竞争,强化团队合作;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学术氛围;淡化经验主导,强化探索创新;淡化急功近利,强化可持续发展。其中,“淡化个体竞争,强化团队合作”是曹保义着重强调的。“竞争可以产生动力,合作也可以。相比较而言,合作产生的动力更向上,副作用更少。”曹保义认为,如果把尚未成熟的学生拉进残酷的竞争中,很容易扭曲他们的心灵。因此,二附中特别重视合作。曹保义举例说,在二附中,奖励教师最小的单位是备课组。“一个学科好不好,需要看整个年级所有班的整体情况。如果一个班成绩好,其他班都不好,那么我们不认为好。我们鼓励合作,希望能打造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二附中从不追求让老师成为全才,而是希望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这样整个团队合起来就能够面面俱到。

近年来,二附中的文科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高考状元多次花落于此,一批文科优秀人才成长起来。这与学校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不无关系,用曹保义的话来说就是“水到自然渠成”。

自主发展 : 以自觉参与为导向

“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 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是二附中坚持多年的教育理念。在以健全人格为追求的“人文教育”之外,学校还特别强调尊重学生自主,坚信只有自主的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一想法的背后,是对一个问题的求解和十五年的不懈探索。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一波新的“读书无用论”,学生厌学情绪突出。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附中于“八五”期间展开相关课题研究。过程中,他们做了一项调查:优秀生的特质究竟是什么?结果发现,真正优秀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自主学习。这一发现奠定了学校自主特色的基础,也开启了学校对于自主发展的深入研究。“八五”课题结束后,二附中随之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新的研究——“九五课题研究”。在这次研究中,学校对于“自主”有了新的认识: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同时,提出三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启发讨论式,适用于文科学习;二是问题推进式,适用于理科教学;三是实践探究式,适用于综合性课程。这一研究解决了学生“会学”的问题,但二附中人并未就此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自主学习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自主发展、自主规划的能力——这成为学校“十五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

从“八五”到“九五”再到“十五”,三项课题,十五年的研究,二附中人对于“自主”的了解逐渐深入,“自主”也由此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师生自主呢?曹保义将之概括为两点:一是让师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二是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师生成为主角。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从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是课程。横向追求多元,给拥有不同志趣的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由不自主变成自主。纵向强调厚度,“下要保底”——培养国家要求的合格毕业生,“上不封頂”——基于学生群体差异性,让具有不同天资和潜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德育教育体系。学校实施“欣赏型德育”,对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和实施德育的人都进行审美化改造,使之具有可欣赏性,强调通过立美创造实现德育过程德美交融,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完成道德自主构建。与此同时,为确保“自主”真正落到实处,学校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渠道。例如,近几年的校园艺术节,从活动项目的选定、活动规则的制定到活动的组织和评选工作的进行,学生都充分参与。

“自主不是放任,也不等于自由。”曹保义强调,二附中的自主是在指导下的自主,是有着明确目标的自主,是接受约束的自主。在这样的自主下,二附中的学生展现出炫目的风采:国际部的SHSBNU_China代表队三次夺得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张宇臻同学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得比赛最高奖——“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学校舞蹈团在北京市第二十二届学生艺术节市级舞蹈展演中荣获金奖……

风雨一甲子。回首往昔,在锐意改革、深入探索中,二附中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成长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高中;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致力让这所传统名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文科人文实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孙文科
人文社科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