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炉温暖着的冬天

2020-03-19 08:46祁敬君
家庭百事通 2020年2期
关键词:筒子劈柴黄泥

祁敬君

我故乡辽东大山褶皱里的冬季十分漫长,风力大,降雪多,零下十多度是常态。那里的公共场所取暖,一般不用小巧玲珑的铁炉子,因为辐射范围不够,而是一律用大泥炉子过冬。我读书的小学,就是用这样的大泥炉子取暖的,在那苦寒岁月,泥炉温暖了我的童年。

每年冬天来临前,各个班级都要组织砌炉子。炉子砌在教室的中央位置,用村部砖场的红砖,还有村西头黄泥岗的黄泥及苏子河的细沙,算是就地取材。通常,泥炉子长2米,高约1.2米,宽能有成年男人的两个大巴掌长。炉子砌好后,在炉尾部上方安装炉筒子,通向窗外,这就是烟囱了。用黄泥与细沙将炉体抹得溜光铮亮,待几日炉子干透后便十分牢固,一整个冬天尽管放心用,不会坍塌。

大长泥炉子有很多好处:安全,不会发生烫伤等意外事故;散热持久均匀,即便火苗熄火凉得也慢;最主要的是,山区烧的都是劈柴,大圆木头甚至不用劈,不管多长,只要能拿进屋里,就可以整根捅到炉膛里燃烧,这样烧,木头禁炼,炉子可持续热乎。

生炉子是个苦活,要轮流值日,两个同学一组。早晨5点钟就得起来,从自家里拿些容易点燃的细柴火夹在腋下,顶着凛冽寒风,缩着脖子,急速穿过漆黑寂静的街道,来到村中心的学校。那时,没有棉帽子及手套戴,脸吹得发木,手已冻僵。教室里是没灯的,摸黑把细柴火放到炉膛里点燃,等火苗大了后,再把头天劈好的细木柴压上。等烧下炭火便放些较粗的劈柴。最后压上一根大圆木头,就可以回家吃早饭了。

背着书包再返回学校,老远望见烟囱飘着袅袅白烟,心里就落底了——炉火正旺。倘若冒黑烟,或一丝烟都不见,意味着炉火未着起来,或熄灭了。那就糟喽,会让同学受冻,影响上课的。

值日的同学负责一天的炉火,时不时地添加劈柴,把炉子烧得呼呼作响。

教室是黄泥墙,到处有裂缝,抬头就能看到屋顶破损处露出的灰瓦片。木质窗户年久枯朽,有的玻璃破损了用塑料布替代,窗户缝隙用废旧报纸糊上,坐在室内总是感觉阵阵冷风从不同方向吹来。尽管炉火熊熊,靠窗户及后几排的同学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跺脚搓手,所以老师容许有棉帽子及围巾的同学上课时戴着。班里有位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只有参加劳动的大人才能穿一身棉服,上学的孩子只能穿单鞋单衣单裤。班主任照顾他,每周轮换座位时,他不用动,一冬天都靠炉子坐着。

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一窝蜂似的涌过来,围着泥炉烤手。男同学几乎个个手裂着小口子,犹如小刀划伤一样渗着血丝。女同学能好些,从兜里掏出三分钱一盒的蛤蜊油,用小手指轻轻地挖出一丁点涂抹在手背,用炉温烘烤着,揉搓着,让蛤蜊油滋润冻得通红的小手。大家叽叽喳喳地说笑,犹如春天的燕子,是那样的快乐。

炉子烧一段时间会“犯风”,就是不容易燃烧,没有抽力,烟不往外冒,反而往室内一股一股地倒烟。这是草木灰将烟囱堵了。个头高力气大的男同学要负责将炉筒子拆卸下来,拿到雪地敲打,待里面的草木灰清理干净,重新安装上。如此,炉火又呼呼生风啦。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起来,每个班级都将泥炉拆掉。大家仔细清理干净每一块红砖上的泥土,整整齐齐地堆码在教室的一個角落,并将炉筒子的铁皮擦拭得锃亮,立在砖垛旁,待来年冬季使用。

编辑 温小波

猜你喜欢
筒子劈柴黄泥
黄泥水
Chongqing Hotpot and Thumb Fight
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系统
筒子纱包装自动配重方法研究
香鼠筒子、豆鼠皮 清代皇室贵族的皮草嗜好与毛皮消费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Journal of Japanese Invation ofChina and Nanjing Massacre
劈柴帖(外一首)
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水稻子粒与土壤锌、硼、铜、铁、锰含量的影响
黄文科的诗(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