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以武威市为例

2020-03-19 01:49
甘肃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群众农村

吕 倩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大批人员涌入沿海发达城市,包括务工人员,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高材生。造成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在西部农村地区体现更为明显。“空壳村、空心村、留守儿童、矜寡老人、隔代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发展和振兴当前我国颓败乡村的“宣言书”,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乡村振兴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普通大众也越来越多的重视起自身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世界的极大提高。”人类文明是经济发展满足人的吃穿住行和精神、心理需求共同提高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言而喻,美好生活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五方面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基础根本保障,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文明的根本保障,乡风文明是人文环境和谐的保证,生态富裕是乡村振兴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治理有效是实现这一切的社会基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顾名思义就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供广大群众休闲、学习、交流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和平台。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乡镇文化站、村史馆、村文化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公共场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是不仅不同地区农村文化的真实体现,也是不同农村地区村容村貌和人文环境治理过程的体现、是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留得住人”,农村人文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是留住人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犹如农村文化的“灵魂”,体现着一个村子的软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宏观角度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综合国力的体现,微观角度来说是文化是农村人民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现。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供不应求

项目少、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是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普遍状况。以武威市为例,截至2018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1亿元,完成了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1 084个自然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任务,投入资金3 7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 467个,图书220多万册。据统计,2018年武威市全市人口约19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51万,农村人口142万人,由此可见,武威市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远远不够。

(二)使用率不高,公众性、公益性体现不足

重前期投入,轻后续运行管理;闲置率高、利用率低、活动开展少且单一,个别地方甚至存在“不开门、难见人、没活动、没服务”的现象;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缺乏,农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诸如此类的现象几乎普遍存在,这就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成为“摆设”“门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既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立并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同时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优化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让农民享受现代文化成果,改善城乡、地区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推动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地区间差距。另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有利于向农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三、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议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资金投资力度

首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在“公共”二字,即“共同所有、集体所有、公有的财产”。因此,加大投资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其次,既然是共有财产,政府是主要投资者,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将政策、资金向农村地区倾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重视、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必然要求;是保留和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一套“用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机制

首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体现群众的“主体性”,拒绝“摆设”为基本宗旨。严厉打击和惩戒利用修建、完善等名义贪污、挪用、套用公共资产的行为;严厉追究“豆腐渣”设施的责任;严格规范其使用和开发机制和体系。杜绝利用不合格、“缩水的”设施来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避免挫伤老百姓的信任和情感的行为发生。其次,优化乡村公共资源布局、配置,争取将文化体育设施与孩子教育、老人养老、科学防灾、休闲、科普等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实现一体化、综合服务于利用。

(三)加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创新,体现新时代人民的意愿和党的宗旨。既然是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要以解决农村需求和群中意愿为标准,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广场、文化站、图书馆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创新至关重要,而且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突出需求解决问题。比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以考虑修建村儿童乐园,给孩子们一片公共天地,面对留守妇女和老人问题,可以考虑加强手工业培训、定期免费体检等业务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与培训。面对孤寡老人,相邻的村可以考虑联合修建养老院等。

(四)突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风格

突出和体现不同农村地区文化特色与风格也相当重要。充分体现乡土性、地方性,突出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乡村风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涵养。首先,各个地区乡村发展状况不一决定了群众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各不相同。其次,各地区文化基础、元素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众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要突出的主次不同。第三,民族成份不同决定了群众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则需要实地勘察与调研,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需要、突出文化特色与乡风民俗。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多让群众咧嘴笑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