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梓钦 周超
摘 要:在我国,传统的戏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是因为戏剧演员高超的表演,而且戏剧舞台的布景和道具、演员的妆容和服饰也吸引着广大观众。电影布景与戏剧舞台布景在表达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创建营造一种虚拟的空间结构,为演员与剧情发展服务。但在呈现效果的客观条件上,两者又有着差异性。在电影的布景方式中,构图、光线和色彩是导演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虽然场景本身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剧舞台空间中,用于烘托气氛所需的道具则是场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重点。
关键词:电影;戏剧;舞台空间;表现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电影造景术的戏剧空间研究”(2019SJA149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电影空间与戏剧舞台空间的联系
我们所谓的“电影空间”一般指在电视、电影等的屏幕上看到的基本空间世界。其中涵盖了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所谓的再现空间,就是所展现的空间是通过某个真实场景或写意场景的复制,被摄物在该场景中主要用来强调摄影机的记录功能。就银幕本身的物理属性而言,它是由宽度和高度两个向度组成的。由于画面空间的透视感以及人或物在纵深向度上的复合等因素的介入,导致观众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视觉幻觉,银幕上的画面因此产生出宽、高、深的三维空间影像。还有一种是创造空间,即通过蒙太奇的手段将零散拍摄的一系列单元场景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完整场面,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技术来创造新的空间,这是一种假定的空间,实际并不存在。
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与电影空间不同,没有具体且真实的布景,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我们常见的就是一桌配两椅的堂景布置。传统的戏剧舞台空间不设立明确的特征信息,更多地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营造空间氛围与时空关系,演员的表演发挥着主导作用,赋予舞台某种固定的场所感。传统的戏剧舞台通过淡化现实存在的时空关系而给予了舞台空间普遍适用的特性[1]。在戏剧舞台上,演员在表演时还可以根据台下观众的实时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与表达方式。在电影空间中,演员则只能与演员进行交流,或独自面对摄影机根据自己的表演经验来处理剧情,无法与荧屏外的观众有切实的情感沟通。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电影空间是由影像构成的,观众把导演通过想象创建出的影像,通过看、听感觉当作真实的场景,而其空间本体却是虚拟的场景。
电影布景与戏剧舞台布景在表达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虚拟的空间结构,为演员与剧情发展服务。但在呈现效果的客观条件上,两者又有着差异。电影空间是以幕布这种二维平面的方式投射出来的影像,是一种等比投射带纵深的透视画面,影像内容涵盖了场景与摄影机位构图。观众在电影院根据座位的高低和方位的不同观看银幕,个体视觉感受会有差异性,但整体内容是一致的。而在戏剧中,真实三维的布景场景在剧场的不同座位的影响下,每个人的视觉反射呈现的角度与比例也是不同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透视变形。比较两者不同的布景特点,会发现舞台布景较电影布景存在更多的表现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影响视觉的表现力。
二、戏剧舞台空间的场景及结构探讨
在电影的布景方式中,构图、光线和色彩是导演必须考虑的因素,当然场景本身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剧舞台空间中,用于烘托气氛所需的道具则是场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重点。在传统的戏剧舞台空间中,不同场景的切换有时受材料与技术的影响,无法及时准确地满足剧情变化与发展的需要,这时就要考虑如何运用其他方式来改善场景的使用。
楼梯、窗户、餐桌,可以说是希区柯克电影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理、出镜率最高的三大迷你舞台装置(如图1)。以楼梯为例,对于希区柯克来说,楼梯连接“此在”,通向“彼在”。在电影《迷魂记》里,影片中两次高潮部分都与楼梯有关。这些细微的事物或场景都关连着具体的叙事或情节结构,一个亮灯的窗口或是公寓的内饰,都会推动剧情的发展——希区柯克无疑是“场面调度”的天才。“场面调度”包括角色动作的设定、构图方式、布景与道具,以及景框中事物如何被拍摄,都是要考虑的重要形式元素。对希区柯克来说,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等剧情要素,几乎都与每处场景、布景细节密切相关。用他自己的话说:“电影中的场景可不只是摆设那么简单,它们需要具有百分之百的合理性才能出现在镜头中。”[2]他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和他用镜头调度辅以布景铺垫的拍摄手法是分不开的。
在戏剧舞台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摄影机场景实拍结合背景屏幕影像投射的方法,比如在表现演员情绪变化的时候可以在背景屏幕上把面部特写放大,这样可以强化演员内心的不安定感;亦或在观众沉浸在实景中时,如一对恋人面临男的要去战场的离别痛苦,突然背景画面出现之前两人在一起生活时的欢声笑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让人感受到男女演员内心悲伤的情感,使观众的情绪也从温暖到冰冷,使戏剧作品在情感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戏剧舞台布景的结构上,尝试摆脱以往单一固定、变化生硬、缺乏情绪感染力、无法很好地满足剧情发展需要的现状,可以把那些舞台机械建筑整合为特定的图形图像或是电脑信息资源,以综合表达场景信息,使场景的空间纵深感显得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使剧情的发展与演员的表演协调统一。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戏剧表现的感染力,同时也能让场景设计师的创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三、戏剧舞台空间情节的构成要素
(一)有意味的题材与概念
意大利插画师Federico Babina有个建筑插图项目ARCHIPLAY,他把很多著名建筑大師们的作品转变成了电影布景。他对采访者说道:“我把它们想象成是和建筑师们的作品密切相关的、即将举办表演的舞台背景。”在每个布景中都涵盖了相关的道具与机械结构,它们的存在使人产生了建筑般的幻觉(如图2)。
建筑物和结构也往往被视为隐喻物,如人的伪装或人的化妆,通过其空间和形态创造出戏剧性的寓义。这些经由建筑师视觉审美的虚幻的“展示台”,通过把不同的透视、光影、形状等元素与结构物体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在观众眼中能给人某种启示的建筑物。
一个空间中的情节要想有思想内涵,就要以有意味的题材做支撑。拥有主题概念,空间就有了灵魂;空间情节有了编排,空间就富有情节性。随着空间表现力和趣味性的提高,体验者和观众就可以在空间中思考、参与、想象和体验。
一个有意味的概念,是为一种空间体验设定主题,赋予一个参与性的生活事件(故事)撰写空间情节的可能性。有情节主题的概念就是一种有意味的概念,这种空间概念对设计来说就是指南针。对于同一主题,每一位设计师对空间概念、个人空间体验的感悟、运用的具体题材及其编排手法均不尽相同[3]。
1999年美国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在设计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时,就是将建筑元素作为柏林城市和景观的一部分,将新旧建筑元素结合,并与城市景观建立戏剧性对话。也把柏林博物馆旧馆古老的巴洛克式的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特征结合起来,运用穿插与倾斜的手法在建筑空间交通流线中设置了三条平行的空间情节线,使整个建筑的平面呈“之”字形,人在建筑空间中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3)。
有意味的概念有时是具体的,并非只是运用一些玄妙的词汇。比如日本坂仓建筑研究所在设计东京沙雷洁奥学园时,将其主题设定为“室内外为一体”的“家园”,具体体现在敞开的回廊、“环绕采光井的楼梯”“观赏水池的窗口”“与大地联成一片的屋顶花园”,等等[4]。也有一些空间概念是隐含在道具、事件与空间要素中的,是抽象的甚至是模糊的,是需要使用者去体验、去阅读的[5]。如安利克·米拉勒斯设计的巴塞罗那莱多·德·威尔斯广场,设计师的概念是“为未来而设计”,所有的“建筑”均飘忽在空中、拒绝登陆。
(二)主题道具与连续镜头
在很多经典电影中,主题道具在表现空间和故事情节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在电影《银翼杀手》中那个用锡纸做成的小人,还有电影《盗梦空间》中筑梦师手中的陀螺,它们就是一种典型的主题道具,代表了某种象征意义,让观众陷入其中,令人遐想(如图4)。有时可能代表着主体人物的性格或命运的中心,亦或是某种情感上的表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点。
具体到戏剧舞台空间的情节设计,主题道具往往是那些需要表达特定主题的相关领域或元素,以便让演员在空间中产生一系列惊喜和震撼。从主题道具对空间情节生成的方式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主题道具有象征与隐喻、事件性和雕塑感这三种类型。如上海世博会丹麦馆中的美人鱼雕像,它象征了丹麦的童话故事,引导参观者进入童话王国,这也成为该展馆空间中呼应丹麦館的主题道具(如图5)。
拉·维莱特公园中大量运用了主题道具——装饰小型建筑物。这些基本的装饰小型建筑物在严格意义上是重复的,使其成为英国电话亭或者巴黎地铁大门那样的标志性建筑。主题道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公园的象征式的解读,暗示整体系统的一致性;单独主题道具的变化程序则导致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6]。
正如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l Eisenstein)所说:“那恰恰就是我们在电影里所做的:将描述性的、意义单一的、内容中性的镜头,组合连接成有情境的连续镜头。”当一个游戏需要说明,或故事的讲解需要贯串始终,这就需要用到电影的连续镜头[7]。运动镜头把那些单个镜头连接,使之成为一系列连续镜头,也是其空间情节的一种表达方式。连续性镜头可以表达一个事件的完整发展过程,摄影师杜安·迈克尔斯拍摄的一组连续的名为《我建造了金字塔》的主题性作品,通过单个运动镜头的有机连接表达其主题情节。
参考文献:
[1]裴丽.中国早期电影布景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
[2]淮茗.永远的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J].世界文化,2001(1):30-32.
[3]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4.
[4]陆邵明,朱健.塑造激动人心的共享空间[J].新建筑,2008(5): 120-125.
[5]钱金霞.追寻空间的共鸣[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6]屈米.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M].陈亚,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Marcie Begleiter.从文字到影像——分镜画面设计和电影制作流程[M].何煜,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袁梓钦,南通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周超,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