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隶释·隶续》对汉画像研究的贡献

2020-03-18 18:20徐秋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期

摘  要:汉画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中国艺术史的一座不朽丰碑,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在不断进行搜集和研究。汉画像的发现和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金石学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近代考古学研究时期;第三个即现代综合时期,每一时期的研究都对汉画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洪适《隶释·隶续》的研究,有助于探寻其对汉画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隶释;隶续;金石学;汉画像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金石学视野中的汉画像研究”(SJKY19_1953)阶段性成果。

随着宋代金石学研究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对汉画像进行收集和著录。赵明诚在其著作《金石录》中首次记载了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画像及题榜。例如卷十九“汉武氏石室画像”条下云:“右汉武氏石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皆在今济州任城县。墓前有石室,四壁刻古圣贤画像,小字八分书题记姓名,往往为赞于其上,文辞古雅,字画遒劲可喜。故尽录之,以资博览。”但由于书中对汉画像石的记录较为主观简单,且图片已经遗失,读者很难从中对汉画像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因此,现代学者信立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及其序篇《隶续》。”[1]

一、《隶释》与中国金石学传统

金石学作为一门学术始于宋代,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2]3最初以北宋欧阳修所著《集古录》、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为代表名传天下,其后学者吕大临、薛尚功、黄伯思、洪适等各有著作,广为流传。北宋学者欧阳修认为金石学可“校正史传百家讹谬之说”,其材料较高的原始性十分利于考证经籍,了解前人思想。因此自宋起,学者们开始“考古释文,日益精核。……士大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阅三四千年而道大显矣。”[2]19并且,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与材料也逐渐详备,“大约不出于著录、摹写、考释、评述四端,有存其目者,有录其文者,有图其形者,有摹其字者,有分地记载者,有分类编纂者,或考其时代,或述其制度,或释其文字,或评其书迹。”[2]20在元明时期,“是固因风尚之不重实学,亦由金石器物之少所发见也……甚且记载失实,真赝莫辨,但逞臆说,毫无考订,是则明儒治学之通病。”使金石学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衰败之势。

至清代,金石学再一次快速发展,当时学者无一不关注金石碑版,寻碑访志之风十分流行,金石学成为一门显学。特别是乾嘉时期的学者以“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为著录基础。从现存著作上看,既包含存目、跋尾、录文、摹图、摹字等材料整理,又著录了通纂通论分类,据计共超过一千四百余部。其中以石刻为主的研究体例较为完善,分为存目、跋尾、录文、摹图、摹字、义例、分地、分代、通纂、综论等。自清初至嘉庆末年的二百年间,涌现了许多金石学家,成果丰硕。例如,黄宗羲的《金石要例》、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朱彝尊的《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黄易的《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王昶的《金石萃编》等。值得注意的是,清代金石学是以考证和著录为基础,结合证金补史文献的研究方法。

宋之前并无金石学专著出现,至宋代金石学家才开始专辑成书,且数量很大。在众多专著中,欧阳修的《集古录》与赵明诚的《金石录》为主要代表。但这两部著作仅存目录、题跋,对后世研究留有遗憾。于是在欧阳修、赵明诚之后的洪适,“复辨其文为之释,”写成了《隶释》,它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集录和考释汉魏碑刻的专著。

《隶释》共27卷。卷1至卷19是其主体,著录了汉代碑刻全文和释文,内容上起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下至北魏明帝黄初、青龙年间,前后二百余年,列碑189种;卷20至卷27单录碑刻释文;卷20至卷23辑录《集古录目》中碑,卷24至卷26辑录《金石录》中碑,卷27为天下碑刻目录。可见“是书(主体部分)为考隶而作,依碑释文,某处缺几字,悉为著明。各碑有跋(释文),凡切史事多论证,在金石文字中最为精博;碑以某字作某字,具疏于跋后,亦诸家所未及。”这对于文献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但可用来考证史实、校正讹误,还可补史之缺与不足,正所谓“阅斯集者,可以游艺矣,可以消世虑矣”。

二、研究方法的贡献

《隶释》成书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共27卷,其中卷16主要是对武梁祠画像的描绘。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洪适将其所搜集到武梁祠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铭文;第二部分是画像。他将铭文记录在《隶释》中,将画像编在《隶续》中。洪适对于汉画像的研究方法是,先对画像进行一定的描述,叙述其题榜铭文,然后结合碑文等史略,对其所含意义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洪适对汉画像的史证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王国维在1925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即将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有一定的相似。

洪适将对画像意义的研究主要编在《隶续》一书中。巫鸿曾在《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对其评论道:“从艺术史的角度讲,这些评论可以说是现存对武梁祠画像乃至整个汉代画像艺术最早的研究。”例如在《隶释》卷第16中,洪适对武梁祠图像上的碑文进行著录:

武梁祠堂画像;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耆欲刑罚未施;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榖以振万民;黄帝多所改作造兵(缺三字)裳立宫宅。帝颛顼高阳者皇帝之孙而昌(缺二字)子;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尧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帝舜名重华耕于山外养三年;夏禹长于地理(缺一字)泉(缺一字)陰随(缺二字)退为肉刑;夏桀(自伏羲至夏桀是一)。[3]167(分别为引者所加)

在《隶续》卷六中洪适对这一画像评论道:

右武梁祠堂画记:自伏羲至于夏桀,齐公至于秦王,管仲至于李善,及莱子母、秋胡妻、长妇儿、后母子、义浆羊公之类,合七十六人。其名氏磨灭于初无题识者,又八十六人。得之括苍梁季珩。始予闻建康寓客有此碑,尝托连帅方务德访之,未至而书已成,方亦刻之郡。齐地远,久殆将乱真也。右碑图下卷:范史《赵岐传》云岐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以献帝建安六年卒,冢在荆州古郢城中。汉人图画于墟墓间,见之史册者如此。《水经》所载则有鲁恭、李刚碑碣,所传则有朱浮、武梁。此卷虽具体而微,可使家至而人皆见之。画绘之事,莫古于此也。[3]383

从上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这幅画像主要刻录了许多圣祖贤人,并通过碑文记录他们的贡献德行,表明建筑物的礼仪功能。而洪适将具体的石刻与著录于史书中的其他例子相结合,这样进行考证式的研究方式一直影响至今,使后世对于汉画像的研究一直沿着该方向前进。

三、著录方式的贡献

《隶续》中所记载的拓片是现存最早的汉画像图片。书中共收录14页图像,是由洪适自己所收藏的6块画像石的拓片组成。但与武梁祠现存情况对比,实际数量只有3块,分别是武梁祠西壁画像、武梁祠东壁画像和武梁祠后壁画像,它们分别组成武梁祠的三面墙壁,并且书中所著录的图像与现存壁画仍有一些区别。例如图一是《隶续》中所著录的武梁祠西壁图,图二是当代匠人利用科学技术对画像进行传拓的对应部分。从这两幅图中能够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技法上看,图一中的线条十分生硬,棱角较为明显,而图二中的线条则十分柔和,较为圆润,表现十分自然;从表现内容上看,图一中的内容只对各个主体形象的画像以及榜题进行了记录,铭文、画像分层部分没有体现。而图二将画像石的内容完整地传拓下来。据现存资料考据,这是当时的传拓技术导致。受当时科技发展的限制,能将画像完整拓下的全形拓至清代才得以出现。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方面的差异对现代学者的研究影响较少。

除了这一方面的差异以外,笔者认为其他的不同与当时收藏与制作方法有关,金石学时期学者收藏拓片无外乎以下几种方式:其一访碑所得;其二遣工拓取;其三亲友寄赠;其四出资购买。当代工匠则是利用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使用纸和墨将汉画像石上的图案传拓出来。从上文的比较中,笔者认为《隶续》中的图像极有可能是遣工拓取而成,而这种遣工拓取的方式实际上是对汉画像进行了一次再创造,而这个再创造对于汉画像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洪适为了在印本中将拓片的视觉效果表现得更加清晰,他将人物景象进行涂黑,与白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黑色人像中还带有白线,使拓片清晰地显示出石刻表面,在主体形象和细节刻画上分别采用了阳刻和阴刻的手法。

正是由于洪适的考据及研究,给当时的金石学界带来了较大影响,引发了之后的研究热潮。据《隶释·隶续》记载,宋代已形成以拓片送礼的风气,但对于画像的研究较少。从一定意义上讲,此书是研究武梁祠画像的开篇之作,与之前的《金石学》《集古录》相比,不仅记录了榜题与图像,更对画像的内容、榜题的文字进行了研究,对后代金石学家,特别是清代金石学界带来了巨大影响。纵观清代金石学著作,无一不写到武梁祠,无一不将自己的著录内容与《隶释》进行比较,无一不在书中著录洪适《隶释·隶续》的影响,给清代金石学界以及之后学者研究武梁祠石刻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为武梁祠石刻画像仅有的实物资料之一,在武梁祠发现之前,这本书是当时学者了解和研究汉画像的主要资料来源。王昶曾在《金石萃编》中明确指出研究武梁祠的三个难点:“其一,无论对石刻画像的文字叙述多么精确,都无法取代艺术品所表现的形象。观者只有透过拓片,才能一窥画像的精髓。其二,拓片的篇幅巨大,往往得悬挂于壁或展开于地,才能尽睹画像全貌,整个过程费力而不便。其三,许多对古物感兴趣人士,未必能获得数量有限的拓片,只能想象画像的样貌。”而在他提出这三个难点之前,洪适已经将其解决,而《隶释·隶续》是后来学者了解和认识武梁祠石刻艺术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武梁祠的发扬起到了重大影响,受到学术界的赞赏和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洪适的《隶释·隶续》在书中使用的史证结合方式以及对于拓片的著录保存,为后来学者了解和研究汉画像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方法和理论。此书作为金石学时期学者研究和传扬武梁祠汉画像的重要著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汉画像是汉代思想的形象体现,通过对汉画像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对汉代历史有更加形象的認识,而《隶释·隶续》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学者在没有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辅助下,是如何对汉画像进行认识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5.

[2]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40.

[3]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2003.

作者简介:徐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