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外各方关于退还庚款的不同应对

2020-03-18 16:39童锋夏泉
兰台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

童锋 夏泉

摘 要 民国时期,西方列强退还庚款旨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西方列强有不同的应对,却暗藏着相同的动机。西方列强一直将远东地区作为利益博弈的主战场,因此一个渐进式改革的民国政府才最符合他们的外交战略。民国政府、地方军阀从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角度迎合西方列强的退回庚款的反应,并从中调解教育界的反抗言行;中國教育界以强硬的姿态据理力争西方列强退还庚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从客观上发展了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了中国教育界人士民间外交意识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独立意识的崛起。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庚子赔款 中外各方 不同应对

Abstract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western powers returned the Boxer indemnity to develop China's education cause. But in practice, the western powers had different responses, but shared the same motive. Western powers had long regarded the Far East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game of interests, so a progressively reformed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was best suited to their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ocal warlords responded to the return of Boxer indemnity by western pow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power and class interests, and mediated the resistant words and actions of the education field. Chinese education field argued that the returned indemnity by western powers should be used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which objectively developed China's education cause and promoted the wake of Chinese educators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consciousness and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 Republic of China; Boxer indemnity; Chinese and foreign parties; different responses

一、研究缘起及论题的提出

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利用退还庚款在华兴办教育,这是近代中外关系和近代教育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并引发学界对相关论题进行了探讨。但对于西方列强为什么要退还部分庚款,各方的反应真实情况如何?退还的庚款和兴办教育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界甚至有似是而非的观点。有鉴于此,笔者根据《申报》《民国日报》等报刊资料,同时结合已公布的部分中方档案,对上述论题进行考论。

1900年,八国联军武力侵略中国。1901年9月7日,由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等国公使组成的外交使团,在团长葛络干主持下,与中国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签署和约,史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匈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等款项4.5亿两白银,加上每年4%的利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和盐政收入作为抵押,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这场战争爆发的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因此它也被称为“庚子赔款”。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影响,美国从实用主义外交战略出发,缓和其在远东利益的纠葛,率先退还庚款。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国家的庚款数额共5.7亿两,约占总数的5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其他盟国说服中国参与联合行动打击德国,以攻击德国在远东的利益。此时中国提出了希望推迟10年偿还庚款的请求,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一致同意。1917年8月,中国正式参战,当即停付德国赔款。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中国停付德国庚款。奥匈帝国崩溃后,中国政府也分别停付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庚款。俄国的庚子赔款,先后历经缓付、停付,最后声明放弃等过程。早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时,中国政府已开始考虑停付俄国庚款。1920年,苏俄政府下令取消内外国债,冻结存款。1924年底,中苏双方签署了解决未决问题的框架协议,苏联政府称放弃其余的俄国庚款,并声明俄国庚款所担保的各项优先债务清偿后,完全同意中国政府所提倡的作为中国教育资金的主张。至此,俄国赔款也告结束。

二、西方列强有关退还庚款的不同应对

1.英国利用退还庚款对华实施奴化教育。1923年2月3日,路透社伦敦电,《观察报》批论:主张以庚款依照香港大学办法,在中国各部设立大学,此与英国在东方之久远利益相结合,入此大学之学生,固未必英化,然不致有仇英之“偏见”。英国泰晤士报批论:谓甚愿勿专重增加中国物演之兴盛,忘却提高中国精神上之程度,否则世界祸乱。即伏于此。当日,泰晤士报记者主张退还庚款管理,但不属于中国外交部、教育部[1]。

泰晤士报主张以退还庚款在华进行文化侵略。1924年9月26日,泰晤士报评论认为:目下英国最佳的机会,非以政治之方法以迎合中国新精神,应以中国教育运动相结合,用退回庚款,是最佳企图最良之目的[2]。1924年12月2日,中英庚款委员会成立,推举王宠惠为委员[3]。16日,英国政府撤除了庚款用途顾问委员会狄金生、羅素两人的委员职务,英政府主张将庚款用于中国某种“实业教育”及扬子江流域铁路与“教育”事业[4]。

2.日本利用退还庚款对华实施文化侵略。1923年5月,帝国主义利用庚子赔款进行对华文化侵略。5月1日,日本驻华大使照会北京政府:日本政府愿一部分提庚子赔款充当中国留学费[5]。7日,日本外务省公布增设了中国文化局条例[6]。19日,北京政府决定将日退还部分的庚子赔款作为政府公派留日学生的学费,如有剩余再考虑资助在校的公派留日学生[7]。24日,留日学生就日本对华文化的方案发表了痛告国人书,揭露了日本企图利用庚子赔款进行对华文化入侵的种种阴谋[8]。

1926年9月,北京四个教育团体揭露:日本利用东方文化委员会进行文化侵略。9月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联合会庚款董事会,国立9所大学的教职员工联席会,私立5所大学联合会等4个教育团体,就日本政府退还庚款事宜,迅速变更政策,宣布特别会计法,设立专门的文化事业。日本紧急派员赴北京,成立东方文化总委员会,特举办日本新闻记者招待会,指出:“盖此政策若实现,则庚款仍在日本政府手中,实际并未退还中国,且有伸日本内政之权于中国内地之嫌,将必惹起中国国民之愤慨。”[9]会上,中方要求日本政府正式声明退还庚款,并由一种独立于政治、外交羁绊之外的董事会加以保管和支配。日本记者代表进行了回复,实为替日本政府的文化侵略政策辩解[10]。6日,北京四个教育团体开会,针对近日东方文化总委员会仍然积极进行亲日活动,漠视全国教育界的公意言行,会议制定了推翻东方文化总委员会的三项根本办法:①呈请北京政府撤销该会的中国委员;②严函警告该会江庸、邓萃英等亲日分子,迫使其停止亲日言行,并退出该会;③商请全国教育团体一致力争,揭发日本政府的文化侵略阴谋[11]。7日,日本的东方文化总委员会委员江庸当日答记者问时公开叫嚣,此次他与日本方面的接洽甚为“满足”,并表示今后对故意的反对,可置之不理,必须勇往直前,努力推进中日文化交流事业的进行。该会已经在华积极筹办图书馆、研究所等。日本方面事务官代表本村氏,也随江庸先后抵京。15日,日本东京博物馆馆长高桥博士经由大连来京,东方文化委员事业的积极推进,已为无可否认的事实[12]。

3.法国等如法炮制“金法郎案”。1923年5月,西方各国强烈要求北京政府以金法郎支付“庚子赔款”。法国主张扣押中国关税、盐税充当赔款。14日,自北京政府许诺以金法郎支付赔款后,比、美、意、日、西、法、英、苏等八国,纷纷赞成庚子赔款用金贷付之的要求,北京政府商请众议院裁决[13]。14日,西方八国驻华大使举办了使团会议,法国驻华大使传达了法国政府的命令,敦促北京政府总税务司迅速以金法郎支付庚子赔款[14]。

法、比、意三国拒绝“收受庚子赔款”。1924年3月8日,北京政府财政部税务处就比利时暂缓庚子赔款到期后须在五年内按月平均摊还的方案,提请外交部照会比利时驻华大使[15]。16日,税务处函告外交部,法、比、意三国拒绝收受庚子赔款一案,称纯为金法郎一项存有问题[16]。

关于金法郎案的交涉事件,各方各执一词。1925年2月7日,法国驻华大使提出,金法郎案如不能迅速解决,则将两年所存的一千万海关关税银由汇丰银行转于汇理,等待日后商定,再行结算[17]。8日,法国驻华大使表示,至少应将法国部分的庚款按照最近北京政府的解释,以寻常法郎计算,存于汇理,然不能作为法政府认可的方式[18]。13日,比利时驻华大使向中国外交部声明:比利时关于庚款的金法郎案,与法国一致[19]。20日,北京政府回复了法郎案,大致认为:“如以拨付寻常法郎,即为该案解决的基础,本政府当立即办理,若仍不能,以电汇为解决的办法,则关税照约由总税司指定银行存储,尚不能由汇丰银行转于汇理。”[20]

法国驻华大使强硬要求北京政府履行金法郎案。1926年4月26日,法国驻华大使照会北京政府外交部说:“法郎案系贵政府与法国合意的签订,决不因中国政变有所反悔,此望致意新政府。”[21]

4.荷兰政府主动退还庚子赔款。1925年10月8日,荷驻华大使欧登科照会北京政府外交部,谓:荷政府已决定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希望用于中国文化事业。但是,荷兰庚款为数并不多,每年约有华币不足十万元。[22]

5.美国利用退回庚子赔款培养亲美人士。1924年4月6日,美众院通过免除中国庚子赔款余额方案。11日,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电告美国众院通过退还庚子赔款余额,限作“教育文化”之用[23]。15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退还庚子赔款决议案,并报送柯立芝总统签字[24]。23日,柯立芝批准以赔款余额充当清华学子的学费[25]。25日,据华盛顿电,美国退回庚子赔款余额问题,之所以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主要由于华人进行庚款退还的运动甚为猛烈之故[26]。28日,美京电:退还庚款余额,柯立芝总统批准作为“中国教育事业”所用,并无交由清华完全支配之事,仍然由美国退还庚款支配委员会决定细目[27]。28日,美国民众表示:“庚子赔款充当中国学生留美学费及在中国办清华学校,一方面可以培养许多亲美奴才,另一方面名为退还,其实这笔钱仍旧用在美国,并且博得无知的中国人的歌颂功德,这是何等巧计!”[28]

美企图利用退还庚款缓和中国人民反美情绪。1925年7月21日,美总统训令美国财政部长,至1917年10月1日以后,中国每年分期所付的庚款以及由庚款债票的所有收入,均应交付美国事业基金保管委员会,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之用。美国财长立即转交国务卿6137512美金,委托其转寄驻华大使[29]。7月22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察觉美国退回庚款末批余额的举动,随即表示美国深信中国能绥靖此次反帝风潮,又察觉此举可以缓和中国当下排外的情感[30]。

6.苏联允诺将庚子退款作为中国教育的费用。俄国在中国赔偿西方列强总数4.5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中所占比重最大,折合1.3亿两白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旧俄政府被推翻,苏俄新政府尚未取得各国承认,为此,北京政府决定停止向旧俄政府支付所有的庚子赔款,并就此问题开始与苏俄政府代表进行交涉。1919年7月,北京政府继续向苏俄政府交涉庚子赔款事宜。7月20日,经过苏俄强烈交涉,已经被中方扣留的五、六月苏俄庚子赔款,于当月由北京政府税务处交付。[31]苏俄允诺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的教育费用。1924年3月14日,苏联代表加拉罕与王正廷商谈,主张庚子赔款的十一年满期公债所得充当中国教育费用,并先组委员会处理赔款用途[32]。

三、中国各方有关西方列强退还庚款的不同应对

1.北京政府缓派退还庚款委员会中方人员。1924年10月,北京政府迟迟不委派苏退还庚款委员。11日,苏联代表加拉罕函告北京政府说:苏联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而北京政府迟迟不派员以支配庚款用途。而美国代表孟禄一到中国,北京政府立即指派委员会,北京政府追随美国式外交,实在令近邻寒心[33]。13日,加拉罕催促北京政府迅速发布苏联退还庚款委员名单,顾维钧却请示北京政府改变委员会组成名单,中方有五名委员,苏方有两名委员[34]。

2.地方割据势力谋划以退回庚款修筑铁路。吴佩孚向北京政府陈述以退回庚款修建铁路的益处。1924年7月31日,吴佩孚致电曹锟说:“倘若能以庚子赔款修建铁路,则每年财政的收入可以增加数千万,不担心没有资金办教育。”曹锟高度重视,批示外交部、财政部、交通部、教育部四部查阅相关情况。有舆论指出:“吴佩孚既知筑路之利如此,何不提倡裁兵筑路?”[35]

3.教育界竭力反对外方利用退还庚款对华文化侵略。1923年7月,日本将“东西文化提携会”改为“对日庚子赔款问题协会”。7月29日,熊希龄、梁启超、蒋梦麟、朱念祖等到中山公园董事会讨论对日本庚子赔款问题,先由留日学生发起的“东西文化提携会”,多次主张将之改为“对日庚子赔款问题协会”[36]。

教育团体、爱国人士一致反对日本利用庚款对我文化侵略,发起组织反对日本文化侵略大同盟。1925年4月6日,我国教育界对日本用庚子赔款举办对华文化事业,表示坚决反对。近因日本朝冈健事务官来华办理此事,日前日本内阁通过决议,故全国教联会庚款委员会特举办各界招待会,并于5日致函北京政府及朝冈健本人,商请坚决取消所谓的中日文化协定[37]。15日,全国教联会庚款委员会开会讨论日本庚款问题,与会人员一致反对日本所谓“对华文化事业”计划,并做出三项决议:①致函教育部询问交换日本退还庚款的意见真相;②致函各报馆、学校、团体机关,商请一致反对日本文化侵略的办法;③发起组织反对日本文化侵略大同盟[38]。18日,北京私立大学联合会发表宣言,反对中日文化协定[39]。26日,反对日本文化侵略大同盟会在北京民国大学开会,参加会议的有工大、师大、东大、民大等高校以及各教育改进社各团体和庚款委员代表姚金坤等[40]。

四、探讨与结论

美国率先退回庚款的举动,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力,并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纷纷被西方列强争相效仿。这种效应的最终结果是各国民间舆论逐渐认识到了庚款的非理性和反正义性。而这也是一种对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自我否定,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国的外交行动是否具有侵略性,应看它是否损害了另一国的主权和利益。民国初期西方列强对退还庚款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民国政府、地方军阀及教育界的应对不一,从各方不同应对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到相同的动机与根源。

从西方列强退还庚款的动机出发,笔者认为美国最先提倡的“庚款兴学”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培养“增进中美之间的贸易与培植美式教育的领袖人才”,并非完全为了正义与公道。西方列强退还庚款以中国的清偿前提,暴露出西方列强的“傲慢与偏见”和对中国的“怜悯与施舍”,这与“纠正国际政治中强权即公理的邪恶行为”毫不相干。西方列强退还庚款的举动,尽管客观上对承认和扶植民国政府的统治和发展中国的新式教育事业发挥了一定的客观作用,但退还庚款的后续影响是“西方列强统治阶级始料所未及的”,因而“不应该算做西方列强退还庚款兴学的功劳”。

西方列强而将退還庚款限用于“兴学”,更是体现出了西方列强外交战略独特性和对华侵略的隐蔽性。诚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斯在呈报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甚至扬言:“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很显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对华外交战略显现出了50年甚至更久的战略意图,即对华从赤裸裸的经济物质掠夺,到非常隐蔽的教育文化的侵略。

从这一外交战略的效果来看,不能不说西方列强已经基本达到这个目标,通过考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确实有很强的亲美、亲英、亲日的力量。这与西方列强退还庚款兴学相关。当然,这与西方列强外交战略的盲目自信及其对自己的判断和主张的自负心理有关。

但是西方列强对退还庚款的反应不一。这与当时西方列强的国际地位和侵华策略分不开。美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迫切需要外部力量,在外交领域有着不同的目标,如实用主义、战略眼光和理想主义。英、法等老牌帝国对于中国的予取予求的态度并不符合中国外交战略。日本的近乎杀鸡取卵的经济劫掠和文化侵略更有损中国的根本利益。苏俄政府由于在十月革命以后与中国政府,尤其与国民党亲密接触,似乎朝着利好方向的发展。

西方列强一直将远东地区作为利益博弈的主战场。因此,西方列强不希望民国政府出现沉重的财政负担,引发“穷则思变”危险因素,导致国内日益激进的革命势力越来越膨胀,对中华民国政府的渐进改革最符合他们的策略。因此,利用退款来减轻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支持中国温和且渐进的教育改革,则是很自然的想法。这是西方列强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和盲目自信的表现。

民国政府、地方军阀从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角度出发,迎合西方列强退回庚款,并从中调解教育界的反抗言行;教育界一方面以强硬的姿态据理力争,要求西方列强退还庚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企图以退还庚款之名、行对华文化侵略之实的隐性奴化教育。尽管在主观上利用西方列强退还庚款发展教育事业,带有一种“施舍”“低下”的感情色彩,但从客观上发展了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了教育界人士民间外交意识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独立意识的崛起。

参考文献

[1]民国日报,1923-2-5.[2]申报,1924-9-27.[3]民国日报,1924-12-3.[4]申报,1924-12-18.[5]申报,1923-5-3.[6]申报,1923-5-8.

[7]申報,1923-5-20.[8]民国日报,1923-5-24.[9]申报,1926-9-7.[10]申报,1926-9-7.[11]申报,1926-9-10.

[12]民国日报,1926-9-8;申报,1926-9-21.[13]申报,1923-5-14.[14]申报,1923-5-16.[15]申报,1924-3-9.[16]申报,1924-3-17.

[17]申报,1925-2-8.[18]申报,1925-2-9.[19]申报,1925-2-14.[20]申报,1925-2-20.[21]申报,1926-4-26.[22]申报,1925-10-12.

[23]民国日报,1924-4-12.[24]申报,1924-4-17.[25]申报,1924-4-24.[26]民国日报,1924-4-25.[27]申报,1924-4-28.

[28]向导周报,第67期.[29]申报,1925-7-21、22.[30]申报,1925-7-24.[31]申报,1919-7-20.[32]申报,1924-3-16.

[33]申报,1924-10-12.[34]民国日报,1924-10-14.[35]民国日报,1924-8-1.[36]申报,1923-8-2.[37]申报,1925-4-6.

[38]申报,1925-4-20.[39]民国日报,1925-4-18.[40]民国日报,1925-4-27.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述评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务高级官员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