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纳凉

2020-03-18 21:10孙丽丽
新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胡床消夏纳凉

孙丽丽

古代和现在一样炎热的,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像着了火。古人的纳凉方式诗词中多有记载。

“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韩愈的《郑群赠簟》中,他把暑热比作炭窑和蒸锅。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把高温天气比作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面对难耐的酷热,就像进了蒸汽浴室一样难熬。唐代范灯在《六月》里写道:“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宋代戴复古感到“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这时人们身上流下的汗,如水泼般,如浆般,诗人把炎热天流汗的情形,形容的逼真而形象。

尽管夏天烈日流金铄石,可文人风雅,素心人自有纳凉之道。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诗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荫如伞覆盖的幽静的小院里,楼榭倒映在池塘里,清晰如画。微风拂过水晶帘轻轻地摆动,挟来了阵阵凉意,也送来如丝如缕蔷薇的香气。这时的夏天是宁静清凉的。

热气蒸人的夏天,吃上一块冰凉西瓜,顿时浑身舒爽。早在三国时,曹丕曾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写到:“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浮瓜沉李,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入水中,用冷水为果瓜降温,这是古人消夏之乐事。“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宋代文天祥《西瓜吟》一诗,诗中将切西瓜、吃西瓜的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现出来,简单的语言,却形象准确地描绘西瓜入口后,凉爽如冰雪。西瓜是消夏之佳品。

宋代秦观的《纳凉》诗:“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选好了避暑的好地方,把胡床安放在柳树荫下,胡床类似于竹躺椅,往上面一躺,清风徐徐,吹散身上的燥热之气。这种追凉的生活,悠闲惬意,好不舒服,对忙碌的今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生活。

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喜欢午睡以解除疲倦,“永日一敧枕,故山云水乡”(杜牧),“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悠长的午睡在一声莺鸣中醒来,在如云的树荫下散散步,清淡的生活却是这样美好。

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坐在自己庭院中,任清风徐徐地吹,渐渐就觉得凉爽了。

古人闲适和慵懒的夏日生活,让现代人心生神往,“松阴一架半工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南宋诗人杨万里闲来无事,书又不想读时,掬起泉水浇芭蕉,芭蕉树叶滴滴答答的水声,让人心生清凉,童稚可爱的小孩子误以为下雨了。诗词里的夏天滋润着心灵,让人心静如水清凉如意。

古人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夏夜纳凉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的诗, 夏夜里星空下,人们坐在竹席上乘凉,习习清风拂来,携着清雅的荷香,多么令人舒心惬意。

夏日的午后,小寐初醒,小啜一口清凉的绿茶,吟着诗人笔下的“草木繁长,嫩笋遍地;春花落地,夏荷浮翠;绿槐高柳,莺啭燕语” “一川佳景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想象山清水秀、天蓝云白、林深树茂的古时幽景,心亦是凉爽的。

猜你喜欢
胡床消夏纳凉
消夏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丝绸之路上的胡床
消夏谨防啤酒病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清凉消夏魅力十渡
古代楚人如何防暑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