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 王莹
[提要] “十三五”时期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猛,但仍存在协同发展滞后、自主科创能力薄弱、人才储备不充裕等问题。本文剖析陕西省八大行业制约因素,提出加强产业间协同发展、加强绿色发展理念、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自主科创能力及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等举措,以期提升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对策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9C018);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化工助剂及新材料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陕西省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CNM-2019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3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方向。为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等国家政策,陕西省制定《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短短几年时间,在该产业内已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更好提升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已上升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一、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13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额为15,082,000万元,占省内全部地区GDP的9.4%,增幅高于省平均GDP的3.6%;2015年实现增长额1,834,000万元,达到省内全部地区GDP的10.1%,增幅高于省平均GDP的4.4%。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个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开拓进取,2018年共完成增长额2,649.9亿元,占省内全部地区GDP的10.8%,增幅高于省平均GDP的2.1%,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逐渐均衡。2018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方向都有飞速的进步。信息技术全省领跑,增加值较上年上升17.8%,生物产业份额提升7.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份额较上年提高11.1%,新材料产业份额提升4.1%。目前,两大能源行业的生产经营相较于其他产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年,省内新能源产业增长额237亿元,占八大产业的8.9%,增长效率为10%;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54.1亿元,增速为11.8%。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推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办法,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将强势带动两大行业份额的快速增长。
(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度最高,多集中在西安,大唐电信公司、三星半导体等龙头企业聚集,产业化集群迅猛发展。生物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咸阳、杨凌在中医药原材料加工生产方面有一定地位;陕南三市多集中在中医药原材料种植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在西安、汉中、宝鸡,西安西飞、宝鸡秦川、汉中千山航空电子等企业均在此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号召能力。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在西安、榆林、延安,其中延安的延长石油相对优势较强,成为能源化工基地环保典范。新能源产业集中扩张地点在西安和汉中,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西安市金风科技、西电集团等领跑全省该产业的极速成长。新材料产业集中在宝鸡、渭南、西安,宝鸡市宝钛集团在钛产业独占鳌头。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西安,陕汽集团、比亚迪公司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产品销量均处在行业领军地位。
二、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制约因素
(一)产业协同发展滞后。省内各个高校和研发团队等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这些科技资源并没有真正与省内已有本产业研究团队协同创新,未能与协同科创中心、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等之间展开合作,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合作联盟,产业内部合作创新能力较差。陕西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间的集群作用效果甚微,不能将各个领域所专长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
(二)产业绿色发展有待提高。政府大力推进新兴产业的成长,但由于该产业起步较晚,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环境。据资料统计,省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能耗产出率仅为13.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SO2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却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产业规模较小。陕西省八大产业整体增长额的比重虽然逐年提高,但是相较于国内平均水平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距离。有资料显示,陕西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江苏省等发达地区相差10倍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效应及较大程度低于中部其他省份,与湖南和湖北等省份有8成或3成比例的距离。
(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持续技术研发是实现新兴产业快速革新的关键途径,自身科研实力的增强离不开科技经费的投入。据资料显示,省内R&D投入费用仅为4,609,000万元,仅为全国(R&D)投入经费的2.1%;陕西全省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92,618人/年,省内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为45,052人/年,R&D人员占就业人员的0.23%,这远低于东部较发達地区。
(五)产业人才机制不完善。高精尖技术人才是新兴产业革新的核心因素。陕西省内人员分布结构不合理,75%的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大都服务于省内经济较发达城市,其中的绝大多数又聚集在机关、研发中心和高校中,部分地区公司高科技精英匮乏。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共有311,01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819人,硕士研究生27,940人,本科生169,633人。
三、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强产业间协同发展。第一,打造产业内部共享经营模式。不同行业合并聚集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构建信息技术共享机制,及时将产业发展动态及创新进程与所有参与者充分交流。同时,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关技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到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阵营中来,以提升产业间的协同成熟度。第二,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省内各个高校和研发机构等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研究团队的形式参与协同创新,与协同科创中心、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等之间展开合作,加强精英人员更多领域、更多角度的沟通与协作。
(二)加强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把握好以安全生产、绿色经营为风向标的环保生产理念,出台更贴合实际、更适用企业的惠民政策,营造从上到下绿色环保的企业发展方向,努力打破技术制衡,将各个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打造一条以高精尖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创新产业发展链。一是完善以绿色工业为理念的产业体制,依托技术研发打造流水线式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扩充和环境稳定的均衡发展。二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下,建立环保的科技工作机制,将站后的技术研发与站前的实体经营有效结合,用新时代互联网媒体的联动效应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革新,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产业融合并加速产业内正向循环经营。
(三)加快产业规模提升速度。第一,完善市场推广示范体系。将航空航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重头行业作为模版,扩大行业的规模。例如,在新材料产业中选择宝钛集团作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认真研学并探究该企业的创新机制,打造属于本企业的独特发展模式。第二,完善产业金融支撑体系。陕西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绝好时机,建立以公司投资为载物的投资模式,为新兴产业扩大规模的投融资行为铺就道路,建立健全扩融市场的监管机制,吸引更多优势资本并将其运用到各种亟待注入资金新生产业中去。第三,健全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流程。建立专门指导科创专利产业化、创业想法实践化、惠民政策落地化的专门服务于将高水平成果产品化的孵化基地。为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快捷落户、投融资风控、建设用地免税等一条龙工商行政服务,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深入的企业改制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更新产品方案、工艺技术设计;在创新活动中,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政府应弘扬敢于创业、勇于进取的信念,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并在不影响本省产业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努力将自身科技水平接轨国际,在产业发展方面化被动为主动。
(五)完善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其一,保障人才流动机制。政府应打造吸纳创造型精英的“直通绿卡”,解决被招募人员的户口、住宅、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同时,政府要持续丰富人才落户福利领域;企业应定时变动内部员工岗位结构,尽最大可能来丰富其对研究的积极性。其二,培育研发团队,聚集创新人才。要缔造充分且优质的科研条件,不断吸纳来自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并以此为优势招募更多具有科创才能的有志之士,使精英在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等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能力,吸引和集聚更多高精尖、高水平人员,组建和培养各个领域的领军创新团队。其三,加大人才奖励制度,吸纳并培育创新人才。首先,薪酬激励。企业应将薪酬与智力要素、科技成果等创新性人才的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引导创新性人才技术入股和持股经营。同时,政府应设立创新人才岗位津贴、创新项目津贴等奖项,突出表彰为产业进步和技术革新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其次,人文激励。公司必须为创新性人才搭建舒心、融洽的正向人际交往氛围,为他们提供温馨和谐的工作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龙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综述与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
[2]王宏起,杨仲基,武建龙,李玥.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2).
[3]邵云飞,穆荣平,李刚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2.28.
[4]梁威,廖进球.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
[5]李奕陶,劉丽娟.提升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