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专业-创业”产教融合构建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0-03-18 01:16甘元玲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业创业应用型人才

摘  要: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之路。本文以新外贸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了当前涉外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根据“能力本位、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以培育国贸专业涉外人才专业知识为基础、涉外人员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涉外岗位关键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国贸专业基于“产业-专业-创业”三业深度融合的网络模型,积极探索新时期服务地方经济涉外人才的新模式、新生态。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专业-创业;应用型人才

课题项目: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构建“产业-专业-创业”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JG2018009),研究成果。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贸专业“3243螺旋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93301),阶段性基础研究成果。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旨在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的有效联动,来共建共享人才生态;深化产教融合,是有效促进教育链和人才链同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从而根据产业和时代的最新需求,来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重师商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近年来围绕“专业技能+核心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系列应用型改革。

根据新时代对新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关键能力要求,坚持“以本为本”、回归教育规律的原则,以“知识+素质+能力”为核心,从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模式、岗位职业关键能力等多维度重新构建应用型涉外人才的培养路径,着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根据外贸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基础,积极探索“产业-专业-创业”三业融合共建涉外人才生态的教育共同体,寻找适应新时代外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具有国家认同感、国际理解等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应用型涉外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

一、引言

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出现大量短缺,所以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系列文件来加快普通本科学校、专业转型的指南和意见,比如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都一致指出,要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快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多样化的方式,引导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1月印发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厅〔2020〕1号)的通知。

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需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那么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条可行路径,从而全面提高其服务地方社会能力;同时,高等学校也需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来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学方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方面面,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这一切转型的关键点。因此,高校转型、专业转型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产、教实现深度融合。众所周知,应用型涉外人才的培养,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和企业、行业合作共享共建人才,深度产教融合是一条切实可行且必要的路子。因此,如何实现“专业-产业”纵向、横向多维融合,构建应用型涉外人才,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成长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驱动的今天,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政府、教育机构等要加大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勇于承担、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来服务现代化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以此不断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过程。在这一新形势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将会融合创业这个新要素。因此,在“产业-专业”基础上加入“创业”要素,重新构建“产业-专业-创业”三业深层融合的多维网络模型,探索适应新时代外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具有国家认同感、国际理解等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应用型涉外人才培养方法和新生态。

二、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新外贸人才需求与输出不匹配

我国外贸形势、结构近年来不断变化升级,“互联网+外贸”高度融合下衍生跨境电商新模式,行业、社会对新时代下外贸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提高,使得高等院校人才供给与产业市场需求之间匹配难度凸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紧跟外贸行业的发展需求,仍旧以传统外贸人才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延续以往的外贸人才培养方式,并没有系统梳理、打造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新外贸变化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第二,则是“互联网+外贸”目前仍是新兴事物,在高校教学中仍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相关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结构。目前这个阶段,专业转型仍旧位于起始阶段,与专业转型相对应的包含了外贸人才培养理念、外贸人才培养方法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方面面均还在不断探讨、摸索中,这样的滞后性就不得不造成地方涉外企业需求的外贸人才同高等院校输入的外贸人才难以达到一致性,使市场上新外贸人才的需求与输入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体系不满足应用型涉外人才的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要想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经济要求的应用型涉外人才,课程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课程设置是合适的、系统的、满足能力要求的,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四年系统的学习掌握针对性的知识、提升适应社会、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掌握外贸岗位的职业能力素养,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紧跟时代的需要。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日渐成熟。但“互联网+外贸”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日趋复杂、多变、迅速,该行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行业复杂多变的背景,使得对新外贸涉外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不断变化、不断增加。因此,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普通高校仅仅通过对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只做适当的修改、变化,并不能满足行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要求。比如有些高校以国贸专业为基础,加入电子商务的思路来简单的构建的“国贸+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这并不能满足新外贸对复合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就需要科学的、合理的、有创新性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搭建的新外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全面

从企业和行业的要求来看,应用型高校普遍缺乏校企共建新外贸人才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当前培养的涉外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是一大短板。这是因为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多以传统的实训室模拟外贸操作软件,并且出现实训软件太过陈旧、无法反映当前外贸岗位实际情况,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无法切身体会实际工作情况;另外,高校很少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缺乏把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换的能力,其并不能真真正正地了解相关国际贸易知识的实质和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当然,由于实训教材的内容缺乏实践操作性,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四)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匮乏

新外贸背景下的国贸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完善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保障。然而目前出现了两难的局面:一是专业教师大多缺乏新外贸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工作实践,有跨境电商或者外贸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二是高校引进的企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因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学经验不足,从而使得企业专家、高管在课堂管理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应用型高校长期缺乏既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高素质的教学能力又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了国贸专业对新外贸人才培养。

三、构建国贸“三业”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 明确关键职业能力,重构“三业”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新时代对新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关键能力要求,以行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可采用DACUM职业分析法(如图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通过专家、行业、教师三方协同,分析、探讨行业及企业需求,确定关键职业能力,重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二)构建“知识+素质+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打造“三业”培养共同体

根据外贸岗位与外贸人才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通过行动为导向、科学理论为指导,国贸课程的开发以外贸行业岗位能力最为基本要求,同时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打破传统以第一课堂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知识+素质+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不断深度融合,不断培养学生从“产品”转变为“系统”。

根据图3所示的“知识+素质+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结构中,充分体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深度。把专业知识分模块形成知识到素质到能力螺旋提升的形成模式;同时把行业文化、校企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融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达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三)构建“校内+校外”递进式实践体系,深化“三业”融合

在国贸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整合校企资源,创设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构建“校内+校外”螺旋递进式实践体系。首先是以校内实训实验提升学生的理论向实践的逐步转换,主要以校内实训、模拟沙盘、学科专业竞赛等方式开展;其次是校外实践阶段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主要以国内外游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开展。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辅相成,两者具有较大的关联性、相互关联,每次的螺旋递进表示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构建“人文素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岗位能力”递进教学模式

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紧密融合,加强素质教育,建立“人文素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岗位能力”四段螺旋递进式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与教学实践,逐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相应对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的对接,行成高等院校教学团队“行业-专业”双线共同培育师资队伍。从而形成“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换。进而期望达到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良好、专业技能强,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五)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三业”融合

国贸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要通过内培外引、聘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多种方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与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学校派遣专业主讲教师进入外贸企业实践,通过选送目前担任国贸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外贸企业进行中短期、长期的交流实习,把在外贸工作的实际情况融入到国贸课堂教学中来,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当前实时动态,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吸引外贸人才进高校:为了让学生及时、全面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和信息,学校可以招聘外贸企业人员、外贸高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定期开展讲座。三是科研与课堂相结合,教师把科研反哺课堂,让学生切实了解当前研究动态。

四、结论

根据新经济常态下企业、行业对新外贸人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需求,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专业应用型转型迫在眉睫。而高校转型包括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学方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方面面,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这一切转型的关键点。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應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外贸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了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秉承“能力本位、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以培育国贸专业涉外人才专业知识为基础、涉外人员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涉外岗位关键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国贸专业基于“产业-专业-创业”三业深度融合的网络模型,积极探索新时期服务地方经济涉外人才的新模式、新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1/t20200120_416153.html

[3]林娟娟.构建“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43-45.

[4]许星.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20(03):190-191.

[5]蒋姝蕾.“校企主导”产教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02):34-38.

[6]邵利群,倪碧君.产教融合背景下依托企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1):45-48.

作者简介:

甘元玲(1987.10-),女,汉族,重庆垫江人,经济学硕士,讲师,从事农村经济、产教融合人才改革等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创业应用型人才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