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立德树人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时刻需要以心灵美和行为美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本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构建出多元化,教材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适应新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文明的公共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生活的学习品质,教学中要以美育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通过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有效呈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式等教育教学方式,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社会价值的教育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美育渗透;课堂教学
一、 引言
素质教育政策落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探究的核心任务。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是新时期习总书记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的“五育并举”内容之一。
德育工作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的首要前提是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小学新课程《道德与法制》,具备多种美育教育要素,发掘其中内涵,以道德美和行为美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契机。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美育渗透的意义
(一)奠定正确的人格基础
一个人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决定了一生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道德标准的确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就是从不同的美育角度,全面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途径。学生的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美是吸引学生接受教育、健全人格、奠定坚实的道德标准的根本所在。学生接受心灵美的思想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触发出来自思想深处的行为美。抓住美育的契机,激发学生接受教育主题的热情,从而形成有着一定思想高度品格,奠定正确的人格基础。
(二)树立学生的人生理想
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是践行人生远大志向的动力之源。良好的道德品质会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产生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克服各种困难的动力,并能够时刻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放置到公平、正义的角度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是要培养更多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才。小学生从小具备审美能力,在创新发展上才能缔造美好的生活。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思想构建,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树立三观的基本保障。只有在内心深处理解美的广义上的含义,才能在人生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新出更多美的事物。
(三)培养学生美丑的分辨能力
学生对美丑的分辨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行为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三字经》中说过“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句子,也就是后天环境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十分重要。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是以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面向良好的成长方向,增强学生对美丑的辨识能力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发展。以美育为教育契机,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辨善恶美丑,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美育渗透的策略
(一)运用生活即教育的学习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如小学低段的教学内容就包括对国家标志的认识、了解自然爱护等内容。这样的教育主题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讲,不是运用理论讲解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因此发掘关于国家的美、理解人性美的重要意义,就是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教学认识国家的标志,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开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样的严肃认真的场面让学生理解国旗、国歌的产生背景,让学生在初步懂得其中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一个人之所以能生活在美好社会环境中,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继而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对祖国大好的山河产生热爱之情,更要结合小区建设、校园绿化等美好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生活美来之不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鼓励学生树立建设最美家乡、最美中国的远大志向。为了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认识,教学中还要结合文本内容深入理解隐藏在生活中的小智慧。提高学生向生活学习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哪些是美的,是值得保护和发扬的,哪些现象是不值得提倡,要在实际生活中坚决杜绝的,让小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事例进行分析,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增强对行为上的美与丑区别能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一个衡量美的标尺。
(二)突出教育主题的生活实践
小学生的美育教育需要结合实际行动的行为美提升思想深处的心灵美。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的文本设计中,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的主题十分鲜明,可以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责任意识。例如:教学《家人的爱》。在小学生的眼里“家人的爱”往往是父母给予子女的关怀和帮助,但是这样的教育和对“家人的爱”的理解往往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对父母依赖的性格,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为了体现每一个家庭的成员的家庭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没有“因为年龄小”就“搞特殊化的理由”;其次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完成必要的家务,如:整理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主动承担家务等实践内容。在这项活动的开展中,必须与家长建立互动的合作关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主题,落实到生活实处不是敷衍了事的一种形式化的主题教育内容,家长的配合方式就是给出孩子足够的实践项目。如:洗碗、为长辈洗脚、甚至分担更多家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是家庭的一员就要承担家庭的生活责任。继而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学生是社会的成员就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在专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时时通过家校微信群与家长进行互动,确保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筛选典型的学生承担家务的案例,作为同龄学生的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生活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小具备家庭生活的责任意识,以行为美促进心灵美的提高。在这样从分散行动到集中评比的专题活动中,既明确了承担家庭责任是一种美的表现,又为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心灵美和行为美相得益彰的生活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尊老爱幼、勤劳建家、独立自主的中华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创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文本里注入了新的教育思想,为了更好地使用,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教材,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如在解读1-2年的教材过程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接受教育的群体是新时期儿童的,不是成人的;引导学生提高思想素质是贴近现代化生活的,不是学科的;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是创新的、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各项教育主题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不是孤立存在相互割裂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才是正确的教育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更加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在各种专题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公共意识在小小的新田里播种一颗美的家国情怀的种子,具备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形成创造生活美的意志品质。例如:教学《我们有精神》时,教师在发掘文本内涵之后,可以设计出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精神、团队精神等课件,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结合课件理解即将要探究的教育主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精神在我们的身边是怎样体现的。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课件观看、学生小组讨论以及情境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教育主题具体化的感悟中,懂得爱国主义的表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清理草坪上的白色垃圾、随手关闭水龙头、主动分担家务和班务等等生活中的细节都是爱家、爱国的表现。这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以小见大的观看、讨论的学习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具体生活细节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分析、回答以及具体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时刻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在具体的生活案例中,让学生逐步升华对生活的情感,构建出在生活中只有心灵美和行为美相辅相成,才能缔造美好人生的审美思想。
四、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生活的奋斗目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已经是新的长征路上的主旋律,对21世纪建设者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学生的德育水平关乎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提高。美育不单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需要结合新的德育文本内容,以培养学生奠定正确的人格基础、树立人生理想、具备分辨美丑的能力出发,采取运用生活即教育的学习理念,开展突出教育主题的生活实践和创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等途径入手,抓住一切适合学生发展的契机,渗透美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渗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夏红梅.浅谈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77-78.
[3]陈云芳,陈金凤.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77.
作者简介:
黄荷,贵州省安顺市,贵州省普定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