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琪
[提要] 郑州市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仅仅依靠传统产业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经济战略定位,因此有必要对郑州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郑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郑州;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产业效益
课题项目:郑州市社科联课题:“‘三区一群空间下郑州产业转型研究”(编号:ZSLX2018336)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10日
一、引言
郑州处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属于华中地区,河南省的省会,它在古代有“商都”的美称,现今也有人称之为“绿城”。郑州经济自建国以来取得飞速发展,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3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七。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巨大是郑州的先天优势,郑州不仅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内陆地区的热点投资城市,目前落户郑州的企业中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按照2014~2017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对比各城市竞争力发现,2017年郑州竞争力排名第16位,近5年来排名逐次上升,表明郑州发展有一定的潜力。但是,仍然无缘前十强,中部地区只有武汉上榜,其余城市均在沿海地区。我国当前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郑州市也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郑州经济产业发展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以及巨大挑战。因此,对郑州产业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郑州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郑州产业发展历程
(一)1953~1965年:工业为主的城市。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郑州市由于劳动力市场广阔、作为重要的产棉省份之一,被确定为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城市。1958年以后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国家加大了对郑州的基建投资,达10.3亿元人民币,郑州市由轻工业发展转变为重工和机械工业发展阶段。
(二)1966~1977年:发展停滞时期。1966年以后文革期间,郑州经济发展处于停滞时期。1976年,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严重。十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5.8%,年均增速为历史最低水平。全市工业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仅相当于1970年的水平。
(三)1978~1983年:经济复苏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沿海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此时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1981年,市人大七届五次常委会会议原则通过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家确立郑州为重要铁路枢纽和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四)1984~1994年:第二产业主导城市。1984年,国务院确立郑州为重要铁路枢纽和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七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工业用地,直到20世纪末,郑州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成为了以纺织业为主,轻工、化工、冶金、机械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城市。
(五)1995~2010年: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1995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市打造成具有中原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2000年以来,郑州的商业贸易在国家支持下取得进步,金融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2007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提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致力于郑州市区域条件及自身优势将其打造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六)2011~2020年:国家级现代物流、商贸中心。2010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表明,致力于将郑州市打造成国家交通、通讯枢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同时致力于区域性金融、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大力发展本市优势产业,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要素聚集。依托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業、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能原材料产业。
三、郑州市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一)郑州市产业结构整体趋势。就经济结构来看,郑州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其地区生产总值影响较大。二者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80%以上,而第一产业占比较低。就演变趋势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到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达98.26%,而第一产业在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随时间变化,从1979年的18.72%甚至减少为2017年的不到2%。在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支柱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随经济发展,占比逐渐增加,2015年呈现出赶超第二产业的势头,从2016年开始,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图1)
由此可见,一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收入来源,第一产业的占比较低且逐年减少;另一方面郑州市的产业结构正发生一定变化。农、林、牧、渔业对郑州市的经济影响力越来越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郑州市产业发展核心力量的第二产业正逐渐降低其领导地位,年均增长率低于第三产业,甚至近年来,年增长率低至10%以内,而第三产业在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且其增长率仍维持在15%左右。可见,第三产业正逐渐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郑州市第三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第三产业总体来看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通过对比各行业的产值和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最终选取产值较大、比重较高的十大行业进行分析,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技术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从各行业增加值来看,自2000~2016年各行业产业均不断增加。从增速来看,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较高,达25.38%,其次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20%,批发和零售业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仅为12.6%。
从产业结构来看,这十大行业占第三产业产值的90%左右。其中,2000~2007年,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第三产业产值中合计占比达35%左右。而金融业产值快速增长,逐渐取代批发零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地位,2016年其在第三产业产值中占21.2%。其次,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其占比从2000年的3.49%增长为2016年的11.5%,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0.72%,增长为2016年4.8%。
因此,一方面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郑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上述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表明其对未来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力逐渐减少,而金融业在郑州市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最后,结合各行业内年均增长率来看,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最高,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故而,随着郑州市现行经济发展情况,金融业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将为未来郑州市经济提供主导力量。
四、郑州市产业状况评价
(一)从产业关联度看。目前,郑州市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除了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业服务和金融业以及汽车设备制造和物流业关联度较高之外,其他产业互相融洽的程度较低,产业联系较少,这是郑州产业发展的最大弊端。因此,郑州应该加强产业融合度,促进产业间合作,提升产业效率。
(二)從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看。整体来说,郑州市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近年来,已经形成了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计算机通信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以及金融业等多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受到产业波动的影响较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市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在面对国内外冲击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三)从产业结构效益看。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经济发展很快,产业结构效益较好,这是由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城市竞争力、财政收入及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仍然和其他同一发展阶段的二线城市相比有所差异。因此,郑州市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针对性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依托技术及高科技人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Fisher.A.G.B.Production,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J].Economic Record,1935.1.
[3]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4]王钰.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5]毋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7.1.
[6]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