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干预结合康复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0-03-18 07:21杨晓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满意率下肢营养

杨晓美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吉林吉林 132013)

下肢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老年人和儿童的发生率更高。骨折主要致病因素可概括为3 种,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等[1]。患者发病后,下肢骨结构的连续性部分或完全断裂,在康复阶段无法自由运动或活动,对消化系统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进而可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2-3]。因此,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除了采取常规的康复护理外,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以预防骨折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或降低营养不良的程度。在此背景下,该院选择2019 年1—12月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20 例作为护理对象,将营养护理融入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下肢骨折患者120 例作为护理对象。纳入标准包括:经X 线或者CT 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患者;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年龄≥18 岁。排除标准包括:胃炎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已发生营养不良的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等。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和患者知情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护理组和营养干预组,每组60 例。在康复护理组中,男33 例,女27 例;患者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55.34±6.34)岁;其中12 例患者为踝关节骨折,13 例患者为髌骨骨折,17 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18 例患者为股骨干骨折。在营养干预组中,男35例,女25 例;患者年龄19~71 岁,平均年龄(54.87±6.92)岁;其中11 例患者为踝关节骨折,12 例患者为髌骨骨折,18 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19 例患者为股骨干骨折。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康复护理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术后将患者患肢外展30°,中立位,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可将软枕放置于患者双腿间。当患者病情好转、下肢感觉有所恢复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康复训练,如踝关节屈曲等。在患者疼痛耐受情况下,指导和协助患者患肢做屈伸运动。在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康复活动和训练由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患者每日训练1 次,每次20~30 min。同时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髀关、双膝眼等穴,采取点按等手法进行穴位按摩。每日按摩2 次,每次10 min。

营养干预组在康复护理组基础上,增加营养护理。营养干预分为术前、术后14 d 和术后14~30 d 多个时间段。在术前,指导患者多饮用或食用牛奶、豆浆、蛋类和水果蔬菜等,控制盐的摄入,每日摄入量不得高于6 g。在术后14 d 内,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和鱼虾等,可适当服用钙片;在术后14~30 d,多食用汤类,如猪骨汤和鱼汤等,严格禁烟禁酒。每餐不宜过饱,少食多餐。在患者营养干预的过程中,营养师全程负责监督,当患者出现恶心、便秘或消化不良的情况时,及时调整营养干预方法。

1.3 观察标准

(1)患者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主要检测项目包括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等。(2)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 种,总满意率为前两者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营养干预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康复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比较[(),g/L]

表1 患者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比较[(),g/L]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康复护理组中,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患者人数分别为38 例、15 例和7 例,总满意率为88.33%;在营养干预组中,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患者人数分比为47 例、12 例和1 例,总满意率为98.33%。可见营养干预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康复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导致。直接暴力如撞伤或跌伤等,外力直接作用于下肢骨骼某一部位发生骨折;间接暴力如通过纵向传导和扭转作用等引起;积累性劳损又称疲劳骨折,如当人们长距离步行时,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 骨干容易发生骨折[4-6]。骨折发生后,典型的症状表现为骨折部位变形、肢体无法正常运动和移动时伴有骨擦音等[7]。

在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主要包括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等。对Ⅰ型和Ⅱ型骨折患者,可以选择闭合复位;若患者发生开放性骨折,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和骨折端有异物镶嵌等,则需进行外科手术复位治疗[8]。后者的治疗难度大,相应的护理工作也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成为近年来骨科等科室护理工作的难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临床工作经验。如王慧[9]将快速康复外科的护理方法融入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具体包括围术期保暖、术后镇痛和康复锻炼等,有效降低了患者深静脉血栓和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姚玉娇[10]为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如术后3 d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对患者的髋关节等部位进行被动活动等,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以上护理方法虽然对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但笔者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仍然有部分患者的骨折部位无法顺利愈合,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患者骨折发生后,无法正常的运动和活动,食欲下降、消化系统出现异常,进而可导致营养不良。患者骨折部位在愈合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保障。当营养无法满足机体正常运转时,自然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11]。针对此问题,该院在下肢骨折患者常规康复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护理干预。

营养护理是护士掌握各类食物的营养情况和组合禁忌后,在患者通过饮食无法有效维持自身的营养时(如具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血清白蛋白<30g/L 等),结合患者个人的疾病和营养情况等,向患者提供的一种护理服务。近年来,随着营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和融合,营养护理已经在很多医院广泛开展。该院根据已有的营养护理工作经验,为了进一步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将营养护理细化,即根据患者康复时间段的不同,分为术前、术后14 d 和术后14~30 d多个时间段。每个营养护理时间段的营养干预方法均有所不同,以进一步提高营养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在术前,主要干预的目的是给予患者清淡饮食,降低胃肠道的工作负担;在术后14 d,重点保证患者钙的摄入;在术后14~30 d,通过高蛋白饮食,充分保证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均高于康复护理组;营养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8.33%,高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经营养护理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更为理想,同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更高,建议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满意率下肢营养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不能在满意率百分比上盲目乐观——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评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更重实效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