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03-18 01:05王灿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议程版面吉林

刘 璐,王灿明

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改革大潮席卷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教育家,李吉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经过40年驰而不息的探索,她成功构建了蕴含着实践智慧与时代精神的情境教育体系,成为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和领跑人。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1]。回望情境教育发展历程,李吉林充分肯定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热心记者的发现、支持和赞扬,把我这第一线的教师在南通这个小地方做的事情一下子推到全国去了”[2]。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80—2016年发表在主流媒体上的115 篇情境教育新闻报道(500字以上)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的深刻影响,并提出新闻报道助推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情境教育新闻报道的计量分析

分析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厘清情境教育的发展阶段。根据研究主题的演变,研究者将情境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教学的构建(1978—1996 年)、情境课程的开发(1997—2006年)和情境学习的探究(2007年至今)。基于不同阶段新闻报道的扎根理论分析,我们构建出新闻报道的四个主要因素,分别是版面形式、报道内容、报道权威性和报道频率,并围绕这些因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一)版面形式分析

版面、文字和图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对版面形式的分析可从头版数量、版面空间和新闻图片数量入手。

1.头版数量逐渐增多。头版常常是每份报纸中最有价值的新闻。统计发现,情境教育的新闻报道共出现头版33 次,其中1980—1996 年出现8 次;1997—2006年出现5次;2007—2016年头版次数最多,达到20 次。三个阶段又分别以1995 年、1996年、2007年和2011年为高峰。其中,2011年李吉林获评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新闻报道见诸头版5次,为历年之最。头版频率逐渐增多,表明情境教育得到了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

2.版面空间明显增大。新闻版面空间越大,视觉冲击力就越大。对情境教育的版面空间进行统计,研究者发现,1980—1996 年的版面均值为0.296,1997—2006 年的版面均值为0.537,2007—2016年的版面均值为0.517。方差分析表明,三个阶段的报道版面呈显著差异(p<0.05)(表1)。事后多重比较表明,第二、第三阶段的版面均值显著提高,但第三阶段的均值较第二阶段略有下降,应与该阶段的头版报道数量急剧增加有关,毕竟头版报道版面篇幅有限,强调简洁明快。即便如此,每篇报道的均值依然达到半版以上。版面空间分析表明,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情境教育的新闻价值明显增大。

表1 情境教育新闻报道的版面空间、报道篇数以及作者职称的方差分析

3.新闻图片显著增加。图片是新闻报道中独特的视觉元素,具有提升文字信息价值、强化视觉印象的作用。但并非所有文字稿都配以图片,稿件的新闻价值越大,就越可能配以图片。分析1980—2016年间情境教育报道的图片分布,发现在1980—1996年有7篇报道配以图片,1997—2006年也有7篇报道配以图片,而2007—2016年间却有34篇报道配以图片,接近前两个阶段的5倍,表明第三阶段的情境教育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

(二)报道内容分析

分析情境教育报道内容,研究者发现两个显著变化:一方面,李吉林的形象定位越来越鲜明。人物通讯既是一种榜样表征,也是一种时代表征,人物的形象和评价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不容小觑。分析发现,记者笔下的李吉林形象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形象定位始终保持不断上移的态势。情境教学的构建阶段,她的形象从“小学特级教师”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再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新闻媒体对她的基本定位是特级教师。情境课程的开发阶段,“教育家李吉林”在媒体笔下得到普遍认可。情境学习的探究阶段,新闻媒体对她的基本定位是“儿童教育家”“著名教育家”,2011年李吉林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后,新闻记者常常在称呼“著名教育家”“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同时,又增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称呼。2014年,《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的形式介绍了情境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标志性成果。[3]可见,新闻报道中的李吉林先锋形象越来越鲜明。

另一方面,情境教育的美誉度越来越高。主流媒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就为先进典型的宣传提高了公信力。随着情境教育的不断创新,它从最初被看成一种“有益的尝试”,到被誉为“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再到“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媒体的美誉度越来越高。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结束之后,《中国教师报》发表社论《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评价情境教育为“我国原创的、成熟的教育流派”,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4]。可见,情境教育在媒体报道中是一个逐渐被认可、接受并得到越来越高评价的过程。

(三)报道权威性分析

报道权威性通常受到报道作者权威性影响,其知名度与专业水准常常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往往新闻事件越重大,采访对象越重要,越能得到高水准记者的采访。记者可分为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研究者分别赋值为1、2、3、4分,职称越高,分值越大。研究者意外地发现,三个阶段新闻报道的作者职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2)。为此,笔者专门访问了李吉林。据她本人回忆,历年来采访她的媒体记者职称职务都比较高,最早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韦顺、殷学成,1980年10月他们慕名前来采访,她的人物通讯首次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并由此进入公众视域。[5]此后,她还多次接受了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主任续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袁新文、《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宋晓梦、《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王珺、《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的独家采访。这也揭示出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情境教育的新闻报道从一开始就是高规格的,长篇通讯、深度访谈、跟踪采访屡见不鲜,这也是情境教育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

分析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情境教育新闻报道分布情况,有两个显著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国家级报纸的报道比例高达57.39%,省级报纸的报道占27.83%,而市级报纸的报道仅占14.78%。无论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都有记者对情境教育进行过持续跟踪和深度调查。二是教育专业性报纸的报道占52.17%,综合性报纸的报道占47.82%,各占半壁江山(表2)。由此发现,情境教育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全国,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公众中都有很高知名度。

表2 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情境教育新闻报道分布情况

(四)报道频率分析

精心策划的集中报道最容易形成新闻的“轰动效应”,有助于引导舆论主旋律。研究者对年均报道篇数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三个阶段的情境教育年均报道篇数呈非常显著差异(p<0.01)。多重检验结果也显示,新闻报道篇数在第三阶段增幅最快,特别是2011—2016年的年均报道篇数均高于9篇,其中报道高峰为2012年的17篇,再次表明发展到第三阶段,新闻媒体对情境教育的关注明显增多,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二、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的影响

1.加速情境教育实验推广。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常常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强化学习,并迁移到同一或相似的情境之中。[6]新闻传播加快了受众对教改先锋李吉林的学习,一线教师为情境教育的报道内容、形式和权威性所吸引,通过新闻报道接触情境教育,并通过研讨会、培训会、书刊阅读等渠道学习、领会情境教育思想,成为情境教育的追随者。主流媒体的报道拓展了新闻传播范围,情境教育的种子也被播撒到全国各地。当下情境教育实验已从小学扩展到幼儿园和中学,不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研究和践行情境教育。2016年4月,受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成立“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中心”并开展推广活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亲自担任中心主任,起到了很好的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和辐射引领作用。从扬子江畔的南通到天山脚下的克拉玛依,从美丽冰城哈尔滨到东方之珠香港,情境教育的版图越来越大。

2.推动情境教育理论建构。一篇好的教改报道是对该项目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也是对教改特色的鲜明呈现和规律性把握。1978年以后,李吉林的教改重点是通过情境创设改革作文和识字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1980年9月,《光明日报》记者王劲松发表题为《李吉林和情境教学法》的长篇通讯,首次将其改革概括为“情境教学法”,揭示了情境教学的意义与方向,照亮了她的教改之路。从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情境教学的创设手段和特点概括,还是情境课程的网络构建和资源开发,乃至情境学习的原理架构和操作模式,情境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现新闻记者的身影,他们以其职业的敏感性提示情境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与关键点,李吉林则凭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丰富教育思想体系,使它保持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新闻记者的长期追踪与关注,使他们不仅成为情境教育探索的见证者,而且成为情境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促进情境教育学派生成。这些年来,主流媒体密切关注情境教育的发展动向,刊登情境教育的研究成果,搭建情境教育与广大读者的交流平台,使情境教育走进越来越多教育学者的视野,特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卓晴君、朱小蔓、田慧生,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王策三、裴娣娜,华东师范大学的刘佛年、杜殿坤、任友群,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焕庭、鲁洁、吴康宁等知名学者的真诚关怀和专业评述,加之吴刚、裴新宁、王美、杨九俊、郝京华、叶水涛、严清、李庆明等中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支学科较为齐全、阵容十分庞大的学术共同体。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江苏省教育学会情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南通市教育学会情境教育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标志着情境教育研究迈入发展的鼎盛期。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报刊社等单位先后发起召开三届研讨会,包括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以及情境教育国际论坛,200多名中外学者宣读论文,发表演讲,情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德育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等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日臻成熟的全新气象。国际论坛结束后,这些论文被汇编为《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学派研究》一书出版,由著名学者顾明远担任主编,使情境教育实现了“从流派向学派的跃迁”[7]。

(二)新闻报道影响情境教育发展的机制

情境教育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教改探索,由于契合全球教育改革潮流和中国素质教育发展方向而不断壮大,但新闻报道对提升情境教育的美誉度、扩大情境教育的影响力、提高情境教育的公信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社会感染、角色期待和叠加效应是新闻报道影响情境教育发展的主要机制。

1.社会感染。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还是股票投资中的交易,我们往往喜欢“随大流”。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认为,当众人都显示出相同的想法或者行为时,其想法或行为就会相互作用,产生社会感染力。[8]由于精选实例、注重细节,又善于进行版面编排和标题制作,加之新闻图片的巧妙配合,使得新闻传播比学术传播、行政传播更具社会感染力,容易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和关注。一方面,新闻报道客观描述情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创新,吸引了许多一线教师践行情境教育。比如,天津市静海区实验小学靳淑梅老师就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李吉林矢志不渝的教改事迹,立志“做一个像李老师一样的人”,潜心研习情境教育并付诸于实践,三次摘得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准确诠释情境教育的思想与理论创新,也引导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情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先后派出多支科研团队和研究生访问李吉林,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创造学、学习科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切入情境教育研究,有效拓展情境教育的理论深度。

2.角色期待。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个体领会到他人对自身行为的期待时,更有助于个体实现这种期待。[9]在新闻采访中,李吉林感受到记者与读者的期待,这种期待使她的成就动机得到满足,也强化了她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她醉心教改的动力源泉。“十年浩劫”结束之后,百废待兴,启动基层教改很难,推进更难。新华社记者韦顺、殷学成采访结束后说:“有什么困难,请与我们联系。”尽管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却传达出一名国家级媒体记者的期待和鼓励,让她倍感温暖,终生铭记。《人民日报》头版以《用心血催开智慧花朵的李吉林》为题报道了她的教改实验后,收到了各地教师的来信,报社将所有来信都转送李吉林,通过回复读者来信,也拓展了研究思路,澄清了模糊认识。因此,与其说新闻记者是情境教育的旁观者,毋宁说是情境教育的助威团,正是他们的关注不断鼓舞着李吉林和她的团队积极探索,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砥砺前行。

3.叠加效应。李吉林温文尔雅,虚怀若谷,而她的情境教育却如同空谷足音,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过去的36年中,情境教育报道33次出现在头版,28次以整版形式推出,《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数次开设情境教育专栏,“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典范”“中国特色的原创教育思想体系”以及“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等专家评价为其他媒体反复引用,并广泛传播。新闻的轰动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他们又协同有关报社策划系列报道,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加快了情境教育区域推进的进程。目前,江苏如东县、甘肃兰州市和新疆克拉玛依市已建成全国情境教育实验区,南通市教育局也在该市遴选了67所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和实验幼儿园,形成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梳理情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新闻传播、学术传播与行政传播为情境教育推广的三大路径,其中媒体记者长期关注,及时报道情境教育发展动态,新闻传播主要发挥着倡导作用;有关高校、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院所开展了大量的情境教育研究,仅2008年以来就发表了3,367篇论文,学术传播发挥了指导作用;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出台推广方案,不断改进和加强推广工作,行政传播发挥主导作用。难能可贵的是,这三大路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了情境教育的蓬勃发展。新闻报道对情境教育发展确实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不宜过度放大。

三、新闻报道助推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教改典型报道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必须切实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首先要选准教改先进典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向先进典型学习,就因为他们立足本岗,创先争优,集中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李吉林正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教改典型,挖透其先进事迹,有利于弘扬主旋律,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改热情。其次要跟踪报道教改新闻。教改新闻贵在求真,报道平面的、局部的和静态的真实并不难,难的是报道立体的、全面的和动态的真实,解决该难题的出路就是跟踪采访,通过长期关注和深入调研推出“系列报道”。最后要巧妙发挥专家解读的作用。情境教育报道的专家解读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嵌入型,其主体是新闻报道,记者将专家解读有机融入报道内容之中,使之成为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组合型,主要体现为新闻报道+专家解读,记者采写的报道独立成文,再约请相关学者写一篇或多篇独立评论;三是链接型,主要是在记者采写的报道之后,附录2~3名相关学者的新闻解读段落。实践证明,组合型、链接型报道由于内容真实、位置醒目而更受到读者关注,新闻采编可更多地考虑这两种类型。

(二)优化媒体议程设置

美国传播学家麦考姆斯发现,如果媒体反复推送同类新闻,公众就会意识到这一议题的重要性,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相应领域。他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媒体的议程设置。[10]基于议程设置理论,可优化媒体议程设置。一要准确设置议程框架。议程框架就是教改新闻基调和中心议题,媒体常常以此去筛选素材,架构新闻,解释事件,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由于教改理念不同,目标和方法各异,其新闻的议程框架应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切勿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二要有机整合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并非单一的媒体议程,它还包含着政策议程和公众议程,如果三者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乃至对立,就很难制造、引导和控制舆论。这就要求政府新闻办公室聆听时代声音,追踪学术前沿,聚焦教改热点,合理设置政策议程,切实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三要恰当设置属性议程。近年来,基层教改层出不穷,但不少项目往往“昙花一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闻议程设置属于客体议程设置而非属性议程设置,企求通过一次新闻推送就能解决传播问题,而不做更深入的跟踪报道,这就很难将媒介议程真正转变为公众议程。因而,培植情境教育这样的教改“常青树”,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对这些教改项目“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组织教研部门的有关专家和媒体记者共同挖掘其价值,提炼其特色,发现其生长点,共谋其永续发展。

(三)构建共建共享模式

“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要写出贴近教改、生动鲜活的教改新闻,就必须深入基层。针对地方记者站面临的编制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应努力构建共建共享模式。一是平台共建。记者要主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就必须深入学校,广交朋友,聘请基层学校的宣传骨干和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为通讯员,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来弥补记者站的短板。二是资源共享。在后大众传媒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资源共享显得尤其重要。这里的共享既包括记者站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资源共享,也包括不同媒体记者站之间的资源共享,只有建立纵横交贯的新闻网,才能让记者在教改天地中纵横驰骋,写出“为教改鼓与呼”的好新闻。三是合作共赢。2017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社协同中国教育学会、德国Springer出版集团等单位主办“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和国内的52名著名学者汇聚南通,在全球语境中畅谈情境学习范式构建问题,《中国教育报》以整版篇幅配发编者按、图片以及王湛、朱永新、陶西平的新闻解读,刊发李吉林所作的主旨报告,各路传媒竞相报道,实现了学术研究、教育改革与新闻报道的互利共赢。这也启示我们,新闻记者不应消极等待,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介入到新闻事件之中,有效发挥媒体的引导、协调和整合功能。

猜你喜欢
议程版面吉林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吉林卷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会面议程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