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2020-03-18 03:23万营娜余晓宜
山西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庭院书院园林

万营娜 余晓宜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1 概述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位于西安府治东南,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63号,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距今400多年,现存有庞大的古建筑群及绿意葱葱的古树名木,地处闹市虽临近俗却门掩无哗,建筑布局礼乐相承、动静相宜,园林意境融情入境、史境相通,是地方珍贵的历史园林资源。我国古代园林具有鲜明的个性,意境涵蕴之深广,园林物质空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1]。关中书院造园活动发生在中国园林技艺的成熟阶段,园林空间充满自然与文化的灵气,是教育环境的典范。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园林营造的创造性经验,史诗意境赋予空间的生命力,是书院园林不可或缺的灵魂。在当今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共建的重要时期,对关中书院园林空间特征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书院园林空间的生态智慧

2.1 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是组成景观空间和形成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2]。关中书院形成和发展于明清时期,距今历时400多年,拥有了比较稳定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形成了外部统一、内部稳定的景观物质空间。书院建筑图式类型单一,组合稳定,绿化和山水图式产生变化,较为自由。从单体建筑到组合建筑庭院,从植物庭院和山水庭院空间,都表现出空间多尺度、多层次的嵌套关系,在关中书院内具体表现为渗透的庭院空间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园林生态空间要素构成

2.2 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是景观生态功能性、特征性和在时间尺度上发展演变的表达载体[2]。书院园林空间内部功能区的分化经由不同年代修建、扩建衍生的时空上的生成演化,这种互相影响的互化性显示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和运动规律,反映了生态平衡与稳定和谐的思想[3]。

明清书院内部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具有相应明确的功能分区,至近现代讲学区缩小,区划改变,部分演变为祭祀和办公职能,生活区演变为教学区。祭祀区增大,生活区消失。空间行为变化,动静空间流动,整体依然可学、可居、可游、可赏。空间中季相、时分和气象因子组成的纵向流动的天时之美宜与横向展开的园林美物质性构建要素:建筑、山水、花木交相为用,共成其美[4]。书院园林空间构建出适应气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低维护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见表2)。

表2 园林生态空间格局特征

2.3 空间过程

空间过程是景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延续的实现途径[2]。关中书院以“礼”为中轴线依次布置牌坊、二门、三门、允执堂、精一堂,形成4个布局严谨的建筑庭院。在庭院内理水筑山植以花木,以“乐”的风姿营造舒缓室外空间。“礼乐”形式的布局为实现局部小气候、水土调节等自然生态功能的发挥在时间尺度上提供了条件。在空间组织上“礼乐”模式将儒士居住、学习的模式连接为一个整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文生态系统,使内部空间在各种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下维持生境的稳定。

2.4 景观感知

景观感知是从人类需求出发对景观空间现状与发展,拥有了较为稳定的构成要素组成,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形成了外部统一、内部稳定的景观物质空间[2]。书院园林空间的塑造,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建设群居读书环境的智慧集成。揭示了协调园林要素之间关系的生态智慧。现代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书院在追求文人意境的人文生态环境中,探索天人关系,模拟自然生态的山水。力求人工之力的建筑与自然要素的树木、山石相和谐,逐渐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境启心、因境成景”[5]的生态智慧。

3 关中书院园林空间的叙事性表达

古代建筑庭院空间采用“散点布局”的组织方式,既独立成章又彼此相互连属,在每一独立的部分内部都有其趣味追求与顿悟于当下的文化精神[6]。关中书院园林景观空间学、行、居、游的入境体验式动态空间形成步移景异的线型景观结构。景观空间序列在景观叙事情节上可以看作是展示一系列景观环境的叙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空间充当着起点、发展、高潮等故事段落,景观元素对比和时间安排是表现各个空间角色与联系的手段[7]。

3.1 起点

洛赫(Motloch)认为,人在户外空间中的行为是不断寻找目标的过程[8]。人的潜意识将环境特征明确的感官路标作为前进目标,并在记忆中存留下这些目标的空间特征[9]。牌坊作为庄重场合的正门,是中国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门类。书院入口后退书院门步行街立牌坊为大门,上题匾大书“关中书院”四字,左右各小匾,各书“崇文”“尚德”二字,是书院标志性的起点。院内墙上东、西照壁上各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昭示了园林空间的主题,引发人内心对书院环境的琢磨。

3.2 发展

在景观序列的演进中,以突然变化的显著性景观标识空间,以逐渐变化的景观构成空间,运用元素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比使用空间产生发展的联系。由正南三门、正北仪门、东西厢房围合二进庭院,建筑檐廊与花架构成半室外空间,乔木、爬藤植物、花灌木在庭院上、中、下部形成丰富的层次,削弱了庭院的局促感,中和建筑的严谨性。较第一空间透漏出幽静、轻松的气氛,具有室外课堂、开放讲学、辩论自由书院讲学文化意味。

3.3 高潮

历史和文化的隐喻,衍生出时间概念,使审美主体的心理过程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3]。第三进庭院正南是讲堂,堂前立雕像,古树苍劲挺拔,庭院东西是单面空廊下诗文以叙渊源。又接庭院出入,有“四檩廊罩式垂花门”,门上题匾“进贤”“知行”“厚归”。庭院南北取中,东西正对各建二层六角亭,东向亭内挂钟,题名“醒钟”、西向亭内挂鼓,题名“暮鼓”。丰富的建筑形式、浓郁诗文气息、特置的灌木花卉及室外家具布置赋予了空间景面文心的效果,使体验者能够将不同历史阶段和层次的文化信息叠加,通过空间暗含线索的非线性的叙事性景观游览的安排,与历史诗文之境界达到物我交融的意境,获得书院园林四时烂漫、百年沧桑之境的丰富体验。

3.4 结尾

独立成篇之外又相互照应,为彼此增加了无穷的趣味。“泽园”始建于清代,位于讲堂之后独立成院,以“精一堂”为主建筑,东西厢房数楹。泽园筑矮墙开月门,墙上花窗装折喜鹊、梅花、仙鹤、兰草、孔雀等元素,环境清幽。泽园承担祭祀功能,供奉和纪念学派宗师和建院功臣,正所谓“顾书院之建,必崇祀先贤,以正学统”,具有纪念缅怀、展示学统渊源,为学子们树立一个仿效、亲近的榜样[10]。静谧、神圣的空间特点,沉淀为一种场所精神和历史记忆,使人顿悟于当下。

4 结语

关中书院是我国遗存不多,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园林。在设计理论、生态理论、审美志趣的框架下,展开对园林空间的人文生态和叙事性表达的探索,其核心是空间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逐渐丰富完善的人文精神。只有人文价值统御的空间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本文以风景园林视角对其空间构成理论实践方法论进行探讨,有待对书院教育影响深刻的关学做深入的研究,把握空间衍生的哲学基础,将在进一步研究中逐步展开。

猜你喜欢
庭院书院园林
朵云书院黄岩店
回到庭院
江南书院
清代园林初探
庭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庭院中的童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