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纺织服饰灯笼纹

2020-03-18 02:24贾玺增崔闯
服装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五谷丰登灯笼葫芦

贾玺增, 崔闯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灯笼纹是以灯景为题材的主题装饰纹样。它的起源和演变与传统的元宵观灯习俗密切相关。隋唐时期,随着灯节活动的日益盛大,灯笼纹也逐渐显现;宋元时期,灯笼纹日趋流行;明清时期,灯笼纹与谷穗、蜜蜂、龙凤等诸多元素组合在一起,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品、服饰和配饰中,传递出祈求平安、吉祥、丰收、天下喜乐等美好期盼。除了照明之外,人们将不同的形制、文字、图案和灯笼的基本造型搭配组合,孕育出丰富多变、构思精巧、装饰华丽、寓意丰富的灯笼纹。

1 灯笼纹的基本概念

1.1 灯笼与灯会

中国古人以火照明,为了防风,发明了灯笼。《资治通鉴》记载,南朝皇帝之阴室“床头有土障,壁上挂葛灯笼,麻蝇拂”[1]。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以纱葛或纸为笼、燃烛为灯的灯笼。灯笼的出现是元宵观灯活动兴起的前提。在南北朝时期,元宵观灯渐成风俗[2];到了隋朝,元宵灯俗日益盛行。隋炀帝大业六年时,“春,正月……毕集洛阳……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自是岁以为常”[3]。唐代中期,正月十五观灯的民间风俗已颇受欢迎,《古今岁时杂咏》卷七上元部收录了唐代的灯诗,如卢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张萧远《观灯》:“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等。北宋干德年间,燃灯的时日增加到了5晚,从正月十四至十八,元宵赏灯活动更为热闹[4]。到了南宋,元宵节成了极为盛大的全民活动(见图1),上至帝王、嫔妃、文武官员,下至庶民,参与活动的有“数千百队”之多,“连亘十余里”,场面之盛可以想见,“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5]。随着唐宋时期元宵节灯俗的逐渐兴盛,彩灯的制作也开始进入盛世,样式精巧,意蕴丰富。

图1 宋代元夕节夜晚燃灯的街景Fig.1 Street view of lantern festival in Song Dynasty

明永乐七年,官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6],是历代最长的灯节,也成为一种大众化、群众性的节日。明代燃灯时间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彩灯制作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元宵花灯的种类、造型和形式呈现出丰富的变化[7]。清朝延续了前人上元观灯的惯例,宫中悬挂各式宫灯,如铜框玻璃彩绘圆式挂灯(见图2)、玻璃寿字六角挂灯(见图3)、画珐琅玻璃大吉葫芦挂灯(见图4)[8],且乾隆帝每到灯节还写灯词。灯节期间“正月十日至十六日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名曰灯市……十四日夜试灯、十五正灯、十六日罢灯”“其聚如萤散如星”[9]盛况不衰。

图2 清代铜框玻璃彩绘圆式花灯Fig.2 Copper framed glass colored globe lantern in Qing Dynasty

图3 清代玻璃寿字六角挂灯 Fig.3 Hexagonal glass lanterns with longevity characters in Qing Dynasty

图4 清代画珐琅玻璃大吉葫芦挂灯Fig.4 Auspicious gourd lantern with enamel glass in Qing Dynasty

时至今日,灯笼依旧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丰厚的人文寄托。旧时学堂学期伊始,弟子们会携一盏灯笼,恭敬地请先生点亮,以此借寓弟子们的前程光明。在福建闽南语里“灯”的发音和“丁”相近,人们在婚礼挂灯笼,取其光明吉祥、人丁兴旺、挂灯添丁之意。此外,大年三十夜,悬挂一盏点亮的大红灯笼,一直到大年初一的早晨,象征着人们辞旧迎新、恭贺新春。

1.2 灯笼纹

“灯笼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灯笼纹妆花缎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灯笼纹是以灯笼为主题的纹样,灯笼纹也称“庆丰收”“天下乐”,明代古籍有载:“孟氏在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安欣、天下乐、鹏围、宜男、实界地、方胜、狮圆、象眼、八塔韵、铁梗衰荷。”[10]可见“天下乐”被列为明代十样锦纹样之一,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张灯结彩、普天欢庆[11],因此灯笼纹织锦被称为“灯笼锦”“天下乐锦”[12]“天下乐晕锦”。《宋史》载“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13];庆历四年册元昊为夏国主,“册以漆书竹简,……褾用天下乐晕锦”[14];金朝制度多沿两宋,“臣下朝服凡导驾及行大礼文武百官皆服之正一品……天下乐晕锦玉环绶一”[15];民国也有“天下乐锦帐”[16]的记载。

图5 清代“灯笼锦”Fig.5 Lantern brocade of Qing Dynasty

图6 清代道光杏黄色地云团凤灯笼纹妆花缎 Fig.6 Apricot background silk with cloud, phoenix and lantern patterns in Daogua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政府大多重视农桑,因为收成好坏往往影响到人民生活和政权稳定。在各种各样的祝颂、祈福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们最美好的期盼。人们将灯笼设置于图案的核心或主体,在其旁搭配谷穗等农作物,图形周围(或其间)穿梭着蜜蜂,以此巧借汉字的谐音,“灯”谐音“登”,“蜂”谐音“丰”,隐喻五谷丰登,这类灯笼纹样又称被“庆丰年锦”[17]。“庆丰年锦”图案庄重大方,常穿插流苏或锦纹装饰,富丽多彩,且寓意喜庆,渐渐为人们所喜爱。

2 灯笼纹历史源起

在现存考古实物中,灯笼纹首见于辽代夹缬[18]。在宋代至明代文献中,对“灯笼锦”和“天下乐锦”均有记述,如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所谓灯笼锦者帝亦怪问妃……”[19]金代张玮《大金集礼》载:“朱丝络网,天下乐锦,络带各二碖石……”[20]元代费着《蜀锦谱》载:“蜀以锦擅名天下……官吿锦四百疋花样……葵花锦、八答晕锦……天下乐锦……”[12]明代徐一夔《明集礼》载:“以天下乐锦装褾国朝册……”[21]

明代灯景式样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如龙灯、走马灯、宫灯、鳌山、灯树等。皇宫大内的宫灯更为华丽精巧[22],与宫灯相呼应的是灯笼锦或灯景纹。元宵节夜晚,“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灯市至十六日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23],民众夜游赏灯,灯笼纹正好呼应了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

清代则多以五谷丰登记述灯笼纹样,《国朝宫史》中载:“贵妃……彩帨:以绿色绸为之,绣五谷丰登。”[2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嘉庆石青缂丝八团灯笼纹绵褂如图7所示。图7中服饰为石青色,其上装饰了由双色捻金线缂丝织就的八团灯笼纹,灯笼纹遍及锦面周身,灯笼里还装饰有海屋添筹、红蓼寿石等,在灯笼纹两侧还分别绣饰谷穗,衣物上的黄签载“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收造办处呈览石青缂丝八团花有水棉褂”。在下幅部分还织有蝙蝠、灵芝、水仙、寿石、牡丹及八宝立水等,有添福添寿、灵仙祝寿和富贵长生等美好、吉祥的寓意。

图7 清嘉庆石青缂丝八团灯笼纹绵褂Fig.7 A aquamarine cotton gown with eight lanterns of Kesi in Jiaqi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3 纺织品灯笼纹构成形式

3.1 主体构成

灯笼纹是以不同造型的灯笼为主体,如吉祥葫芦形、腊梅花朵形、莲荷形、金银锭形、寿字形、如意头形、八边形、芙蓉形、绣球形、玉楼形、六边形、花瓶形等,其实物如五谷丰登龙纹灯景补(见图 8[25])、红地灯笼纹织锦(见图 9[18])、茶青地五谷丰登寿字灯笼缎(见图 10[26])和金地缂丝灯笼侍女袍料(见图11[27])等。

图8 五谷丰登龙纹灯景补Fig.8 Mandarin square of Wugu Fengdeng and dragon pattern

图9 红地灯笼纹织锦 Fig.9 Red background brocade with lantern pattern

图10 茶青地五谷丰登寿字灯笼缎 Fig.10 Tea green lantern satin with the pattern of Wugu Fengdeng and Longevity

图11 金地缂丝灯笼侍女纹袍料Fig.11 Gold Kesi robe material with lanterns and maid patterns

明代晚期,流行葫芦形宫灯。《明宫史》记载:“年节则大吉葫芦万年吉庆,元宵则灯笼,端午则天师,中秋则月兔……”[28]可见,灯笼是元宵节的应景纹样,新年则是以葫芦为应景纹样。但因新年之后便是元宵节,且中国传统有“不出元宵还是年”的俗例,两个节日的应景纹样自然而然地组合在一起,“葫芦灯笼”纹在这一时期颇为流行。明代葫芦灯笼纹织物如图 12所示。图12中灯笼纹就是把灯笼宝盖下的灯球替换为葫芦。葫芦内还会装饰“寿”“安”等文字,表达福寿安康的祈愿,或装饰戟、玉磬等玉器,以表吉庆之意。

图 12 明代葫芦灯笼纹织物Fig.12 Cucurbit lantern fabric in Ming Dynasty

葫芦灯的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年间的香色暗花纱平金灯笼折枝花蝶纹女帔(见图13)上的葫芦灯与与明袍料(见图14)[29]上的葫芦灯造型大体一致,不同的是清代葫芦灯内的图案充实满密、宝盖上云钩数多且纤细、葫芦下的驿铃换成了流苏。由此可知明清葫芦灯纹的延续性,也可见清代纹样对细节的苛求。图13中女帔采用香色绣暗花纱料,周身绣有12团灯笼纹,共可分为6种:前胸与后背绣的是龙首莲花盖长寿八角形灯笼纹;两袖前部为凤头莲花盖灵芝形圆灯笼纹;两袖后部为凤头莲花盖六角形灯笼纹;两侧肩部为了凤头莲花团寿圆形灯笼纹;下摆前部为勾藤莲花盖莲花八角形灯笼纹;下摆后部是勾藤莲花盖葫芦形灯笼纹。此6部位各不相同,相同部位前后亦不相同,可谓是方寸之间灯笼纹之大观也。

图 13 清康熙香色暗花纱平金灯笼折枝花蝶纹女帔Fig.13 Amber shawls with lanterns, branches and butterflies patterns in the Kangx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图14 明代金地缂丝葫芦灯笼仕女纹袍料局部 Fig.14 Par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golden Kesi robe with the patterns of Cucurbit lantern and lady in Ming Dynasty

从清代宫廷的实物来看,灯笼纹的主体有丰富的纹样元素:金银锭、如意等宝物形,绣球、花瓶、玉楼等器物形,八角、六边、寿字等几何文字形。灯笼纹元素丰富的纹样造型和形式多样的配组,使其在同一主题下富于多种变化。清初的灯笼锦与明灯笼锦十分相似,沈从文先生在《介绍几片清初的花锦》一文中所记载的锦缎[30],表现出从宋到明清灯笼纹样的传承关系。随着清代华美风格的逐步确立,灯笼锦表现手法有所转变,其锦色鲜艳明快,图案偏向富丽纤秀。清初的灯笼锦更注重仿古,展现出宋代的纹样特质;清中期以后则效仿汉唐,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对比明清两代灯笼锦的纹样可以发现,明代灯笼纹较深沉,常带有男性的沉稳;而清代的灯笼纹则华丽秀美,显露出些许女性的娇柔。

3.2 辅助元素

明代宫廷皇家应景服饰上的灯景补子中,有代表性的补子图案是龙、蟒纹相配。澳大利亚私人收藏品明代万历孔雀羽洒线绣升龙灯笼纹元宵圆补如图15所示。图15中圆补长31 cm,宽32 cm,整个圆补图案的底部是盘金绣的1条三爪蟒,蟒身蟠曲,蟒嘴大张,双目向上瞪圆,在三爪蟒上方的中部和两侧共有3个灯笼纹样,中部稍大的灯笼为球路纹灯。球路纹又称“球露纹”,以一大圆为一个单位中心组成主题图案,上下左右和四角配以若干小圆,圆圆相套相连,向四周循环发展,组成四方连续纹样,并在大圆小圆中间配以鸟兽或几何纹。球路纹是唐联珠、团花图案的发展变形。圆补左右两侧稍小的为红灯笼,祥云、江崖海水俱全。明万历刺绣龙纹灯笼纹圆补如图16所示[31]。图16中圆补将“二龙戏珠”“双龙观灯”组合为主体纹样,位于圆补中部的灯笼纹样造型繁复精致,在灯架顶部饰有宝珠,灯身遍绣吉祥寓意的图纹,底部坠饰莲花,两侧垂吊精巧细密的璎珞、飘带和杂宝,并用花草、云纹补饰其余空间,热烈饱满,构图精巧,是明代典型元宵应景补子。

图15 明万历孔雀羽洒线绣升龙灯笼纹元宵圆补Fig.15 Lantern Festival mandarin square with dragon and lantern patterns embroidered with peacock feather thread in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图16 明万历刺绣龙纹灯笼纹圆补Fig.16 Embroidery mandarin square with dragon pattern and lantern pattern in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清代的灯笼纹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总体来看,清初至康熙年间多仿宋,乾隆年间又喜仿汉、唐[27]。清乾隆石青缎绣灯笼花卉纹大坎肩如图17所示[32]。图17中灯笼提系为4条凤首金钩,提系下软迭3层伞盖,盖下系宫灯,灯下挂奔马、坠流苏,内侧的两条金钩凤口各含一串璎珞,自上而下分别缀磬,磬下璎珞连小葫芦、芭蕉扇,扇下挂一如意头,如意又缀驿铃3枚,磬外端坠飞鹤,外侧的两条金钩凤首各挂玉磬飘带,飘带细长绵柔,错落而飞,带风而起。

图17 清乾隆石青缎绣灯笼花卉纹大坎肩Fig.17 A large waistcoat with lanterns and flowers patterns on a blue satin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清代盘金彩绣灯笼纹绣品如图 18所示。灯笼顶部设有华盖,主体灯笼华盖顶部用捻金线和孔雀羽线绣制而成,华盖的周沿则巧妙地由四盘金龙昂首衔挂起长条流苏,自然垂落,琳琅满目。主体灯笼的底部绣着荷花,荷花以五彩丝线绣成,纤柔飘逸,荷花两侧延伸出金色的藤蔓,配色沉稳典雅。形式多样的杂宝坠挂在流苏上,层叠错落而下,无尽华美。中部的灯笼主体用闪亮的金线盘出层层轮廓,两只口衔葫芦绶带的仙鹤置于灯笼中央,表达了赐福接福等美好寓意。主体灯笼两侧还衬有两对纹饰相异的小灯笼纹,也均采用金线等绣制,丝毫未减人工物力,且用淡雅精细的深浅两色蓝丝线满打籽填绣其余空间,精巧华美,令人叹为观止。

图18 清代盘金彩绣灯笼纹Fig.18 Gold thread and colored embroidered fabric with lantern pattern in Qing Dynasty

通过对上述典型明清灯笼纹实物梳理可以看出,明清灯笼纹的主要纹样既有单个艺术化的灯笼纹样,又有灯笼元素的景观纹样;这些灯笼的种类繁多,整体造型也各具特色;灯笼纹饰中除了灯笼元素外,还包括极其丰富的辅助元素或纹样,如人文动物、现实动物、文字年号、自然气象、植物、花卉、人物及宗教元素和器物纹样等,形态万千、包罗万象。明清灯笼纹的主要构成元素见表1。

表1 明清灯笼纹的主要构成元素

3.3 灯笼纹与其他纹样(元素)组合的主要表现形式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明清时期运用织物纹样的组合表达吉祥寓意的形式已非常成熟,灯笼纹是吉祥纹样的代表之一。在明清时期,由灯笼纹作为纹样主体的灯笼锦衍生出百余种不同的纹样制式。这些灯笼纹织物以斜纹纬锦和妆花缎居多,在整体的纹样布局上也多以四方连续式规律排布或散点式满地陈设,图案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意象美与精巧的造型美。

分析应用灯笼纹的遗存实物可以看出,灯笼纹和其他元素、纹样的组合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33]。

1)富含吉祥寓意的纹样加饰在灯笼主体纹样外。绿地八团灯笼纹吉服袍如图19所示。图19中吉服袍的纹样是此类形式的代表,纹样主体是五色丝线织绣的灯笼景八团,在灯笼的周围又加饰以牡丹花、菊花、蝙蝠和卷草等吉祥纹样。吉服袍的两袖及襟边是以石青色缎为面,同样以牡丹花纹、菊花纹、蝙蝠纹和卷草纹围绕着宫灯为饰;袍服的下摆则有海水江崖纹,在江崖之上还绣有珊瑚。

图19 绿地八团灯笼纹吉服袍Fig.19 Auspicious robes with green background and eight lanterns

清代红色绸绣五谷丰登纹彩帨如图20所示。图20中彩帨同样以灯笼纹为主体纹样,细部装饰红蝠、盘长、绶带、磬、如意云头、夔龙、灵芝、水仙等纹样,有福寿万代、喜庆如意、芝仙祝寿等诸多寓意[25]。

图20 清代红色绸绣五谷丰登纹彩帨Fig.20 Colorful silk with Wugu Fengdeng lantern pattern in Qing Dynasty

2)具有吉祥意蕴的纹样或元素与灯笼纹组合。葫芦纹样和灯笼纹样结合构成的“福禄吉庆灯”纹样;灯笼纹样旁垂挂流苏,流苏坠饰双鱼纹样,构成精巧华美的“金玉满堂灯”;灯笼纹样加饰八宝流苏,则构成了“八宝吉庆灯”。灯壁之上悬挂连珠璎珞,则蕴含珠联璧合之意;装饰谷穗、蜜蜂,则有谐音五谷丰登的期盼;有的灯笼纹另悬挂有点翠镀金银钱和几串精巧的杂配,含有招财进宝和多子多福的祈愿。借助隽美的事物,表达美好的情感,寓吉祥意蕴于吉祥物象的造型方法,使得灯笼纹样成为一种主题突出、造型丰富,既有形式美感又颇具意蕴的视觉与文化符号,它将创作者的情绪和思想展现其中,并让人在应景时节得到一个好彩头。

3)灯笼纹样中巧妙添注吉祥寓意的几何文字。例如“寿字灯”“富贵灯”“双喜灯” 等,将造型富于变化的文字元素饰于灯笼上,醒目突出。有的灯笼纹还在流苏中悬挂杂宝,其间织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寿无疆” 等祝颂的吉祥语,简单直接地传递宫廷官吏和民间百姓的内心祈愿,率真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灯笼纹的主要应用形式

4.1 灯笼纹在织物中的应用

灯笼纹在构图上充盈完满,纹饰细节精巧细密,色彩端庄华美,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宋时,灯笼锦的品质较高且十分名贵,“文彦慱以灯笼锦媚贵妃,致宰相贬英州……”[34]足见其奢侈贵重。《齐东野语》中有载:“会德寿宫市蜀灯笼锦,诏求之,不获。”[35]可见,南宋时皇家想要获得灯笼纹锦也并非易事。

明清时期灯笼纹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从现存实物和文献资料来看,灯笼纹常用于灯景补子、吉服、便服、配饰(帽、荷包、彩帨、袜)、家居陈设(坐卧垫面、家具披盖、地毯)、经书装裱等。灯笼纹在织物中的应用见表2。[25][36-38]

明代元宵时节的燃灯、赏灯风俗亦盛,其应景纹样自然非灯笼纹莫属,元宵节的灯笼纹服饰又称作“灯服”[28]。《酌中志》记载:“自年前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39]补子是官家贵人在前胸、后背或两肩处装饰的图案,呈圆形或方形,可用于区别身份、等级。明代遗存的各类灯笼纹织物并不少见,图案也大都取自现实的灯笼造型。由实物和相关记载可知,应景题材的节日补子,并非都体现穿着者的不同身份或等级高低[32],至少灯笼补在明代已经成为内臣宫眷在元宵时节皆可穿着且倍受欢迎的应景服饰纹样,但帝王的灯景补除了灯笼纹以外还加龙纹装,具体如图 21所示。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文件》也记录“正月十四日起拴五谷丰登荷包三天”,说明饰灯笼纹是自宋明以来的吉服应景装饰传统[40]。

表2 灯笼纹在织物中的应用

图21 明万历年间正红地刺绣卍寿葫芦灯景龙纹补子 Fig.21 Red mandarin square with patterns of gourd lanterns, dragons. 卍and longevity in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清代宫廷服饰开始有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划分,而吉服也在当时正式成为清朝宫廷冠服制度的一个专列门类。清代皇帝、皇后等在隆重的节日、宴会以及重要的皇家祭祀活动等仪式时,都要着吉服[33]。灯笼纹作为清代宫廷元宵节期间的应景吉服纹饰,因此元宵节前后3日的吉服会特别以灯笼纹(五谷丰登)为饰,香色缎绣五彩八团灯笼纹夹吉服袍如图 22所示。

图22 清乾隆香色缎绣五彩八团灯笼纹夹吉服袍Fig.22 Amber Satin Embroidered auspicious robe with eight colorful lantern patterns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清代宫廷的便服是清代宫廷服饰中形式变化最大、花色最为多样、款式最为丰富、工艺最为复杂、穿用场合最多的服饰系列。清代便服所饰的主要是传统吉祥纹样[33],灯笼纹锦缎也是便服使用的面料之一。清道光杏黄色地云团凤灯笼纹妆花缎(见图6),花纹图案以团凤纹、灯笼纹为主,间以五色祥云和杂宝,使用十几种彩线纹纬,质地厚实,织造工艺复杂精湛[33]。

灯笼纹还可用在不同的服装配饰中,主要有彩帨、香囊、帽、袜等。彩帨通常是以红绸为底,呈上部略窄、下部略宽的长条垂带。彩帨作为一种特别的佩巾类饰物,常为清代的后妃、福晋、贵族夫人等所用。飘逸的彩帨上绣有各种绮丽华美的纹饰,较为常见的便是五谷丰登(灯笼纹)、云芝瑞草等,彩帨上绣的纹饰是以不同的色彩区分等级。使用彩帨时,将其佩挂于朝褂的第2颗纽扣上,垂于胸前。图20彩帨双面均绣有5株稻禾和宫灯纹样,是典型的“五谷丰登”灯笼纹。按清朝定制,明黄色丝绦绣“五谷丰登”纹样是皇太后、皇后或皇贵妃所用[25]。

光绪石青色缎缉米珠灯笼纹如意帽如图23所示[34]。如意帽上用珊瑚米珠钉缀出六提灯笼,色彩鲜艳、工艺精湛。“五谷丰登”纹中靿绵袜如图24所示。图24中纹样根据绵袜形状设计,璎珞随形垂荡、飘带婉转飞扬,设色丰富和谐、水路清晰可辨[41]。

图23 清光绪石青色缎缉米珠灯笼纹如意帽Fig.23 Ruyi hat with beading and lantern patterns on the aquamarine satin in the Guangxu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绛红地正龙灯笼纹椅披如图25所示。图25中织物是专为椅子做披饰而织造的,故呈现出规则连续的满幅构图。椅披图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的主体图案是正龙,另一部分的主体图案则是灯笼,在灯笼纹上有“寿”字艺术变形后的纹样,故为“寿字灯”。寿字灯两侧有流苏悬垂下坠,其余部分则衬饰以蝙蝠、灵芝等纹样。整个椅披的四围则以缠枝花纹为框。这件灯笼纹椅披织造精巧华丽,织工精湛,整体图案纹饰在视觉表现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纹饰繁复华丽,以此件灯笼纹织物作为椅披,寓意君王临朝五谷丰登。石青色底织锦灯笼纹垫面(见图26[35])、皇宫御用款编丝绒翠竹花卉灯笼纹地毯(见图27)也反映出灯笼纹织物在家居陈设(坐卧垫面、地毯、家具披盖)中的应用。

图25 清乾隆绛红地正龙灯笼纹椅披Fig.25 Dark red seat cover with dragon and lantern patterns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图26 清石青色底织锦灯笼纹垫面Fig.26 Cushion surface of brocade lantern pattern on the aquamarine background in Qing Dynasty

图27 清“皇宫御用”款编丝绒翠竹花卉灯笼纹地毯Fig.27 Velvet carpets with bamboo, flowers and lantern patterns for the imperial use in the Qing Dynasty

此外,灯笼纹也在书籍装帧中频繁使用,很多珍贵的经书用灯笼纹织锦装裱,图28为明代4款灯笼纹织锦经书封面,在费城艺术馆藏的明代经书中也有灯笼纹织锦的应用(见图29),由此可见灯笼纹用作经书封面已趋流行[18]。

图28 明代灯笼纹织锦经书封面Fig.28 Ming Dynasty lantern brocade (Scripture cover)

图29 费城艺术馆藏明灯笼纹织锦经书皮面Fig.29 Ming Dynasty lantern brocade (Scripture cover) collected in Philadelphia Art Museum

4.2 灯笼纹在首饰中的应用

明清出土及传世首饰、配饰中使用灯笼造型(纹样)虽不如丝织品丰富,但金银珠玉的制造也十分精彩。明代的金笼耳环(坠)并不鲜见,湖南、江苏、甘肃等地均有出土。湖南出土的一对“双灯笼形金耳环”[42],以金箔为灯罩,样式简洁。南京鼓楼区出土了一对明代锦灯笼耳坠,扬之水先生对应《天水冰山录》将其定名为“金折丝灯笼耳坠”。灯笼主体由金折丝构成多面体,上为宝盖,盖缀驿铃,灯体下为金折丝如意纹灯托。将耳坠对应明代灯笼锦,可发现其图式十分相似,再对照明世德堂刊本《赵氏孤儿》插图中元宵所悬挂的灯笼,可以清晰地呈现生活器物为丝绸纹样的原型,丝绸纹样又影响金银首饰造型的脉络[25]。

丝绸上的灯笼纹被金银首饰借鉴应用的情况并非特例。兰州上西园明肃藩郡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灯笼耳坠”,以白玉碾二珠累作葫芦形,又以金累丝花盖、如意、古钱、驿铃作点缀,其造型与明后期“金地缂丝灯笼侍女袍料”中的灯笼图式几乎相同,只是相比丝绸纹样的热闹,金玉相谐的耳坠更显雅致,由此也可见丝绸纹样对其他工艺门类的影响。

元宵节期间,女性饰物中与街巷之间处处燃点的灯笼交相呼应的节令物是灯球状的首饰。陈元靓《岁时广记》有载:“都城仕女有神戴灯球,灯笼大如枣粟,加珠茸之类。”[43]宋代的灯球饰品常以金银、料珠、茸球等制作而成,如南宋时期的民俗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见图30)和《货郎图》(见图31)中的女子头饰,两名女子头裹的包髻前均插着球状饰物,应是茸球之属。元宵节的夜晚,在灯市大街上尽情游赏的女子将灯球状的首饰簇戴在绾起的发髻上,既喜庆应景又充满欢乐的情趣。明人也大多沿袭此风,如曲江博物馆藏明代金累丝灯笼簪(见图 32),簪脚长14 cm,在灯笼簪的顶端有金珠2枚,其下是一枚累丝工艺做成的金珠,再下设置四角挑尖的宝顶,并呈现出上下对称的构造样式,跟随在四角的下口垂饰有别致的金环,金环衔挂与顶端相似的累丝金球。累丝金球之下又衔挂着金环,并于最底部悬四盏金色铃铛。宝顶之下则是精妙绝伦的累丝工艺灯笼,灯笼纤巧精密,在其轮廓框架结构内填旋涡纹金丝,从四面到中间各嵌一朵六瓣梅花,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图30 《市担婴戏图》中头戴灯球的妇人Fig.30 A woman with a lamp ball on her head in the painting of carrying a playful baby in the market

图31 南宋李嵩《货郎图》中头戴灯球的妇人 Fig.31 A woman with a lamp ball in the painting of a peddler by LI So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图32 明代金累丝灯笼簪Fig.32 Gold lantern hairpin of Ming Dynasty

在清宫旧藏的清代后妃首饰中,存有“银镀金灯笼流苏簪”,其簪头为金累丝佛手,佛手拈灯笼一提,灯笼上方为一六爪提系,六爪之端为点翠云钩,钩坠6串宝珞:珍珠、红珊瑚及各色宝石。金佛手簪在明代已有,如南京江宁殷巷出土的“金佛手簪”[44],清代匠人将两种流行样式合二为一,便有了这枚“佛手提灯笼簪子”。灯笼样式不仅用于发簪,还常用于耳坠。《金瓶梅》第5卷、第8卷中都提到金灯笼坠,这些灯笼耳坠应当是元宵节的应景首饰,其中《谁家院内白蔷薇,暗暗偷攀三两枝》中载“一方红销金汗巾子搭着头,额角上贴着飞金并面花儿,金灯笼坠耳。”[45]由此可见,灯笼耳坠在明代已流行。

综上可知,明代灯笼首饰样式受丝绸纹样影响较多,清代则多有改革创新。明清灯笼造型首饰虽题材一致但面貌差别甚大,不如丝织品有较清晰的继承和演变脉络。

5 结语

灯笼纹是明清时期宫廷节庆习俗的典型代表图案,也是纺织、服饰图案中的应景纹样,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岁时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明清两代的灯节热闹繁盛、花灯式样锦簇,为织物中灯笼纹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而灯笼所传递出来的光明、丰登的意蕴又生动表达了古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灯笼纹布局形貌富于变化,色彩热烈喜乐,整体形象饱满多姿,营造出张灯结彩庆丰年的时世风貌,满载着厚重而活力的民俗生气。元宵灯彩的绚丽多姿赋予灯笼纹多样缤纷的灵感,对其纹样历史源起、构成形式和主要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赋予当代设计实践更多的艺术灵感。

猜你喜欢
五谷丰登灯笼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劝思
童画世界
九月
欢乐小猪便当
糊灯笼
鸟与灯笼
宝葫芦
挂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