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芬, 吴心如, 赵丽妍, 梁昕怡, 方靖
(1.浙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婚嫁服饰是婚俗礼仪的重要象征,目前对于婚服的研究,以婚俗文化、礼制、配饰、婚服设计方面居多[1]。而对于婚服形制的演变规律及其背后人文观念、审美消费、社会变革等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却鲜少涉及。
中国传统婚服起源于周,历经秦汉发展,唐宋达到高潮,直至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婚服形制,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西式婚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婚嫁仪式的新风尚[2]。由此可知,明代婚礼服饰发展的最为完善,从而奠定了此后500年汉族婚礼服饰的基本形制[3],因此部分学者借古开今,通过梳理古代传统婚嫁服饰,探究当代婚服中的传统设计。1949年后,由于婚礼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婚嫁服饰的形制发生了改变。随着民国时期西化之风逐渐消散,婚嫁服饰在社会变革中,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文中通过对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典型的婚嫁服饰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回顾当时的婚俗礼仪与社会思潮,探究社会风尚潮流,窥见历史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预示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制定服饰制度是传统中国历朝历代的开朝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了传统封建社会的框架,未曾明令服制限制,新政府对旧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口号,受其影响该时期的婚俗礼仪与婚服变得十分朴素[4]。
“政治性”与“简朴性”是这一时期婚俗礼仪中最为突出的特点[4]。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5]正式实施后,人们结婚需要向上级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礼由组织操办,来宾多为单位职工,婚礼现场更像是单位联欢会。婚房设置也极为简单,只要置办好婚床、椅子、桌子等凑齐“36条腿”或“72条腿”,再贴上大红喜字即可。聘礼和嫁妆都是“奢侈品”,由床、脸盆、痰盂和暖瓶组成的“婚礼4件套”,总价不到15块。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推进,民国后期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西式婚礼及婚服被民众逐渐摒弃。中国传统婚嫁服饰,在50年代早期仍有部分新人穿着,但一般都经过改良——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新娘则身着旗袍,头戴花圈[6]。此时的旗袍以棉布面料为主,色调与设计都相对简约淳朴,但随着旗袍被打上“旧社会”的印记,这类传统服饰逐渐被冷落。后来受社会环境影响,新人婚服不再讲究披红挂绿,而着重体现“劳动之美”[6], “列宁装”“干部装”“中山装”等作为婚服在新人中迅速流行起来。1956年的结婚照如图1所示[7],图中女性一般身着知青服,男性则套上中山装。
图1 1956年的结婚照Fig.1 Wedding photo taken in 1956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婚礼仪式中,新“三拜”成为主流,先拜伟大领袖,再拜革命群众,最后夫妻对拜。而“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婚礼的必备品,婚礼现场随处可见。其中毛主席像章更是新婚夫妇乃至婚礼来宾造型中的重要配饰。
“文革”时期“越朴素越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少有人会为结婚置办新的衣服,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简朴低调的衣着风格,新人们的婚服为蓝色制服或黄军装,又或是老旧的棉袄和罩衫。1986年黑龙江日报社记者李振盛与祖莹侠简朴的婚礼现场如图2所示[8]。李振盛在回忆婚礼时提及,其婚服就是在穿了多年的对襟棉袄外面加了一件深灰色的中式对襟罩衫,新娘则在小棉袄外边穿一件绿底小白花的素罩衫[8]。参加婚礼的人同样不是穿着黄军装就是同新郎类似的中式对襟衫。
图2 李振盛与祖莹侠婚礼现场Fig.2 Wedding scene of LI Zhensheng and ZU Yi
正如“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装”所描述的,身穿黄军装,戴上红五星,胸挂毛主席像章(见图3[9]),手捧红宝书,是当时典型的结婚装束(见图4[10])。此时,传统婚礼的装扮不再出现,老式的凤冠霞帔、旗袍和西方的西装婚纱等成为了压箱底甚至是需要烧毁的服装[11]。
图3 毛主席像章Fig.3 Chairman Mao badge
图4 1966年的结婚照Fig.4 Wedding photo taken in 1966
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缓缓拉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文化潮流从香港经广州流向全国成为时尚主流。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服饰生活理念发生了改变,服装款式也不断更新换代,且色彩斑斓[1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民众对婚嫁的看法,加之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婚礼的举办也越加讲究。80年代,婚礼场面虽不甚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加一响”——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结婚贺礼则从先前以脸盆、床单等为主的生活用品变成了送“票子”,随礼的金额从五毛、一元逐渐涨到二十元。到了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大件”变成了彩电、空调和录像机。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日益增长,婚服的花样也随之更加丰富,在色彩和风格上呈现多样化。其中在色彩上,抛弃了以往蓝、绿、灰的色彩限制,色彩明亮的“中山装”“干部装”或是崭新的棉服成为了人们婚服的新选择。路遥[12]对该时期婚服进行了描述:“桃红棉袄外面罩着一件蓝底白花的外衣,配一条浅咖色的裤子,穿一双新棉皮鞋,在脖颈上系一条米色纱巾”。余华[13]也提到“新娘穿着大红的棉袄,整个儿都是红人了”。由此可以看出红色再次回到了中国人民婚礼的舞台上。除此之外,新人服装的配饰也都是红色的,作为喜庆的象征,“大红花”是当时婚嫁服饰最好的配饰,又或者像1989年婚礼中的新人一样(见图5[7]),在左胸前别上一朵别致的“小红花”。
图5 1989年的婚礼现场Fig.5 Wedding scene taken in 1989
在风格上,欧式婚服更受当时年轻人的青睐。黄强[6]在回顾80—90年代婚纱照提到,欧式婚纱照是当时最为时髦的婚纱照。改革开放时期典型的婚服装束如图6所示[7]。图6中男士身着象征着改革开放的西装[14],以黑白两色为主;而女士则清一色的婚纱裹身,头戴头纱或花冠,手上拿着时下最流行的塑料手捧花。虽然当时经典白色婚纱最受欢迎,但也有部分新人选择红色婚服,中式传统婚礼也有所回暖。为了迎合传统婚礼喜气、吉祥的氛围,新人多选择色彩艳丽的红色或黄色并带有福禄寿字样的面料,做成旗袍、褂子在婚礼上穿着[6]。
图6 改革开放时期经典婚纱造型Fig.6 Classic wedding dress
棉服、西装、婚纱、旗袍的各种混搭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婚嫁服饰的特色,改革的是旧时代的束缚,开放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期待的心态。
当千禧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全球正式步入21世纪。回顾21世纪,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遍地锦绣,中国已再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婚礼仪式愈发重视,富丽堂皇的大酒店成为举办婚礼的主要场所,传统的“三大件”也有了新的表示——“车子、房子、票子”。另外,婚礼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20世纪后期司仪主持婚礼是基本标配,到了21世纪,定制婚礼逐渐成为主流[15]。如今,民众对婚礼的需求已从原先的单一化、模式化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的西式婚礼与传统的中式婚礼成为近年婚礼的主要形式。尤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加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得人们对传统中式婚礼及新中式婚礼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由于《甄嬛传》《如懿传》等古装剧的热播,汉服与古装的婚纱照成为了热门,而明星中式婚礼及婚纱照在网络上的传播(见图7[16]),引领了传统中式婚礼的潮流。
图7 明星传统中式婚礼现场Fig.7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scene of actors
新人对婚礼日渐高涨的品质追求和个性化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婚礼仪式上,同样也表现在婚服上。21世纪前期,民众倾向于“租借婚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婚礼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婚礼不再是交付物而是纪念品”[17],于是人们开始自己购买婚嫁服饰,用以纪念人生中这个重要的时刻。
以前西式经典的婚纱、西装以及中式经典的旗袍等是民众婚服的首选。随着消费者审美不断提升,个性化需求逐渐增长,定制婚纱/礼服成为了新人的选择。2000年之后的婚纱设计丰富多样,抹胸、鱼尾、蓬蓬袖等各种款式层出不穷,另外,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定制的秀禾服、马来褂、唐装也取代了传统的旗袍和凤冠霞帔,成为新时代中式婚礼上的亮点。个性化定制可以使新人参与到婚服设计中,充分展现新人的自我个性。
民国时期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并带动了中国婚纱产业的起步与发展。初期阶段传统中国式红色裙袄受到民众的喜爱,到了中后期则掀起了一股白色婚纱浪潮。基于社会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两种形式的婚服均停止使用,婚嫁服饰在过去几十年中染上了政治色彩,由此婚嫁变得简朴,而西式婚服更是被贴上了资本主义标签,禁止使用。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红白两种形式的婚服再次席卷全国,一些追逐新潮的新人会拍摄中西两种不同风格的婚纱照,除此之外,纯西式的婚礼也颇受欢迎。
在“仪式感”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中式传统婚礼用传统美学重新定义现代婚嫁,再次受到新人的推崇。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愈发明显,穿着传统中式婚礼服在西式大酒店里举办婚礼成为中西合璧的新潮流。
几个世纪以来,结婚在中国意味着新郎家族香火的传承,婚礼的重点也通常放在新郎一方[18]。在传统的“六礼”中,通常由男性主导,而女性则为被动的承受方。但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步开展,“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逐步响彻中国[19],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逐步增大,渐渐打破了过去男尊女卑的现象,男女间的地位差距缩小。时至今日,新时代的婚姻体现着男女平权的思想,婚礼的重心逐渐移到女性身上,其所塑造的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体现的是新时代婚姻的自由平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文革”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婚礼与婚服的特点为集体化与统一化,在纷繁的色彩被压抑的同时,经济的匮乏也限制了人们对婚服的个性化需求。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这一时期,人们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西方潮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八九十年代的婚礼及婚服上。1982年当“计划生育”被纳入宪法后,21世纪初的这批新人多为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对婚礼的品质要求更高,“仪式感”越来越受到新人的重视,如主题性的婚礼仪式,个性化的婚纱照及婚服定制等。同时他们也强调服饰与婚礼风格的统一性,如以汉服搭配古风婚礼,又或是以校服搭配的校园婚礼等,使当代的婚嫁形式及服饰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婚服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反映着中国青年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20]。改革开放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尚僵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复兴,开阔了民众视野,改变了社会风尚,婚服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多元化的社会格局造就了婚服的多样化。1949年自新中国成立70年,婚嫁服饰从简单朴素走向政治化,而后又乘着改革的春风,再次接纳了西方文明,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多元局面。婚嫁服饰的演变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时期背景下人们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