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志良(湘乡东山学校教师)
一眼天井
东山街道书院路 1 号
东山学校旧址
旧址始建于 1895 年,时名“东山精舍”,后历经东山书院、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省立东山小学等名称更迭。毛泽东亲笔为母校湘乡东山学校题写校名“东山学校”。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 示范基地、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让天、地与建筑相融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
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天井”普遍存在于明清至今的中国传统民居中。有一种说法,天井在中国古已有之,大概不会迟于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四合院。
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显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石板桥的另一头,便是东山书院的建筑群了。书院进门,往里,穿过几个回廊后,是一扇木门。木门可并排过两个人,年岁久了,满身都是细细碎碎的皱纹。门往里,便是东山书院内的一处天井了。
天井是我国古建筑特色之一,因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从下往上看状似一口井,故名“天井”。
我到的这处天井,是用来做书院的自修室的,布局简单,有古朴之意。两边两条长廊,来回不过三十来步的距离;四盏熏灯,曾经也是照亮过这一方天地的;还有八间小屋、十根木橼,早已泛潮的墙壁,生了青苔的石地板。那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让此处越发静谧、肃穆。时光赋予这天井内的风光,不只是历史沧桑,更有一股风流底蕴。
由于天井四周屋顶较高,井内采集的光多为折射光,那光通透而柔和。此刻正是天朗气清时,我站在天井中央,抬头仰望,感受阳光折射出的几缕光线,光扑在人的脸上、身上、心里,只觉得温暖如斯,岁月静好。毛泽东当年在东山学校求学的时候,在这天井读过书、写过诗、练过字。天井的一隅,少年毛泽东读那本从好友萧三手中拿过来的《世界英杰传》,也在这里写下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句子。
天井,天井,由井来观天。身可一时在井隅,心却往往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