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吉山(龙山县皇仓中学教师)
一扇窗
纪念馆路 21 号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龙家大屋
1935 年 5 月, 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迁往湘西龙山县茨岩塘镇茨岩村龙家湾,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国共内战时期,贺龙、任弼时等在这里指挥了数以百计的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窗,一种审美情趣
透过窗,室内的人瞧见外界,外面的人窥见室内。古人把窗户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等不同形制的窗户,犹如画龙点睛,让建筑物生动鲜活起来。除了通风采光,窗户还是房主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山峦重重叠叠,如一本厚厚的书,记录了这山下的辉煌历史。这段历史的脉在山下的龙家大屋,在龙家大屋的窗里窗外。这里是昔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 年起,数以百计的反围剿战斗,在这里打响。
龙家大屋是典型的湘西土家族民居。三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构架。院落坐西北朝东南,呈凹形,共 13 大间,32 小间。西侧为厢房,东侧为湘西特色的吊脚楼。老旧的木屋历经雨雪风霜,显出了时间的痕迹。一排整齐的窗户,细细的木条半遮半掩,让人对屋内的故事生出好奇。
土家族木屋采光不好,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白纸。光线透过窗洒进来。屋内两三张桌子、七八把椅子凑成的临时会议室,顿时亮了起来。桌上两盏煤油灯,被光线拖出长长的影子,墙面上是列宁同志的画像和两面鲜艳的党旗。那段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们定是借着油灯的微弱亮光,整肃部队,发动群众,精心谋划了与敌军一场场生死大战的战略计划。
睹物思人,我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观瞻,是父亲带我来的。那时我才 8 岁,跟在身材高大的父亲身后,听他讲起革命年代的故事。“大刀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它就是武器;掌握在坏人的手里,它就是凶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父亲去世 17 年了,言犹在耳,他是要我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的道理。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经受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这里的每一扇窗,都是绝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