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兴扬+侯宗银+李鸿富
4年前,大屋村的常住人口不足500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4年后的今天,公路环线绕村而过,4星级农家乐、养老院在崭新的小洋房中悉数出现,增收致富的茶树种满山坡……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289元攀升至2015年的11976元,足足增加了近2倍,大屋村也从此摘掉了省级贫困村帽子。
地处川南、隶属高县大窝镇的大屋村,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有409户、共1577人。作为十二五期间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大屋村建卡贫困户有103户,占了全村四分之一。近年来,大屋村两委认真落实扶贫攻坚战略,全面完成了贫困山区村向幸福美丽新村的蜕变,先后获得了“中国梦”主题活动先进党支部、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五好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修路筑巢,打通发展脉络
本刊记者了解到,以前,还没通公路的大屋村交通十分不便,不仅老百姓进出不便,货物资源的往来也得全靠肩挑背扛,这是大屋村贫困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的首要原因。
大屋村党支部书记马六生回忆道:“那个时候村里缺乏资金,村两委把修路作为第一件大事来抓,频频召开村组党员干部会,动员和组织全体村民人均集资500元,且修路所占土地也不作任何调整和补偿。约莫半年时间,全村共25公里的4条公路环线便全部贯通了。”
如今,在上级党委政府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下,大屋村现在已硬化通村路、村道产业路22公里;新建产业路10公里,硬化生产便道14.8公里。
此外,在水利整治建设方面,整治小二型水库1座,山坪塘10口,沟渠4.5公里,新建蓄水池、囤水田22口和集中供水厂1个;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方面,大屋村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文化院坝和52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地,容纳70户的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里,水、电、气、路以及网络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系列的基础工程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开发、茶业、乡村观光旅游和养老度假等企业相继入驻大屋村。
选准产业,迎来脱贫致富
大屋村的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微酸,经专家考察研究,此地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村两委当即决定将发展茶叶种植作为大屋村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
但是,由于当地农户的种植观念还较为落后,一开始阻力非常大。“群众虽然有抵触情绪,但对于改变贫困现状的愿望很高。”马六生说,村干部抓住群众强烈的脱贫愿望,带头用自家的好田好土种植茶叶,甚至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对群众实行“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村民王大林告诉本刊记者:“我是大屋村五组的人,当初我非常反对用田土种植茶叶,但看到党员干部们都在种,我也就跟着干,去年我家收入两万多元,还被评为‘十大种茶大户, 种茶叶让我们全村人都尝到了甜头。”至2015年底,大屋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4889亩,为全村创造了200多万元的收入。
村中产业的变化带来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许多企业看到了在大屋村投资发展的希望。在短短三年间,高县云峰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此打造“百花园”项目;宜宾林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农业生态种养业循环经济和休闲体验农庄;早白尖茶业公司在大屋村开建眉目湾生态园区……2015年,大屋村成功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授牌四星级农家乐2家,全年农家乐旅游接待量2万多人次。
谈及企业入驻,最关键是解决用地问题。
为了转变老百姓视土地为命的固有观念,也为了大屋村的发展,村两委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个别交换意见,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工作,终于为前来投资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做到了“群众支持、企业满意”的效果。
至2015年底,大屋村共引进企业4家,到位建设资金7000万元;企业流转土地2000多亩,村民每年获租金100多万元,在企业劳务收入350多万元。
丰富生活,建设“大屋精神”
扶贫要扶志,大屋村在工作中既抓“口袋”又管“脑袋”, 既抓物质文明,又抓精神文明,全面树立富、强、善、美的大屋精神。
为了更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工作,大屋村建起了党群活动中心、文化院坝、农家书屋、文化长廊等六大活动阵地;成立了文艺骨干队伍、志愿服务队伍、道德评议队伍等五支队伍;定期开设道德讲堂,设立道德红黑榜;评选星级党员、星级农户、种茶大户;举办农耕文化节和春节晚会等等……村里喝酒打牌的少了,坝坝舞健身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邻里搬弄是非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自从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不论农闲还是农忙,大屋村到处都有歌声、笑声、读书声。”
“请到我们大屋来,大屋山水好风光,人杰地灵生态美,富强善美茶飘香”,这是大屋村民自编自演《大屋小事》中的说唱台词,也真正道出了大屋人多年来的追梦历程。然而,面前的成绩并没有让大屋村停下前进的步伐,为建设宜宾后花园,“幸福大窝,生态大屋”还在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