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金
[摘 要] 在中职阶段的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乡土资源,不仅使哲学教学资源与哲学教学融合后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家乡以及祖国的认同感。引入乡土资源这一“活水”,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资源来化解深奥、抽象的哲学原理,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提高探究能力和哲学思想。立足于闽西乡土资源以及实际教学现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乡土资源这一“活水”来浇灌中职哲学课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乡土资源;中职哲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058-02
在中职阶段的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最常听到学生用枯燥、抽象、深奥这类词语来形容哲学课。面对这种现实的教学困境,如何提升学生对哲学课程的兴趣,做到真正的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哲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一线政治课程教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构主義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可以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可以获得学习者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在笔者看来,教材诚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秀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相关教材资源,还可以恰到好处地引入“乡土资源”这一“源头活水”,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在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乡土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可以很好地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深奥的哲学原理,引导学生提高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拓展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结,使学生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每个地方都有独一无二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由此衍生出来的乡土文化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笔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属于闽西地区,这片土地之中就蕴藏着包括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在内的诸多丰富而又翔实的文化元素,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应用到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中职哲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上文所述思想付诸实践,在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资源的元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用乡土资源引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环境比较复杂的领域,充分利用和结合学习者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已经养成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做到主动去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1]。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其更好地开展学习过程的强大内在动力。必须承认的是,哲学这门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理论无疑是枯燥而又乏味的,引入乡土资源中具体、丰富、真实的素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哲学课程中“矛盾的特殊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给学生播放《永定客家土楼》大型纪录片的同时,给他们展示与培田古民居相关的若干图片,并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样属于福建传统民居,却都有各自的建筑特点,在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原理?同是客家土楼,为何有着不同的特色?客家土楼和培田古民居属于学生所熟悉的、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乡土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很快明白客家土楼和培田古民居有着各自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客家土楼和培田古民居的现实例子,概括出“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一普遍的哲学原理。在哲学课程“联系的普遍性”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中龙岩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学生展示几组龙岩四季常青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龙岩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为什么龙岩的生态美会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如何体现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
在实际的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学生所熟知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快迸发出来,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哲学理论的距离,让学生领悟到:哲学不仅仅是理论,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之外,通过上述的实践过程,给哲学理论赋予更加贴近生活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用乡土资源引能
通过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活动,笔者深刻认识到:课堂之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2]。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资料的主观能动性。年轻一代的学生有着浓厚的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和未知领域的愿望和好奇心,考虑这到这一点,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做到解放思想,主动探索,扩展自身的知识面,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课程拓展活动中来,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搜集和分析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哲学课程中“自觉能动性的作用”这一内容教学为例,笔者利用“古田会议”这一学生所熟知的乡土资源,在课前引导学生结合以下两个问题去网上查找有关材料:(1)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通过的决议、会议通过的重要原则分别是什么?(2)古田会议的精神是什么?试用“自觉能动性的作用”说明当今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找到了《国宝档案》星火燎原——古田会议铸军魂的纪录片、著名作家张胜友写的历史文献片《古田军魂》等资料。在查找和分析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自觉能动性作用”这一抽象的哲学知识,学生探究“今天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重大意义”的欲望也随之被激发。在开展“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乡土资源中的“才溪乡调查”,在课前引导学生围绕“才溪乡调查”搜集相关材料,并分析以下问题:(1)才溪乡调查的背景是什么?(2)才溪乡调查蕴含了哪些精神?这些精神会不会过期?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学生们就搜集到了“才溪乡调查”的相关文献,《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油画,苏区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等材料。学生在搜集相关材料的过程中,也就很好地理解了: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进而找出事物的规律性。毛泽东同志的才溪乡调查就是践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学的典型例子。
围绕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乡土资源,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搜集相关乡土资源的材料和素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深奥、抽象哲学原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用乡土资源引思
笔者通过总结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哲学教育重要使命——提升学生思想的现实问题。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才是开展德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教学大纲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的首要目标。诚然,思想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而中职生正处于正确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体验,自觉进行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学会主动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鳴,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职阶段的哲学教学过程应善于结合乡土资源的内容,用好优秀的乡土资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闽西地区拥有很丰富的的乡土资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就包括了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古田会议、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才溪乡调查等红色题材。以哲学课程中“人生价值贵在奉献”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通过播放视频——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共和国功臣(邓子恢和杨成武),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来感染学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发生在家乡的革命历史故事,在班上进行交流。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伟大人物为革命追求和捍卫真理,敢于献身的精神。相对来说,一些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础比较差,人生目标不清晰,在讲授“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这一题目时,笔者采用案例教案法,讲述了革命烈士瞿秋白在汀州监狱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并写下《多余的话》,还讲述了张鼎丞、陈客嫲等革命者的英勇故事。在讲解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这些革命先驱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眼睛中闪烁着求知、感动的光芒,学生在对革命先贤钦佩之余,也很好地领悟到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哲学课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把家乡的美食、龙岩采茶灯、客家山歌等乡土资源借助视频的形式给大家呈现出来,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播放的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在世界客属龙岩恳亲大会上,这些海外乡亲必看的文化节目是什么?必吃的家乡菜是什么?最思念的地方是哪里?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点?用这些可感、可知、熟悉的乡土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这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深入骨髓、渗入血液,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裂不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哲学中为什么会讲道: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在感悟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将乡土资源引入中职哲学课堂,潜移默化地用乡土资源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比起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乡土资源是提升学生思想的催化剂和“活化石”。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讨论,可以发现,在中职阶段的哲学课程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引入,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提高对问题探究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还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应是传声筒和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由此可见,引乡土资源融入中职哲学教学,要求一线教师要脱离简单的照搬照抄思维,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结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普遍规律,提炼乡土资源中的精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引入,平时要注意收集、积累丰富生动的乡土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总之,引乡土资源于中职哲学教学中,对中职哲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活用和巧用乡土资源为中职哲学教学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辛国民.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实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1.
[2]任大成.从“独酌无相亲”到“嘈切错杂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8):35-36.
[3]陈小林.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执政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2):62-6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