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虎 童建民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运动+认知行为、运动、认知行为三个治疗方法治疗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效果。结论:(1)运动+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2)运动+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但是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两者之间的治疗效果还未能明确。建议:在今后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治疗过程,可采用运动+认知行为疗法。
1.研究目的
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发现,在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比例达到了40%,且由于智能手机的过渡使用,导致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形成的病态依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在伟大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实现。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积极推动《健康2030战略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09—2030》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5G时代的到来,在大学校园里的任何角落,低着头看着手机的学生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手机世界里,部分学生因此患上手机成瘾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这一问题成为校园乃至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验证运动+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大学生手机成瘾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对丰富我国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治疗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以“手机成瘾”、“大学生”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的国内相关文献125篇,同时“mobile phone addiction”、“undergraduate”等为关键词,在读秀知识库搜索国外相关文献211篇。通过所搜索到的国内外文献对于掌握手机成瘾治疗与干预的最新前沿动态有重要作用,并为本研究的选题、内容、实验方案的制定提供国内外借鉴。
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熊婕教授编制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检测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分为总分、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是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相关研究所采用的较为广泛和权威较高的检测量表。首先,在实验前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检测量表》发放500份问卷,选出90名具有中度以上手机成瘾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再次采用手机成瘾量表来调查三种方法干预方法的效果,其中在实验前发放的问卷数为500分,回收490份,回收率为98%,实验后,由于实验对象的原因,个别学生未能坚持,因此,实验组发放29份,回收了29份,对照A组发放28份,回收28份,对照B组发放29份回收29份,實验后三个组别的回收率均为100%。
2.3专家访谈法
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心理学、体育学的5位专家、教授对本研究的选题、实验方案的制定进行访谈,为本研究提供意见和建议。
2.4数据分析和处理
运用SPSS17.0软件,首先在实验前采用pearson偏相关检验对三个组别的数据进行检验;其次在实验后分别对三个组别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最后再次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对实验后三个组别之间的数据进行检验,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5实验法
本实验将90名学生分成三组,30人采用运动+认知行为法组成实验组,30人组成对照A组采用认知行为法进行干预,最后30人组成对照B组采用运动干预法进行干预(每组男、女各15人),然后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周期。实验组运动项目以田径慢跑、三大球、三小球类项目游戏及比赛等主要练习内容进行组合,每一次锻炼不少两项。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锻炼频率为每周练习3次。锻炼时间为每次练习时间为60min,其中准备活动10min,正式练习时间40min,整理活动10min,均在课外活动期间进行。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40。同时由心理学教师每周进行一次认知行为疗法的辅导,共进行5次,每次的20分钟。对照A组所进行的内容、次数、时间均与实验组所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相同。对照B组的运动实施方案与实验组的运动实施内容相同。
具体研究框架图如下: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三组手机成瘾的相关性分析
在实验前实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在总分、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五个指标的P值均>0.05,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手机成瘾的五个指标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2三个组实验前、后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在总分与社交抚慰两个指标上P值均<0.01,两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具有特别显著性,而戒断症状、凸显行为、心境改变三个指标的P值均<0.05,三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对照A组的戒断症状这一指标的P值均<0.01,在统计学上具有特别显著性而总分、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指标的P值均<0.05,四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对照B组的总分P值均<0.01,它在统计学上具有特别显著性,而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指标的P值均<0.05,这四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知,运动+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三个治疗方法均对治疗大学生手机成瘾有显著的效果。
3.3实验后三组之间手机成瘾各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在总分这一指标上,实验组与对照A组的P值为0.005(<0.01),在统计学上具有特别显著性,与对照B组的P值为0.017(<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对照A组与对照B组的P值为0.053(>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由此可知运动+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治疗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效果均优于运动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运动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两者之间对于治疗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效果的优劣还无法验证。在戒断症状这一指标上实验组与对照A组的P值为0.601(>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与对照B组的P值为0.01(<0.01),在统计学上具有特别显著性,对照A组和对照B组的P值为0.103(>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说明运动+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断症状的治疗上明显运动疗法,但是没有优于认知行为疗法。
在凸显行为这一指标上,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P值为0.016(<0.01),与对照B组的P值为0.004(<0.01),因此,实验组和对照A组及对照B组均在统计学上具有特别显著性,而对照A组与对照B组之间的P值为0.049(<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运动+认识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均优于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而运动疗法优于认知行为疗法。在社交抚慰这一指标上,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P值为0.677,与对照B组的P值为0.488(>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对照A组与对照B组的P值为0.381(>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由此可知,在社交抚慰这一指标上,三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优劣目前还不明确。在心境改善这一指标上,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P值为0.013(<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与对照B组的P值为0.049(<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对照B组和对照A组的P值为0.598(>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说明运动+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均优于运动治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但是对照A组合对照B组对于该指标的治疗效果还不能明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运动+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4.1.2运动+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但是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两者之间的治疗效果还未能明确。
4.2建议
在今后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治疗过程,可采用运动+认知行为疗法。
参考文献:
[1]张铭,肖覃,朱凌怡.手机依赖的前因、结果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88-96.
[2]李放,王琴瑶,钟林鹏,郑雪,武碧云.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5):900-904.
[3]项明强,王梓蓉,马奔.智能手机依赖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5):959-964.
[4]杨柳青.智能手机时代高职院校不积极锻炼的大学生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07):37-43.
[5]张玥,张冬静,熊琳,谷传华.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086-1090.
[6]熊思成,袁孟琪,张斌,李雨欣.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2):1857-1861.
作者简介:
刘晓虎,男,199.03,漢族,江西永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高校):运动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实验研究(2020SCG285)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