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强 李丽 孙伟奇 郭峰
[摘 要] 联教联训的前提是树立实战思想,充分发挥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的各自优势,积极开展院校和部队联教联训。联教联训应紧扣实战化要求,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大力发挥院校和部队对军事人才的合力培养作用,把任职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关 键 词] 实战化;联教联训;任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110-02
实战化训练的本质是“按实战要求去训练,按训练要求去实战,使训练与实战一体化”。院校与部队开展联教联训活动,不仅能够满足部队建设发展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可以实现院校与部队、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战场相互衔接。联教联训活动只有不断加强部队和院校的沟通合作,积极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互补,构建拓展教学实践平台,逐步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不断探索联教联训的方法体系,才能持续推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深化改革,大力提高军事装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促进院校学员的教学训练、综合演练与部队实战化训练的高度融合[1-2]。
一、落实实战化要求,充分认识联教联训人才共育的重要意义
(一)联教联训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落实实战化要求,联教联训就成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与部队合力育人的一项关键举措,是院校教学训练模式发生变革的必然选择,是院校与部队深度融合的主要渠道,是军事人才任职岗位能力生成的重要手段。当前军事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向就是联教联训,它不仅符合军事人才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成长规律,也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联教联训可以充分发挥院校军事人才培养与部队完整训练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无缝衔接,达到共育人才、共同提高、双方共赢的目的[3]。
(二)联教联训是发挥部队装备教学资源效能的实际需要
在院校和部队开展联教联训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部队拥有新装备的资源优势为学员提供实习场所,有效弥补院校暂时没有列装新装备的不足,有效保证学员能够进行装备维修检测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实战化训练。联教联训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院校、装备研制和生产单位以及部队的装备,发挥出教学资源的最佳效能。联教联训的实施不仅可以强化学员的理论知识,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同时也让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充实完善,是军事教育改革发展中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联教联训是提升军校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有效方式
军事院校是装备人才的培养摇篮,联教联训强调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岗位任职为目标,贴近部队工作实际,贴近任职岗位需求,贴近部队实战训练,贴近装备最新发展,要达到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无缝衔接,让学员一毕业就能胜任部队任职岗位工作,就必须构建课堂与训练场对接的联教联训机制,将课堂延伸到战场,将训练场拓展到演习场。因此,改革联教联训模式,更新教学训练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有效增强教学针对性,可以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双向互动,促进理论知识向任职能力的有效转化,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与训练目标的完美统一。
二、准确把握,科学探索,加强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人才共育的主要措施
联教联训既是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根据联教联训的特点要求,整合优化,系统设计,科学构建联教联训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评价机制,加强联教联训课程建设,改善教学训练内容方法,使院校与部队紧密联系,密切配合,高效工作,促进和推动联教联训的良性发展。
(一)把握规律,系统规划,优化设计
1.找准定位,认清特点规律
为了创建联教联训的良性互动体系,首先要对院校与部队在联教联训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制订联教联训的长远规划与阶段目标,确保做到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体系完善、效益明显。由于联教联训面临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内容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化的特点,要准确分析和把握二者的异同之处,从学习的认知规律来看,都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础到应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过程。在训练的实施步骤上,院校教学通常按照先任职基础后任职岗位的顺序安排课程,而部队训练通常按照《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内容要求进行科目实施,因此,要加强体系的宏观优化设计,推动联教联训整体有序发展。[4]
2.兼收并蓄,合理统筹全局
通过联教联训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统一筹划。为了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部队装备资源的科学对接,就必须要解决制约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活动的瓶颈,也就是如何合理做到面向部队、紧贴实战、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问题,同时双方在组织领导上要达成共识并形成合力,建立协调顺畅的联合培育机制,力争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3.需求牵引,着眼任职能力
加强联教联训课程建设,构建联教联训内容体系,是联教联训人才共育研究的核心。院校和部队是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要把握特點规律,贴近训练实际,科学确立联合训练课目,统筹设计教学训练内容,系统构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联教联训内容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员部队岗位任职能力这个目标,紧贴装备实战化要求,加速课程重组,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院校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设计,确定联教联训系列教材的适用范围与教学层次、编写原则与目标要求以及内容与重难点。另一方面为了保持院校教学方向与部队训练发展的一致性,要紧跟部队训练发展形势,紧随训练改革创新步伐,吃透部队训练大纲精髓,将部队平时训练采用的最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要求及时地充实到教材当中,做到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比例均衡,实现教材内容动态更新,缩短教材编写出版周期,为联教联训的顺利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二)齐抓共管,创建平台,加强保障
当前,院校与部队要立足信息化建设对人才队伍的需求,充分依托我军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入整合,科学管理,充分挖掘军队教育资源潜力,积极搭建联教联训的人才共育平台。
1.整合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由于联教联训存在着培训单位多以及保障难度大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院校和部队之间的信息利用率,必须要按照立足现有、互利共享、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原则,打破传统的信息孤立封闭与自成体系的局面,实现要素融合及功能集成,构建联合培养所需的教学、科研、训练等信息保障平台,结合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特点和规律,增强联教联训的质量和效益。围绕提高军事化人才素质能力的目标,坚持“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融合性、联通性,抓好联教联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对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果的实践应用,不断促进建设成果向保障能力的转化,逐步把各种联教联训保障力量、保障单元、保障要素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努力提升联教联训的保障能力,深入推动联教联训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5]。
2.发挥优势,建立联合训练的实践化平台
毋庸置疑,院校开展的实战化训练与部队仍具有一定的差距,客观上也受到教学训练条件的限制;而部队虽然在各种实装及训练条件方面比院校优越,但也缺乏严谨缜密的教学资源平台。因此,只有充分发挥院校和部队各自的优势,融入科学的训练内容和先进的训练手段以及完备的训练场地,建立实践化的教学训练基地,做到院校的教学内容与部队的训练科目有机统一,才能使院校与部队共同组织联合训练、实装演练等活动,在训教结合中不断提升联教联训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训练基地开展联教联训活动,既能够提高训练基地的利用率,避免装备资源的严重浪费,又能拓展训练基地的职能和功能,完善实战化的训练环境,打造真正的实践化平台,为军事人才成长和战斗力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机制,科学管理,高效运行
1.明确分工,建立联教联训协作机制
院校和部队各有优势,比如院校具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师资力量和系统严谨的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体系,而部队在技术操作与实战演练方面更加熟练,因此,要打破以往教学与训练、院校与部队独立松散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信息畅通的交流渠道,建立管理有方、组织严密、互相支持、配合融洽的联教联训协作机构,分学科、分专业、分层次地成立联合教学组,做到集体备课、分类实施、共同把关,促进院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部队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合,确保联教联训的顺利开展。[6]
2.整合资源,建立联教联训保障机制
良好统一的保障机制能够促进训练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的最佳效益。为了保证联教联训的高效稳定发展,要成立由院校和部队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保障机构,根据联教联训的保障需求,院校与部队双方必须共同实施、分工协作,合理做好保障计划,精确制订保障标准,大力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完善训练基地装备资源,满足联教联训实施的不同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完成保障任务。
3.严明制度,建立联教联训考核机制
为了检验联教联训的训练成效,需要制订一套原则明确、指标具体、评价客观、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细则,形成院校与部队的联合考核机制。在考核标准上,不仅要紧跟海军“走向深蓝”使命任务的发展,还要着眼部队岗位任职能力的需求,重点突出考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以装备法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考核依据,组织部队与院校专家成立联合考核组,采取定向考核和随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联考,突出考查学员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通过考核来督促把关联教联训的质量,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以考促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骄阳,陈海燕.任职教育“联教联训”培养模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8):771-772.
[2]郑怀洲.装备人才“联教联训”培养方式探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3,2(1):1-5.
[3]史芸,陈祥斌.推进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深入发展的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5,5(5):75-78.
[4]王文胜,刘卫东.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共性要求的准确把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2(4):26-28.
[5]张军,孙松山.面向未来,联合育才[J].社科纵横,2011,1(1):144-145.
[6]李长海,田晓春.总装院校联教联训之路探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3,12(6):9-12.
编辑 武生智
①基金项目:2018年海军航空大学教育科研基金項目“落实实战化要求,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人才共育研究”(基金编号:[2018]159号)。
作者简介:赵宏强(1976—),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舰面航空保障与场站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军事任职教育与航母舰载机保障。
李丽(1971—),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航材装备保障与任职教育。
孙伟奇(1982—),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航材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航材装备保障和任职教育。
郭峰(1981—),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讲师,研究方向为航材装备保障和任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