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芳
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在凝血、炎症和免疫系统中都是个活跃分子。然而,如果血小板的数量过高,又会导致血液的凝固,引起血液不流通,可能造成血栓等。哪些情况会导致血小板偏高呢?又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下。
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偶尔略高于这个值,并不说明什么问题。正常的血小板的数量会有一定的波动,根据时间、季节等所处情况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人在运动之后,血小板含量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但是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血小板的数量会恢复到正常值;也有一些女性在经期来临时血小板的含量会上升,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需要额外的担心。
另外,在排队等候抽血的过程中,没有进食与喝水,如果等候时间长,血液得不到水分稀释,就会出现浓缩,这个时候血小板的检查数量也会高于正常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数值,比如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没有异常,建议以观察为主,注意定期复查即可。
如果多次检查结果长期维持在某一个较高的水平(>400×109/L),就可称为血小板增多症,这时候就要考虑身体是否存在其他疾病了。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多数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有的是在常规行血常规检查时才发现,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鼻出血、牙龈出血、乏力、头晕、头痛、感觉异常等症状,或因血栓前来就诊。
引起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原因有许多,根据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假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
假性血小板增多症:假性血小板增多症指全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未能辨别出血液中类似血小板的物质(如冷球蛋白、红细胞碎片等),将其计数为血小板,造成血常规报告中血小板计数偏高。这种情况下,简单的外周血涂片即可鉴别。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此类最为常见,多是由于感染、缺铁性贫血、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溶血等病理情况,以及药物应用诱发所致。
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中负责生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增多所引起的,以外周血小板增多和功能异常为特点的骨髓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存在着血栓及出血双重风险,尤其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大约20%~40%患者有微血管血栓症状,11%~25%患者存在大血管血栓并发症,以脑循环为主,其次是冠状动脉;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血栓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
由上可见,引起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有很多,其机制各不相同,预后差异也很大,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建议将血小板计数控制在<600×109/升,理想目标值为<400×109/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相对较低,针对原发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临床上通常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展较慢,可以在血液专科医生全面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血栓与出血并发症,降低疾病向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
年龄大于60岁、既往有出血/血栓病史、血小板>1500×109/升为3个影响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应该在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同时进行降血小板的相关治疗,如羟基脲、干扰素一线用药,同时定期血常规。除此之外,患者平日里应做到规律作息,养成健康的生活节律,适度锻炼,戒烟忌酒,多饮水,少吃高脂肪、高盐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