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农村的农业劳动者开始呈现老年化趋势。加上现如今一些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探索;体系
1 培育工作进展情况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100个县级地方展开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试点工作,培育的对象主要为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2013年,农业部下发了相关的文件,现已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同,以农民为主体,结合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体系,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我国在300个县级地方展开示范培育工作,培育类型主要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以及专业服务型。2015年,培育工程示范范围进一步增大,达到600多个县。专业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也相继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新农民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农业部将年龄在18~45岁的青年家庭农场主以及种养大户作为下一阶段培育的重点对象,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蓄力续航。
2 培育体系的建立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是一个见效慢的过程,因此需要健全的体系和一系列政策予以保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1 发挥农广校的机构职能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成立无疑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此,有关人员就要做好后续的基础工作,将自身能够利用的资源运用其中,让培育工作变得更加专业,更加规范。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已经达到16万,农广校的重要作用已逐渐显露了出来。
2.2 推动农业园区以及农业职业院校参与其中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任务艰巨而且繁重,因此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才能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早日完成初期设定的目标。一方面,农广校可以与农业职业院校展开合作,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农业学院,依托充足的教学资源来培养更多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将专门机构与园区企业相结合,在农广校的积极引导下,可以在农业园区或企业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习场所,助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农广校要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农業企业,依托主导产业来建立农民田间学校,这样才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的现场教学场所。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专门机构与田间学校的结合是一大创新,尤其是田间学校需要“四动”机制来完善。首先是政府的推动。尤其是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引导田间学校更加规范的运行。其次是扶持的拉动。要将田间学校建设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中,这样才能够得到相关项目的支持,从而推动其发展。再次是任务的带动。农广校要逐渐将农民的培训工作放到田间,这样才能够带动田间学校的运行。最后是机制联动。农广校和田间学校要实行共享机制,这样才能够让二者结合的更加紧密。
3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任重道远。以农广校为主的专门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这样才可以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出一份力。
作者简介:刘娜(1980-),女,本科。研究方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