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课题(CXJJS18023),课题名称:清代八旗女性作家汉文创作研究。
摘 要:八旗女性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清代文坛中极为独特的存在,就规模和作品数量看,其成就不容小觑。自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于个别满洲、蒙古族女性作家的研究已逐步展开;21世纪以后,汉军个体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总体而言,当前对于部分重要满洲、蒙古、汉军女性作家的个案研究渐趋深入,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部分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展现八旗女性创作的整体风貌。但是,受全面搜罗文献难度较大、作品整理工作多未展开等因素制约,当前研究成果所涵盖的八旗女性作家范围有限,更难以展现八旗女性作家之全貌。因此,对于八旗女性作家创作基础文献的整理和考订是该领域研究中面臨的较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八旗女性;汉语作家;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贺晶晶(1995.4-),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3
在清代文学史上,八旗女性以汉语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笔者据现有目录学著作与清诗总集、诗话等文献资料统计得知,有清一代,八旗女性诗人在百人左右。在吟客如蚁的清代文坛,八旗女性作家的数量占比显然不具优势,但是这一群体在民族文化融合与女性群体之社会进步上所显现的意义却不容小觑,因而也必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八旗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逐步展开。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1982年至2019年间共有213篇研究八旗女作家的文章,其中个体作家研究207篇,群体研究4篇,另2篇著录了八旗女性作家的创作情况。个体作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顾太清和那逊兰保两人。与八旗女性作家以满洲为主体、蒙古族次之、汉军最少的构成比例相对应,在八旗女性汉语文学创作研究中,关于满洲作家的研究成果最多,蒙古族次之,汉军作家的研究相对寂寥。
一、八旗女性作家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在八旗女性汉文创作研究中占绝对优势,就研究角度而言,大概有以下诸端。
一是从生平家世角度入手的研究。金启孮先生的著作《顾太清与海淀》,详细考察了顾太清的生平以及诗词,对其身世、生卒年以及著作的版本予以了详实的考证。金启孮先生有《天游阁集校笺》《明善堂文集校笺》等数十部著作,对顾太清留存的基础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为满族文学的研究增添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可以说于顾太清的研究创获最大。李芳《闺门内外:顾太清交友圈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苏州大学学报》2016年4月)、葛鹏《顾太清与秋红吟社重要成员的友谊》(《北京档案》2019年5月)考证了顾太清与汉族文人之间的生平交游。赵相壁的《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8月)、白代晓《那逊兰保及其<芸香馆遗诗>》(《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12月)、杜家骥《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及其相关问题考证》(《民族研究》2006年5月)则是着眼于那逊兰保的生平家世考证方面的研究。马珏玶、高春华的《<国朝闺秀正始集>浅探》(《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聂欣含的《满清文化融合的使者、闺秀文化发展的领袖——恽珠》(《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2期)、高春华《清代女诗人恽珠生平家世考略》(《兰台世界》2011年11月)等文章对恽珠的生平作了详细的考证。莫立民《佟佳氏与<虚窗雅课>》(《满族研究》2010年12月)一文,着重对佟佳氏的生平事迹和别集《虚窗雅课》进行了论述,是目前为止笔者搜集到的唯一一篇对佟佳氏进行系统叙述的文章。
二是从民族文化角度入手的研究。首先,关于那逊兰保的研究,有阿如那《诗集<芸香馆遗诗>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月)、米彦青《蒙汉诗歌交流视域中的那逊兰保创作》(《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7月)等论文展现了那逊兰保虽然自幼生活在北京却深受蒙古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其别集中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次,关于顾太清的研究,有杨强《从顾太清诗词看少数民族女文人的成就》(《兰台世界》2015年8月),还有刘大先于2017年在《文学遗产》第5期上发表的《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于向辉《顾太清<红楼梦影>中满族风俗文化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2月)等,均是从顾太清的诗词创作进行分析,进而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的研究。
三是从诗词成就角度入手的研究。以顾太清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最多,除了硕士论文2011年张佩《闻诗闻礼宛从容——顾太清诗词研究》、2016年张震《顾太清词的本体特征》、2016年郭湘阳《顾太清诗词意象研究》而外,冯雁《顾太清和她的诗词》(《满族研究》2010年12月)、赵涵《一代“词后”顾太清的诗词人生》(《文学教育》2019年3月)等结合顾太清的生平分析了顾太清的诗词作品。玉霞的《那逊兰保与她的<芸香馆遗诗>》(200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以及杨兰的《那逊兰保家族文学研究》(2013年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等文章分别从那逊兰保生平考证、《芸香馆遗诗》和家族文学影响等方面作了分析。杨兰《那逊兰保家族文学研究》除了着眼于那逊兰保的文学成就,还将那逊兰保和相关的两位亲人即外祖母完颜金墀、儿子盛昱联系起来,着重从家族文学角度考察。阿如那《诗集<芸香馆遗诗>题材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1月)从诗歌创作题材取向出发,将其诗分为送别、酬赠和姐妹情谊两大类,并从文本入手,展现那逊兰保的诗歌思想内容。米彦青《蒙汉诗歌交流视域中的那逊兰保创作》(《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7月)与严程《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的创作历程》(《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9月)二文,则分别从那逊兰保诗学主张和诗歌内容分析其家族文学传承以及学诗、交游、选政等三个创作历程。高春华《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一文,对恽珠生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编制年谱,并且研究恽珠诗歌,再进一步探讨了恽珠诗与其所选诗作之间的联系,最后对《国朝闺秀正始集》的版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除此之外,陈颍《女作家高景芳赋成就初探》(《求是学刊》2015年7月)《借鉴与创新——八旗闺媛高景芳词论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7月)、王鹏廷《情趣·意趣·谐趣——从归真道人的四时诗看其诗意“归真”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12月)、伏涛《百保友兰“教子诗”探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8月)《时代阴影下的女史心态——以道咸年间长白女史人百保友兰为例》(《北华大学学报》2015年8月)及詹颂《扈斯哈里氏的诗歌创作与晚清社会》(《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4月)、范婷婷《“诗史”与扈斯哈里氏的诗歌》(《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7月)等几作则分别对汉军高景芳、归真道人与满洲百保友兰、蒙古扈斯哈里氏等几位女作家的生平与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评析,推动了八旗女性文学的研究工作。
总体看来,当前对八旗女性个体作家的研究已逐步展开,但研究成果还主要集中于顾太清、那逊兰保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主要作家。如在207篇个案研究论文中,研究顾太清的就有170余篇,因此,顾太清作品的整理与保存、版本情况以及其诗词本体研究已趋近完备。再如,研究那逊兰保的有10余篇,其他作家所占比例很小,也有很多八旗女性作家还未被提及到。可见,学界对八旗女性这一群体的关注度还不够,研究还未全面化。基于此,学界应该趋于多样化地研究视角对八旗女性作家汉文著述的价值进行研究和挖掘。
二、八旗女性作家群体研究
相对于个案作家来说,清代八旗女性作家群体研究的成果数量极少,研究较为薄弱,成果主要集中于满族和蒙古族。张佳生在《满族研究》1989年第1期发表的《清代满族妇女诗人概述》一文對满族女诗人进行了简要概述,探讨了满族女诗人出现的原因,“满族妇女诗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满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作者据所掌握的资料对留有诗集的满族女诗人作了大概统计,涉及觉罗学诚、纳兰氏、乌云珠、兰轩主人、希光等诗人,对诗作水平较高的满族妇女诗人及其生平作了评述,是较早全面阐述满族女诗人的文章。其后,祝注先发表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的文章《清代满族、蒙古族的妇女诗歌》中,专就满族女诗人纳兰筠德、希光、色他哈、金墀、兰轩女史、佟佳氏、瑩川、恽珠、百保、顾春以及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成堃等12位诗人的部分诗歌作了详细的评价,认为“她们虽然接受汉文化教育,运用汉文化传统格律作诗填词,其艺术风格却依然不减北方民族英武、开朗的特性,绝少闺阁纤弱柔靡之迹”[2]。
关于清代八旗诗歌的研究,笔者认为2014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李杨《八旗诗歌史》较为全面性,作品上编系统地概括了八旗诗歌的兴起、发展、繁荣与演变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下编依次选录了八旗女作家汉文创作成就较高者,其中有八旗汉军女诗人蔡琬、高景芳,八旗蒙古那逊兰保、百保友兰,八旗满洲顾太清。作者参考铁保编纂的八旗诗歌总集《熙朝雅颂集》、恩华辑《八旗艺文编目》、杨钟羲《雪桥诗话》、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等作品谈到了八旗女诗人,概括性地介绍了八旗诗人汉文著述而以主要代表诗人为研究对象,但并没有着重体现该时期八旗女性的创作规模等宏观问题。朱吉吉《清代满族女诗人研究》(2011年浙江大学硕士论文)一文以满族闺阁群体中留有作品集者为研究对象,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妇女诗人的别集并没能刊刻流传,除有别集者外,女性作家的作品一般附录于其他总集类作品中。该文章后附录《满族女诗人别集总目》,详细的记载了满洲女诗人作品、版本情况、收藏单位等,对八旗满洲女性作家汉语创作目录的整理有开创作用,为读者提供了查找满洲女诗人作品的线索。但作品也有疏漏,如恽珠孙女妙连保作《赠绮阁诗草》附《红香馆挽词》,存于国图,未见其文章记载。严佳的硕士论文《顺康雍时期八旗诗人研究》一文将八旗诗人分为宗室、官吏、布衣和闺媛,可见闺秀诗人的研究日渐增多。该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对269位八旗诗人的姓名与著述情况进行了考订,为58部八旗诗人的诗集作了目录,并且为八旗汉军闺媛高景芳《红雪轩稿》作了提要,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八旗闺媛诗人。
上述成果而外,还有两篇著录八旗女性创作情况的论文。笔者查阅各种目录、重要的清诗总集与诗话后统计得知,清代八旗女性作家约有80余位,其中有作品集者约60位,而别集留存下来的仅有30人左右。可见,八旗女性文学著作的流传情况不尽人意,而世人对这些作品的了解更属寥寥。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全面载录八旗女性作家创作的专文,但有部分学者选择性地对个别八旗女性作家作了叙论。如朱永邦于1980年在《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元明清以来蒙古族汉文著作家简介》一文,介绍了端静闲人与那逊兰保的生平事迹,并提及二人分别著有《带绿草堂遗诗》一卷、《芸香馆遗诗》二卷。孙玉溱《清代蒙古族作家汉文著作目录》(《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对蒙古族女作家那逊兰保、杏芬、熙春、金墀、博尔济吉特氏、成堃等6位的作品做了简明目录,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查找线索。上述两篇文章主要聚焦于蒙古族女性作家,但因搜集资料的困难或者作品存轶与否不明,作品所收录的八旗蒙古族女性作家也不全面。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可知,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个案研究,多局限于满族和蒙古族作家作品,很少有汉军女作家的研究;此外,由于八旗女性的文学创作基本集中于诗歌一体,词与散文等鲜有涉及,所以学者所论对象全部为八旗女性诗人。
三、八旗女性作家研究的趋势
以上所涉文献的论述绝大多数还是围绕着学者们在21世纪前后对八旗女性作家汉文著述的研究而展开的探讨。其中或有对满洲和蒙古女性群体的研究,或有重要女性作家的个案研究,却未有从宏观角度去论述八旗女性作家汉文著述的整体研究。在八旗女性作家汉语著述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专题型整体研究尚未真正开展、个体作家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尚需拓展、对汉军作家的关注度不够、与文学研究赖以开展的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及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研究远远滞后、八旗女性与汉族诗人之间的交游考察太少、对家族文学的影响的论述不够充分等等。其中以下两个问题较为突出。
第一,有关八旗文学的研究日益渐增,但是八旗汉军闺媛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无论是作品著录还是文学研究,八旗女性文学研究的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满族、蒙古族的几位重要女作家文学作品上,大部分八旗女性作者及其作品还处于研究者视野之外,特别是忽略了关于八旗汉军女性作家的研究,对八旗女性汉文创作的整体研究明显不足,事实上,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并未真正展开。据笔者统计,清代汉军闺媛作家大概有21名,且其创作内容、艺术造诣、天生才气等均不输满洲闺秀,可是学界对于汉军闺媛的研究仅见于满族诗人的研究之后,并没有一篇概述汉军闺媛的作品。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严佳《顺康雍时期八旗诗人研究》与浙江大学博士论文李杨《八旗诗歌史》二文中可见汉军蔡琬、高景芳、顾荃、许氏等四位诗人,从她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女性的日常生活与个性特征。但汉军闺媛并不止这四位诗人,留有作品集的还有端静闲人《带绿草堂诗集》、杨琼华《绿窗吟草》、王韶《冬青馆吟草》、刘氏《绣馀吟》、于修儒《静宜吟馆诗集》等,另外无作品集但有诗词者也颇多,如《国朝闺秀正始集》卷三存顾荃诗一首《题自画梅竹》。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军闺媛的作品创作规模之大以及平淡质朴的诗歌风格,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第二,文献整理工作明显不足。可靠的文献是文学研究赖以开展的基础,从文献学出发,全面搜罗各类文献中所载录的八旗女性诗人,摸清清代八旗女性作家汉文创作的规模,并对其文献进行整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八旗女性作家有作品集流传者不多,到目前为止,除顾太清《天游阁集》、那逊兰保《芸香馆遗诗》而外,其他作家的作品尚未得到校勘整理。“文献不明,则源流不清。”[3]八旗女性作家作品文献的校订整理工作,是该研究方向的基础且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未来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对八旗女性汉语作家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张佳生先生曾指出:“‘八旗制度虽然是满族人创造的,但是八旗文学却不是‘满族文学所能代替的。‘八旗文学既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学,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4]就八旗女性作家而言,对她们作品的搜集整理、生平事迹的考证、思想以及创作倾向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八旗文学的研究过于集中在满族作家文学的研究,也应该将目光转到蒙古或汉军女性作家的研究上,这对研究清代文学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1]张佳生.清代满族妇女诗人概述[J].满族研究,1984(1):80.
[2]祝注先.清代满族、蒙古族妇女诗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4):86.
[3]陆有富.古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创作研究述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6(2):164.
[4]张佳生.八旗十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280-281.
参考文献:
[1]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M].红香馆清道光十一年刊.
[2]朱永邦.元明清以来蒙古族汉文著作家简介[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2)
[3]赵相璧.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04).
[4]孙玉臻.清代蒙古族作家汉文著作目录[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01).
[5]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7]恩华撰、关纪新校.八旗艺文编目[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8]张佳生.八旗十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9]徐世昌撰、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朱吉吉.清代满族女诗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1]严佳.顺康雍时期的八旗诗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2]李杨.八旗诗歌史[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3]陆有富.古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创作研究述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6(2)
[14]张震.顾太清词的本体特征[D].吉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5]郭湘阳.顾太清诗词意象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6.
[16]劉大先.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J].文学遗产,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