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民营经济”议题建构的话语变迁

2020-03-17 09:22胡馨予
今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营经济主流媒体

胡馨予

摘 要: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历程,而主流媒体对“民营经济”的报道也非一成不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其话语的变迁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本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入手,结合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探析《人民日报》“民营经济”议题的报道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的变迁促使《人民日报》的媒介职能从宣传职能转变为信息传播职能,其话语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变迁,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主流媒体;民营经济;话语变迁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035-02

诺曼·费尔克拉夫认为语言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1],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将话语分析的过程分为了“文本实践—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因此,本文将依据上述三个维度探析《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2018年,对“民营经济”相关报道在不同时期的话语特征。根据学者辜胜阻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总结[2],本文将《人民日报》关于民营经济的报道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对检索得出的共670篇报道进行抽样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关于“民营经济”议题的话语建构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1978~1991年:宣传职能鲜明,围绕“民营经济”的性质展开讨论   《人民日报》在这一阶段关于“民营经济”议题的报道数量是四个时期中最少的。文本实践方面,这一时期所报道的民营企业多位于东部地区,报道内容主要聚焦于政策宣传、各地生产环境建设成果、相关会议报道这几方面。从报道题材看,通讯占比最大,其次是消息,评论文章和读者来信占比较小,而深度报道仅有1篇。话语实践方面,这一时期的报道主题围绕民营经济的性质展开,主要集中在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辨析两方面。报道多以自上而下的视角展开,标题大多以“支持”“重视”“加强“作为句首词,指导意味较浓。

社会实践方面,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其中一部分个体经济成长为了私营经济。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在“创业”兴起的同时,民间对于企业姓“公”姓“私”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

二、1992~2001年:凸显舆论监督功能,主题紧扣国家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关于“民营经济”议题的相关报道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文本实践方面,报道开始注重引用部分相关数据,位于中部、中西部城市的民营企业在报道中开始被提及,但东北、西北地区的民营企业被关注得依然较少。报道体裁方面,这一时期的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仍然较为少见,但由官员、人大代表撰写的新闻评论及读者来信却开始少量出现,其内容揭露与批判了民营企业的各种不良现象,凸显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话语实践方面,报道围绕民营企业促进再就业、民营经济助力脱贫等紧扣“民营经济与国家发展”的主题展开,以下岗职工阐述民营企业为其再就业提供帮助的普通群众视角也开始被运用进报道。

社会实践方面,“创业潮”在这一时期开始掀起,但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产品质量堪忧、偷税漏税等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此外,我国20世纪末,“下岗潮“中失业的员工大多是家庭生产的主力,因此,促进再就业也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3]。

三、2002~2011年:“问题意识”突出,聚焦民企发展活力  《人民日报》在这一时期对“民营经济”的报道量是四个时期中最多的。文本实践方面,《人民日报》对东北地区民营企业提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开始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带进行整体性报道。此外,对报道对象深入挖掘、对民营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走访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如《民间资本的喜忧盼》[4]一文的记者对浙江某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采访,了解他们对民间投资的看法。话语实践方面,出现了少量民营企业家发表成功经验的话语视角,报道主题也开始具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主要聚焦民营企业的出口情况、聚集人才的方法和企业的接班问题。

社会实践方面,这一时期,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同时,“接班人”的选择、民间投资的困扰、新型人才的紧缺等民营企业担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四、2012~2018年:受众意识增强,为民营企业注入信心  《人民日报》关于该议题的报道数量在2018年达到了高峰,其视野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关于企业走出国门的报道明显增多。这一时期,报道屡次提及“如何建设国际化企业”“政府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帮扶措施落实“等内容,且使用的体裁也更加多样化。2018年,《人民日报》开设了《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等专栏,以特写、专访等形式描述创业故事、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以反应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话语实践方面,2012年后,有关“民营经济”的报道主题主要聚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发展三方面。除以专家、学者执笔的专业性文章增多外,其报道视角的建构也愈加具有人情味。如《民营企业家怎么看反腐》一文[5],通过“点赞”“新忧”“期待”三个小节,以民营企业家的内心视角凸显改善政商关系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我国发展方式逐渐转变,需求结构快速调整。这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2018年的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国民营制造业造成了不小冲击。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应逐渐离场”等言论也在网络上掀起风波。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会上,他强调了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小 结

将《人民日报》的新闻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关于“民营经济”的报道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从1978年到2018年,《人民日报》对该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报道企业的选择也经历了从东到西、从局部到区域、由国内到国内外结合的,趋于全面的过程。此外,建构主题也历经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讨论民营经济的性质,到鼓励民企带动就业、对民企生产进行监督,再到关注民企健康发展、为民营企业家注入信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出社会发展对媒介报道变化的促进作用。此外,其报道视角和体裁也不断深入和全面,实现了从较为单一的政策宣传到挖掘问题、倾听企业家心声的转變,其宣传职能逐渐过渡为舆论监督、信息传播职能。这展现出了主流媒体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生产力发展、以优质专业的评论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的作用。由此,媒介的话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促使媒介的报道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两者相辅相成,勾勒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目前,国际经济形式多变,中美贸易争端尚未结束,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媒体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加强国际传播的能力。因此,主流媒体对于“民营经济”议题的建构也应具备充分的国际视野,积极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巩固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

参考文献:

[1]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辜胜阻.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任祥煦.破解世纪难题亟需思想先导——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1998(11).

[4] 王慧敏,李丽辉,朱慧卿.民间资本的喜忧盼[N].人民日报,2010-04-19.

[5] 朱佩娴.民营企业家怎么看反腐[N].人民日报,2015-06-03.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民营经济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激活民营经济活力研究
对东北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再思考
对东北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再思考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