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TI的国内旅游廊道研究综述

2020-03-17 06:57徐洪琴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廊道全域资源

杨 利,徐洪琴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

“廊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景观生态学,最初指为进行环境保护而构建的“生态廊道”。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廊道”逐渐被应用到遗产保护、文化地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领域[1]。大致经过了“生态廊道”、“绿道”、“风景道”、“遗产廊道”、“文化线路”、“文化廊道”、“旅游线路”、“旅游走廊”等阶段的演变[2]。

国外“廊道”的建设,最初是随着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因此国外对于“廊道”的研究起步也较早。尤其是战后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极大得推动了学者对绿道、风景道、遗产廊道、旅游线路、旅游廊道等的研究。风景道的研究是国外旅游廊道研究的主流,主要是廊道的规划建构、管理流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3]。近年来,国外对于旅游廊道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生态保护、遗产廊道、旅游开发规划与设计等传统角度,还开辟了诸如视觉美学评价、使用者体验、管理流程及体制等新视角[3]。这些旅游廊道建设、研究的思想及方法,为国内旅游廊道的空间建构与相关研究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中国在旅游廊道的研究,一方面呈现起步较晚、研究内容较窄,研究基础薄弱的特点;另一方面,虽面临各方面的困境,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在风景道、遗产廊道和旅游开发廊道等领域进行了钻研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今,要想真正突破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及门票经济的限制,实现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和产业经济,就必须推出新兴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与组织,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而旅游廊道建设就是加速区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业态之一[4]。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廊道研究的发展、特征与尺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预估,并总结出了可行的研究方法。

1.廊道分类及旅游廊道概念解析

1.1 廊道分类

廊道是一种意在保护自然生态及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而构建得到一种线性空间,笔者经过对国内廊道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得出大部分学者认为廊道应分为生态景观型廊道、遗产保护型廊道及旅游开发型廊道三种(具体见表1)。

表1 廊道的分类

1.2 旅游廊道概念解析

结合表1 廊道的三种类型,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得出旅游廊道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的解析:

狭义的旅游廊道就是旅游开发廊道,更多得强调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侧重于廊道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活动的功能。

广义的旅游廊道则汲取了各种类型廊道的精华,强调的是“旅游+”的理念,更侧重于廊道的交通、生态、遗产保护、文化传播、旅游、经济发展等功能的融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旅游者将不再满足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倾向于追求深度的慢行旅游,因而旅游廊道沿线旅游产品的统筹安排与优化组合在提升旅游者游程体验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5]。

本文提到的旅游廊道,采用的是广义的旅游廊道概念。在当前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廊道必将发挥出其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国内旅游廊道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旅游廊道的学术研究才初步发展起来,成果相对而言较少,但近年来随着“旅游+”概念的提出、全域旅游等政策的推进,增长较快。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主题“旅游廊道”进行检索,截止到2019年年底,共有“旅游廊道”相关文献160 篇,其中2019年25 篇,2018 年19 篇,2017 年23 篇,2016 年18 篇,2015年15篇,2015年及以前的年份均未超过10篇(具体数据分布见图1)。

通过SATI 对旅游廊道的论文成果进行研究整合发现,研究主题词主要集中在遗产廊道(44 篇)、旅游廊道(23 篇)、旅游&旅游资源(19 篇)、旅游开发(12 篇)、全域旅游(10 篇)(主要关键词分布见图2)。

我国旅游廊道的研究始于1995 年,但从2003 年开始,旅游廊道的研究才逐渐走上正轨,研究内容才逐渐丰富。其中“遗产廊道”的研究从2006 年开始便具有较高的热度,并一直延续至今,研究内容主要为遗产廊道的构建及空间内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廊道”目前成果集中在2014-2019 年,包括旅游廊道的构建、发展特征及影响研究等;“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在2014 年-2018 年成果较多,主要是关于廊道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及评价研究。而随着全域旅游政策的提出,“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旅游廊道研究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之一,从2016 年至今,出现了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廊道的构建、影响因素及发展特征研究等研究主题。

图1 1995-2019 年旅游廊道研究发文量

图2 1995-2019 年国内旅游廊道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3.旅游廊道的特征与尺度研究

3.1 旅游廊道特征分析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分析总结,笔者得出旅游廊道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旅游廊道改变了游客出游的中转线路体验,增添了游客在线路上的新奇及趣味性。旅游廊道是“点-轴”理论应用到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中 “点”指的是旅游节点,“轴”则指的是旅游通道[6]。旅游廊道的开发模式区别于传统景区的“景观隔离”[2],旅游者体验的也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而是在感受旅游节点休闲放松的游乐活动后,仍能够在从这一旅游节点到另一旅游节点的中转线路间享受旅游观光的乐趣[7]。旅游廊道的提出改变了游客在中转过程中单一的体验感,从而使游程的中转时间在游客的心理体验上大为缩减。

第二,旅游廊道是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手段,能够最大化提升自身旅游价值。它作为一种线性空间[8],因其空间开放和延续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将旅游通道纳入到游程中,满足游客充分利用旅游时间,丰富旅游体验的需求[9]。传统景区,景观类型相对单一,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总体而言交叉性不大,因而景区旅游资源也相对单调。而旅游廊道则通过空间延伸将各类景观有效整合起来,即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升了廊道的旅游价值[2]。

第三,旅游廊道通过实现旅游资源价值转移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2]。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及“点轴开发模式”,旅游廊道的构建通过交通线,促进了空间的多维互动,既保证了各旅游要素的联通,又加强了生态文化的保护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1]。

3.2 旅游廊道尺度研究

3.2.1 大尺度廊道研究

余青、吴必虎等对国内外风景道的理论及规划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构建的理念、发展历程及“国家风景道计划”的探讨,得出了美国风景道规划发展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风景道研究及规划实践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狭窄,实践缺乏经验与理论支撑,未来还需加强风景道学科体系的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景道体系[3][10]。郑群明、王露、胡舒雯则基于CiteSpace 软件,分析了1999 到2018 年间,我国风景道研究现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不够丰富且分布不均衡;研究主体主要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内容集中在空间构建设计、资源评估以及风景道的管理问题;研究地域则主要为西部地区[11]。

邱海莲、由亚男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旅游廊道的概念及分类[1]。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廊道实践超前于理论发展的现状,提出:未来我国旅游廊道应加大对跨区域管理机制、合作模式、产品开发等问题的关注[1]。

当前,在国家“全域旅游”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与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廊道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跨区域构建。鄢方卫、杨效忠、吕陈玲利用CiteSpace 软件,分析了全域旅游视角下中国旅游廊道特征及研究发展,并指出:在旅游廊道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廊道的空间建构,创新旅游产品及市场细分;在理论研究方面,应丰富研究方法,注重廊道对旅游目的地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2]。把多勋等学者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系统地研究了将陆上丝绸之路构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各项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跨境旅游的发展及跨区域旅游廊道的构建都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12]。

3.2.2 中尺度廊道研究

王立国等借助文献统计分析和GIS 工具,探索得出廊道范围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出文化元素“影响力半径” 的计算公式;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对其旅游空间进行了建构,为我国廊道的空间建构以及文化廊道的保护和开发机制研究提供了借鉴[13]。徐淑升则以京杭大运河山东南段为研究区域,通过其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解读,为其旅游空间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14]。

任唤麟借助层次分析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等方法,构建出了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对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进行了资源评价,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廊道资源,提出了不同的开发及宣传策略:对等级较高的优质资源,应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培育“增长极”;而缺乏优质资源的区域,则可与区内的特品级资源或城市联合开发[15]。

王瑞、王镜则将通过Visual Studio 2010 统计出的旅游群众对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 ”各遗产景观的关注次数和共现次数与通过“火车采集器软件”采集的官方发表的宣传文本进行对比,得出官方预估游客的关注偏好、共现偏好与实际偏好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16]。

3.2.3 小尺度廊道研究

谭其顺、杨效忠等以徽杭古道为例,分析了古道旅游的属性特征及开发原则,并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撑系统这三方面,对徽杭古道旅游廊道的构建提出了思路及方法,为中国古道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指引[7]。

香嘉豪在旅游廊道的视角下,对南江古水道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南江古水道概况、其保护与开发价值、旅游廊道构建原则的分析,提出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条路径来实现南江古水道的旅游廊道的空间建构,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文化的保护[17]。

张玉蓉、林娜则在对三峡库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游憩价值与教育价值,强调了旅游廊道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统筹协调及可持续旅游的发展[18]。

4.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廊道作为整合旅游资源的有效手段,已经在丰富游客中转线路体验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关于旅游廊道的研究也已经初具成果,并在2010 年前后整体上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2)大尺度廊道的综合价值研究涉及风景道、风景道体系、边境旅游廊道、跨界旅游廊道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尺度廊道的综合研究主要注重问题及方案的研究,结合线性廊道空间的保护与开发要求进行实证分析,从多角度分析研究对象的价值与内涵;而小尺度则聚焦于特定的旅游廊道空间,解决其规划、旅游空间构建以及资源保护开发等问题。(3)当前我国对于旅游廊道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国内关于旅游廊道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遗产廊道的构建、保护与开发、发展特征影响研究、廊道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及评价研究等。

为解决当前我国旅游廊道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旅游廊道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第一,我国学术界要加强对旅游廊道理论基础的研究,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我们需要进行更加广泛、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弥补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注重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同时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支撑作用,更好的满足旅游廊道建设工作的需要。

第二,拓宽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更好的将旅游廊道的研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大背景结合,如全域旅游、“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等等。国内关于旅游廊道的研究领域目前还比较狭窄,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廊道概念界定、内涵研究、廊道特征及影响因素方面。相比之下,国外廊道研究因交通学、景观学、旅游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科参与其中,研究内容和领域十分宽泛,并且比较成熟[19]。

第三,发挥旅游廊道推动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及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旅游廊道景观应满足多类型、重结构、凸季相、利融合的多元特征[20]。旅游廊道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对区域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之成为未来旅游廊道研究与建设努力的方向。

第四,旅游廊道未来的相关研究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不同地区人口特征、游客行为倾向、市场需求导向等问题。在进行旅游廊道的影响因素分析时,应结合自然与人文学科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建构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的旅游廊道空间。

当前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较热,而旅游廊道则通过扩大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空间,解决了传统景区狭小拥挤等诸多问题,推动景区从“景观隔离”的封闭状态转向“大旅游”空间,满足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需求。未来,旅游廊道的发展必定对空间建设、产业融合、要素和管理等层面都提出全新的要求。最终,伴随着高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客流量与各种资源、要素流动,必将构建出完整的旅游空间网络结构[21],为廊道的发展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廊道全域资源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