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兰芳,赵丽,李雪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无射线、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已成为婴儿头部检查的首选方法[1]。但由于MRI具有检查时间长、噪声大以及对运动伪影敏感性强,加上婴儿尤其是早产儿生理调节能力尚不全,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差,且无法沟通,更增加了检查的难度。为提高检查效率,药物镇静是目前临床上婴儿MRI检查的常用方法[2-4]。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综合医院普遍存在无专门的镇静团队、常规镇静效果不佳,预约时间与婴儿入睡时间、镇静时间与检查时间衔接差,准备及检查耗时长,影响检查效果,延长了检查周期,导致重复检查,图像质量差,家属满意度低;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影响检查秩序,降低了工作效率[5]。因此,本研究对2017年150例婴儿MRI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于2018年应用于150例婴儿MRI检查中,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8年于本院放射科行MRI检查年龄1岁以内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严重心肺病变、气道梗阻患儿。共纳入300例,按时间段将2017年1~12月150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的150例设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1.2.1护理配合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预约检查时间,发放检查预约单;告知家属婴儿检察前需穿无金属纽扣或饰物的棉质衣裤,检查前30 min内不喂奶,以免检查过程中发生误吸;检查前一晚开始多陪婴儿玩耍,以减少其睡眠。检查前对婴儿进行评估、排除检查禁忌证;住院婴儿在病房镇静、门诊婴儿在门诊镇静后由家属抱到MRI检查室做检查;常规金属筛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中体位设计,听力保护,护士定时巡视,动态观察婴儿面色、呼吸道情况;技师通过摄像头观察婴儿,同时通过图像观察婴儿有无移动。检查后婴儿在候诊区观察30 min.并告知家属婴儿用药后注意事项及观察重点,无异常方可离开[6]。观察组实施改进后的护理配合方法,具体如下。
1.2.1.1成立婴儿MRI检查改进小组 由放射科技师、护士和儿科医生、护士及麻醉师各1人组成。由放射科护士与麻醉医生负责制定婴儿MRI预约、镇静、检查及观察流程,以及突发意外的应急处理流程及预案,疾病评估与处理记录单;检查时负责体位设计,检查中监测观察。儿科医生下达医嘱,儿科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及婴儿检查前的镇静准备,检查后的观察护理。麻醉科医生负责评估睡眠状态以及突发意外的应急处理。放射科护士负责建立微信平台,便于多学科团队的沟通协调。
表1 两 组 一 般 资 料 比 较
1.2.1.2改进质量监控方式 放射科护士负责设计婴儿MRI资料收集表,包括婴儿基本信息(ID号、年龄、性别、体质量、诊断)、体征、睡眠习惯、用药时间、准备时间、检查耗时、检查次数、图像质量,家属满意度等,每日检查填写是否完整,并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并监管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监控期为1年。根据检查流程及风险防范预案组织模拟演练,每个月1次。
1.2.1.3改进预约方法 预留专用检查时间段,时间集中在每周二、四14:00~17:00,限定预约婴儿6例。放射科护士将预约申请信息发放到微信平台,小组成员提前评估婴儿病史,确定镇静方式;门诊婴儿需提前开镇静药,住院婴儿由儿科医生将镇静药带到MRI检查室。增加专用婴儿预约检查告知卡,告知家属婴儿衣物无金属异物,提前1 h喂奶,更换干燥的尿不湿等。提前适应检查环境,将录制好的MRI检查模拟噪声推送给家属,教会家属在婴儿睡觉时循环播放使婴儿提前熟悉MRI检查噪声,并且能在噪声环境下入睡。
1.2.1.4改进镇静方式 在影像科设置镇静室,配套监护设备,由镇静团队到现场对婴儿进行评估,放射科护士对婴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儿科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儿科或麻醉科医生实施镇静,每5分钟评估1次婴儿的镇静程度(Ramsay镇静评分[7-8]),评分越高,镇静程度越深,评分达5分时可以进行MRI检查。如果在给药后15 min Ramsay评分没有达到5分,医生再确定是否增加药物剂量。检查中严密观察,必须实时监护。
1.2.1.5改进移动方法 放射科护士设计微型便携式婴儿篮,此婴儿篮底周围包裹柔软的记忆海绵,并在头部及腰部设计了绑带,头部绑带系上后可使记忆海绵覆盖婴儿耳部,进一步隔绝MRI噪声,腰部绑带可以让婴儿有被母亲环抱的安全感。婴儿篮可直接放入检查线圈内,避免频繁放下-抱起导致婴儿惊醒。婴儿镇静后放入微型便携式婴儿篮中入睡并固定。
1.2.2评价方法 ①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指镇静后婴儿在检查中所有序列一次性完成检查,没有重复扫描。②总检查成功率。婴儿检查过程中惊醒后再次镇静,或因运动、惊醒而造成重复检查,重复扫描≤3次成功完成4个序列的扫描。③检查准备耗时。指婴儿在预约时间段到达检查地点开始准备至检查开始的时间。④图像质量评价。由技术质控技师及2名影像诊断主治医师对两组MRI影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包括顺利完成扫描(60分)、定位准确(图像左右对称,扫描基线规范,10分)、无运动伪影或轻度运动伪影(10分),后处理规范(10分)[9-10],达标满分为90分,≥80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此项资料由技术质控人员每日常规监控记录。⑤家属满意度。婴儿检查完毕,常规调查婴儿家长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级评价。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两组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达标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达标率比较 例
2.2两组检查准备耗时比较 对照组准备耗时(28.88±8.41)min,观察组准备耗时(14.44±2.67)min;两组比较t=20.05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婴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108例,一般35例,不满意7份,满意率为72.0%。观察组满意146例,一般2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7.3%。两组满意程度比较,Z=-6.006,P=0.000;两组满意率比较,χ2=37.076,P=0.000。
3.1集中检查有利于婴儿在最佳镇静状态下完成检查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用药到检查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为综合医院的MRI设备有限,检查对象、检查部位复杂,有时无法准确估计检查时间,当婴儿用药后还没有入睡时,检查室则会安排其他患者检查,当婴儿镇静达标时,因有其他患者在检查而无法及时检查,而错过最佳镇静期,常导致检查失败。改进后的流程将婴儿集中预约在一个时间段进行检查,此时间段为婴儿检查专用时间,儿科医生与放射科护士可根据不同镇静药物的用药时间,起效时间,最佳镇静效果时间,检查时间对婴儿检查顺序进行协调,当婴儿镇静达标即可安排检查。避免了之前因成人患者病变复杂检查时间过长,导致婴儿过长时间等待镇静药物失效。同时,相对准确的时间把控也可避免MRI设备长时间空置。
3.2充分的准备及婴儿检查专用篮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检查效果和婴儿家属满意度 表2示,观察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1)。MRI检查中需婴儿保持一段时间的深度睡眠,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由于镇静效果不佳、评估不到位等导致检查不能顺利完成,需要重新预约、反复镇静、重复检查。这不仅延长了检查周期,影响了治疗决策制定,也给家属带来了心理负担[11-12]。改进后护理配合方法将前期准备工作前移至检查前1~2 d,预约后放射科护士一对一与婴儿家属沟通,告知检查前后注意事项;并将录制的MRI检查模拟噪声发送给家属,提前播放给婴儿听,目的是让婴儿熟悉MRI检查的声音,且能在这种声音环境下入睡。当日预约结束后放射科护士会提前将婴儿预约数量、检查基本信息发布到婴儿磁共振检查小组微信沟通平台,儿科医生可提前根据婴儿的病情、年龄、体质量进行检查前评估,确定风险与获益,麻醉科医生可提前制定镇静方案。检查当日由儿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现场再次评估婴儿,下达医嘱,药物镇静,计算镇静时间,把控镇静效果。检查时使用新设计的婴儿检查专用篮,一是记忆海绵可有效阻隔磁共振扫描时的噪声,避免粘贴棉球后撕拉胶布对婴儿幼嫩皮肤的伤害;二是两旁的系带可有效固定婴儿头部,并使婴儿有被搂抱感,用药后将婴儿放入检查篮内由家属陪同进入检查间[13],经麻醉医生再次评估后直接将便携式婴儿篮放上检查床进行扫描,避免抱、放动作影响婴儿睡眠,从而顺利完成MRI检查。同时,婴儿MRI检查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解决了以前由放射科技护人员独立承担婴儿MRI检查带来的诸多风险,保障了婴儿MRI检查的安全。整个过程(检查前个性化指导、合理的时间安排、检查专用篮的应用、镇静效果的维持,与家属的有效沟通等)体现了良好的优质护理服务,因此,婴儿家属无论满意率还是满意程度都显著提高(均P<0.01)。
本研究对综合医院婴儿MRI检查护理配合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提高了检查效果和安全性,同时提高了家属满意度。但与专科儿童医院相比,综合医院针对婴儿MRI检查的条件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的完善,以满足婴儿检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