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过程公平、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资助方式也应该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立足学生实际,转变资助理念、创新育人方式,确保育人实效,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模式;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52-0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过程公平、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它更承载着党和国家对学子的殷切关怀,因此资助工作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育人的责任。随着我国资助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资助工作已经逐渐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这无疑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型资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究竟什么是发展型资助,在对学界现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我认为发展型资助就是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动态化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在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当前在扶贫的第一维度,基本的经济资助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第二维度育人层面,却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落实。要实现资助育人,必须将以往的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这不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发展”的本质
以往的资助偏向于经济型资助,资助工作更多只是体现在评、审、助上,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学校现实情况的制约,也有工作方法、制度的不完善所致。通过对我校以及陕西其他三所高职院校的调查,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现状如下:
在对发展型资助育人了解的程度上,通过对受资助学生的调查发现,6.53%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40.17%的学生表示部分了解,35.46%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17.84%的学生表示没听过。
在对受资助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对资助的认识更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对资助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并不了解,认为获得经济补助就是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将资助看成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福利”。认识不足以及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发展型资助育人难以形成一种意识,内化于学生心中,并以此指导学生的行为。
在对发展型资助育人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上,只有6.54%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0.43%的学生表示满意,40.22%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14.3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8.43%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这表明,现有的资助活动还未能完全达到育人的目的,资助育人的活动方式还需加以改善,以便将资助的成效发挥到最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资助背后的育人深意。
在育人活动形式以及参与度方面,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活动主要集中在主题演讲、征文、班会这几个方面,占比分别是28%、54%、18%。
活动的主题也主要是围绕诚信教育,占比18.37%;感恩,占比47.28%;励志,占比25.45%;心理帮扶,占比8.9%这四个方面。
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11月;而且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并不是出于自愿,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这也导致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最终目的主要体现在如何依托经济资助来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在资助金额已经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资助工作理念也必然发生转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接下来更多地专注人的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层面,这也是马克思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现阶段,人的发展也不应仅仅局限在经济解困层面,而应向更美好的人的全面发展迈进。那么,资助工作的发展实质也应该是全面的,这体现在资助過程的动态性、资助形式的全面性、育人活动的深入性以及发展理念的先进性。
三、“发展”在资助育人模式中的凸显与构建
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朝着新的目标迈进,资助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当前,经济解困已经不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要将矛盾集中在进一步的发展性育人方面。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创新育人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
现在的学生以“00后”为主,普遍个性鲜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是目前的育人活动还停留在演讲、征文等层面,这些很难吸引学生,育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育人活动必须立足学生现实需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的教育中。高职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学生,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而演讲和写作能力较弱,在育人活动中我们应该侧重实践性,可以成立社团+,在资助中心的管理下,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各种资助育人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学习互助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教师只进行引导和管理。
(二)动态化、全面性地关注,让“发展”浸润全过程
当前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11月,这种阶段式的育人方式很难真正深入学生的心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资助育人也应该贯穿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比如在资助政策宣传中、受助学生的评审中、助学金发放前等时间节点,将育人活动贯穿全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自卑,内心较为敏感;在学业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为35%,大部分学生在班级成绩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下;在就业方面,以我校为例,学生的就业单位普遍为私企,条件较为艰苦,工资居于当年毕业生的中等水平。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初步的资金帮扶之外,还应在学生的心理、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进行追踪关注,资助中心依托各二级学院,由辅导员发挥主体作用,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重点关注,建立关注台账,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成长成才,这样才能有利于受助学生形成良性循环,个人成才,回馈社会。
(三)由“漫灌型资助”向“精准型资助”转变,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坚持精准方略,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将精准扶贫思想运用到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中,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用大数据识别真正的贫困生。比如用大数据跟踪学生在校期间“一卡通”消费情况,一般情况下学校的消费水平是低于校外的,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在一个月以内校内消费次数和金额,来确定受助学生。只有受助对象精准,才能确保之后的育人效果不会打折扣或者做无用功。在对不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做到精准发力。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是学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学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靶向”教育。
四、总结
教育脱贫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实现全面覆盖,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资助之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因此,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大跨度深层次发展,也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我们也应切实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这样才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段少帅,黄喜峰,杨佳艺,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析[J].教育评论,2019(8):54-59.
[2]吕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难题、趋势与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31-34.
[3]冯娇,潘东.从学生角度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活动[J].教育现代化,2019(46):197-198.
[4]李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逻辑[N].光明日报,2019-02-12.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