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学习共同体课堂,也就是所谓的学习社区,它是支撑意义讨论和知识构建的主要学习平台,还是非常强调学生的心理沟通与相容,在学习过程当中就需要充分实现群体动力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老师同样可组织学生建设学习共同体课堂,使得他们在群体力量下更好地内化和吸收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是建立在肯定和承认小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翁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小学生作为共同体中的个体,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和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来建设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鉴于此,就需要老师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建设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
一、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建设学习共同体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要使得学习共同体得到好的建设,老师就需要设置清晰的课堂学习目标,使得学生懂得共同学习的方向和原因,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朗,从而使得学习共同体不能得到有效建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当中,需要依据教学目标与知识内容,以便于给学生带来明确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目标,就会使得他们以学习任务为方向,一起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开展《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过程当中,老师需要针对这些图形的有关知识,就需要事先明确学习任务:
1. 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主要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4. 容积和容积单位: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它需要从里面对长、宽、高进行测量。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一般把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老师可以引领学生看图,然后根据学习任务当中的知识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还有容积。然后,老师可要求各个学习共同体派一人出来算:工人师傅修建了一个长50米、宽30米、高2米的花池,这个花池的占地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呢?如果给这个花池的底面和四周铺上水草,铺水草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这样,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设定明确的课堂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任务引领下建设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和分享感受,从而更好地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二、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借用有难度的问题,建设学习共同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具有难度的问题可有效调动学生共同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学习目标更加具有吸引力,这样就会使得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冲突,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来尝试解决,然后与其他的学生进行沟通和分享,继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将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作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通过设置一定的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共同学习、分析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过程当中,数学老师可以罗列两组式子:0.2×0.7,2.5×4。设计问题:上述算式如何来进行计算呢?从而得出结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末尾有0的把0去掉。小数乘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需要添0补位;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的算式与小学生的认知会产生冲突,从而使得教学重点与难点更加突出来,然后学生就会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一起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他们可以相互交流与分享计算方法,从而使得小数乘法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引领学生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分享,他们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解决难题,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更有利于他们学习自信心的树立,從而有利于小学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和老师教学效果的加强。
三、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营造适合的课堂情境,建设学习共同体
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结合学生积累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课堂的亲近感与熟悉感,在具有生活化的情境中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老师可利用课堂情境设置一些具有操作性或探索性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让大家都参与到共同学习过程当中来,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共同学习机会。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将数学知识直观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他们积极建设学习共同体,然后共同探讨,进而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度。
四、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以自主学习为主,使得学习共同体有效建立
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机,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然后使得学习活动自主进行,实际上促进了学生亲身体验的加强,老师可结合反馈与交流组织共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增强。鉴于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开展相关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习共同体建设有效进行。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过程当中,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每千克鸡蛋4.2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老师开始讲解:“大家都知道,小数除以小数解决起来困难,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转换成我们能算的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整数除以整数……”
头脑灵活的学生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于是就进行学习交流活动。
学生很快反应过来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商不变”“商不变规律”。
老師设疑:“那你们现在可以用“商不变规律”来对这个算式进行转换吗?”
学生回答:“被除数、除数可以同时乘10,变成79.8÷42。”
“还可以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0,变成798÷420。”有的学生这样讲了他的想法。
老师这时候又问:“同学们,你们说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吗?”(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两个算式:79.8÷42;798÷420)
学生回答这两种算式都可以。
老师问学生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两个算式都用了‘商不变规律,一个同时乘10,另一个同时乘100。”
老师发问:“依据‘商不变规律,这两个算式都成立。你们到底打算选择哪一个算式进行计算呢?”
学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致。
于是老师就在黑板上为学生进行讲解并计算,结果非常明显,第一个算式很快就算好了,第二个算式浪费很长时间才解决问题。
老师根据计算结果提问学生:“通过计算,你们应该都有答案了。同学们感觉哪一个算式相对简便一些呢?”
学生都感觉第一个简便。
老师让刚才选第二个算式的同学们来讲讲他最初的想法。
学生就与老师分享了他的当初的想法:“我以为被除数、除数全部化成整数后,就不会有小数了。没想到还有小数。”
老师最后总结:因此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只要把除数化成整数就可以了。
通过创设学习共同体,大家不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还掌握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来把算式进行转化。这样就能够使得小学数学顺利且有效开展。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他们能够自主对数学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数学的有效开展,还调动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效率能够有所提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够明显有所提高。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建设学习共同体,一方面符合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可以作为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可选择不同方向和角度使得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建立起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得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学生通过共同体的建设,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还能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有序开展。这也有利于小学生的素质的发展和提升,能够把小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黄红.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浅析[J].学周刊,2011(32).
[2]胡风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6).
[3]屈佳芬.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思考:以数学小组学习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4]裴玉龙.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J].科学中国人,2015(21).
作者简介:钟小燕,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霞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