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刚 孙淑娟
摘要 滨州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其乡村振兴应当将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实施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滨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重点,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打造乡村振兴的滨州样板。
关键词 农业;乡村产业;现状;特点;对策;山东滨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2-0223-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与重要遵循[1]。相关部门要按照这一部署,结合滨州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中做好产业兴旺这一课题,为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滨州样板。
1 发展现状
滨州市的农业资源富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滨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林水会战打基础、高效生态农业上台阶、强农惠农政策抓落实”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六产”,不断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靓”。
1.1 粮棉产业
2018年滨州市粮食播种面积达60.83万hm2,总产达到384.6 万t。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8.51万hm2,总产175.1万t;玉米播种面积31.7万hm2,总产达207.3万t。棉花种植面积3.35万hm2,总产4.2万t。
1.2 蔬菜瓜果产业
2018年全市蔬菜瓜类播种面积4.98万hm2,总产达到253.07万t。其中,食用菌总产约32万t,年产值约25亿元,主要品种有金针菇、香菇、姬菇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品种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全市经济林6.4万hm2,其中果园6.33万hm2,果品产量58万t,实现果品直接产值47亿元,已形成了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邹平水杏等独具特色的林果产业体系。
1.3 畜牧水产业
2018年全市生猪存栏109.18万头、牛存栏40.35万头、羊存栏56.0万只、家禽存栏4587.43万只;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73万hm2,较大型涉渔企业29家,渔业村镇57个、从业人员14.2万人。2018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71.62万t,实现畜牧业产值1 104.28亿元;水产品产量47.5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156亿元。
1.4 农产品加工业
滨州市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38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7家,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具备年加工玉米736万t、大豆363万t、小麦277万t,肉牛120万头、肉禽7亿只的能力。在农业龙头企业的拉动下,全市80%以上的粮食、90%以上的棉花、90%以上的畜禽、70%以上的水果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增值后投放到国内外市场。
2 发展重点
2.1 壮大提升粮食加工和畜牧水产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积极开展“两区”划定,全面完成上图入库工作。坚持“粮食兴滨”,进一步放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滨州模式”优势。加快发展规模高效畜牧业,积极打造阳信“中国第一肉牛产业大县”,争创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阳信)现代肉牛产业园。坚持海陆统筹,大力实施经略海洋战略,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滨州海洋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滨州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出台《2018年海洋强市建设工作要点》,建立市级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海洋渔业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打造具有滨州特色、全国一流的“虾贝虫”经济聚集区。
2.2 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了以滨城中裕为代表的小麦加工,以邹平西王、三星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以魏桥创业、愉悦家纺为代表的棉纺加工,以博兴香驰为代表的大豆加工,以阳信鸿安、亿利源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以渤海水产为代表的渔业加工等一大批优秀龙头企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一产接二连三,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2]。启动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创建工作,狮子刘及黄河古村风情带成为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示范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建省级电商小镇,大力培育淘宝村,增加农村网店数量,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大幅度增长。
2.3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技服务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成立25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上接省农业产业创新团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下联县区农业推广联盟和农村土专家,针对滨州市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2.4 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
加强农产品行业监管,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在全省率先制定良好棉花生产标准,加快推进“滨州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沾化冬枣、阳信鸭梨和牛肉等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3 对策
3.1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3.1.1 调整优化粮棉种植结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邹平、博兴、惠民、阳信、滨城为重点打造绿色优质粮食主产区,形成粮食产业融合经济示范区。玉米产业要适当调减面积,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按照6.67万hm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划,以沾化、无棣、惠民、滨城为重点打造优质棉花生产区,大力推行国际良好棉花种植,全面打造国际良好棉花示范市。
3.1.2 擴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惠民、滨城、博兴为重点打造优质蔬菜主产区;以惠民、邹平、博兴为重点建设食用菌主产区,发展双孢菇等高效品种,打造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围绕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等特色果业,提升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果品产业提档升级。
3.1.3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挖掘农业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重点打造沿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带动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3.1.4 全面优化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依托阳信肉牛优势,积极争创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阳信)现代肉牛产业园;依托沾化利国肉羊繁育一体化建设,打造洼地绵羊繁育基地。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提高畜禽规模化养殖。
3.1.5 加快建设“海上粮仓”。全力打造滨州特色“虾贝虫”经济聚集区,协同推进水产养殖、增殖、捕捞、加工、休闲渔业五大产业,重点抓好海洋牧场建设、综合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苗种提升、新品种引进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3.2 大力推进滨州农业品牌建设
3.2.1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高标准设计滨州沿黄农业品牌,与京东合作全面开展宣传推介,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三品”,树立“滨州黄河岸,放心农产品”的整体形象。
3.2.2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细化制定农业技术操作规程,推进“三品一标”示范县、镇、村创建,加强“三品一标”的认证和管理,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比重。
3.2.3 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滨州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全覆盖。在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质量最安全、最放心区域。
3.3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3.3.1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强链、建链、补链“三链”工程,健全、延伸、增粗农业产业链条[3]。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联结,重构产业链、利益链,实现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3.3.2 全面提升农业示范园功能。以园区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打造技术先进、产业形态多元、功能丰富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在山东省率先启动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工作;支持滨城、惠民两县区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惠民县开展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启动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探索生产、生态、生活融合新模式。
3.3.3 大力推动滨州农业对外开放步伐。立足滨州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支持农业企业走出滨州,拓展发展空间。
3.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3.4.1 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6.6万hm2以上、水肥一体化0.9万hm2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32万hm2以上,减少化肥用量5%、农药用量2%,集中整治农业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3.4.2 着力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通过政策扶持引领和项目示范带动,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布局合理、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4]。
3.5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3.5.1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坚持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支持市农科院、秋田种业等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登海种业等单位开展密切合作,力争在良种开发、设施栽培、加工保鲜等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逐步加大对25 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大幅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3.5.2 大力推动农业信息化服务进村入户。整合各方面农业信息资源,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共建共享应用试点;继续建设完善农技推广智能云平台,鼓励基层农技人员运用农业部开发的农技推广APP,构建实用、高效、畅通的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系统。
3.5.3 着力实施“种子”工程。进一步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设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中心,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培植壮大种子企业,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市种业发展水平。做好渤海黑牛、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等优良地方畜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5-6]。
4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32.
[2]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5(6):41-43.
[3] 张务锋.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建设粮食产业经济强国[J].中国经贸导刊,2017(28):4-6.
[4] 张永华.基于乡村绿色发展理念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22-27.
[5] 张淑云.徐州市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与策略[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8.
[6] 李婷婷,龙花楼.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J].地理研究,2014,33(3):490-500.